:::

蘭博電子報

019期-農曆鬼月的祭典-七月物件

文:王俊凱

圖:王俊凱、邱彥貴

圖一:盛大壯觀的普度祭場(豐原2004)
圖一:盛大壯觀的普度祭場(豐原2004)

農曆七月為台灣民間信仰中的一大盛事,自月初到月底,每日皆有普度祭典,部分地方如鹿港、台南等地,甚至到了八月也舉行普度,七月普度從自家的私普、拜門口,到地方公普,廟宇舉辦的廟普,商家、市場的市仔普,街道巷弄的街普,各地民眾無不準備豐盛祭品宴請來自陰間四方的老大公、好兄弟,這是佛、道二教,甚至加上儒教,所相互交流融合所形成特殊的宗教性活動,適足表現民間信仰的特性。

 

道教中有所謂的三元日,上元為正月十五日、中元為七月十五日、下元為十月十五日,最早記載在東漢時,至唐代將齋儀明確規範後,以三元日透過三元齋來懺悔自身罪過懇求上蒼赦免。三官大帝主民間善惡罪過與禍福的檢視、考察及賞罰,其中地官為「中元二品赦罪清虛大帝」主掌人民及亡者的罪罰之職。因此,為了將自身及祖先所作之罪過祈求赦免,民間便延請道士透過齋儀以修懺罪之功,藉此獲得赦罪以免招來殃禍。

圖二:南部在普度時特別為小孩的孤魂所做的「囝仔普」,祭品以玩具為主(安平海頭社2005)
圖二:南部在普度時特別為小孩的孤魂所做的「囝仔普」,祭品以玩具為主(安平海頭社2005)

「盂蘭盆」是梵語音譯,為「解倒懸」之意

佛教的發源地—印度因氣候因素,從四月起一連三餘月為雨季,出家僧眾須於固定處所修行,此稱「結夏安居」,七月中旬結束的最後一日為「僧自恣日」,此日為僧人相舉發修行間的過失,然後再誠心懺悔,如此改過的行為令佛陀歡喜,因此圓滿完成修行。

 

佛陀在世時,其弟子神通第一的目犍連,感於母親在世多行惡事,死後墮入餓鬼道,喉細如針,腹大如鼓,食物一到母親口中便化為一團火燄,無法進食,目犍連懇求佛陀開示解脫餓鬼的方法,佛陀告知,以僧眾僧自恣日結束時供養三寶及僧眾,此時功德甚大,將其迴向於母親便可離脫餓鬼,這便是佛教「盂蘭盆」節的由來,「盂蘭盆」係音譯,為「解倒懸」之意。

圖三:「盂蘭盆」係音譯,為「解倒懸」之意。農曆七月各地常辦盂蘭盆法會,圖為釋教壇場(桃園2006)
圖三:「盂蘭盆」係音譯,為「解倒懸」之意。農曆七月各地常辦盂蘭盆法會,圖為釋教壇場(桃園2006)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與道教的中元懺罪觀念相互結合,逐漸衍生流傳至今的農曆七月的中元普度。在台灣每到農曆七月便可見到處舉辦的中元普度法會,法會中除普度儀式之外,還可發現與普度有關的活動及器物,來增添普度的莊嚴及熱鬧氣氛。以下即列舉燈篙、放水燈、糊紙及普度儀式等四項七月物件,以便讀者較深入暸解七月及其核心物件代表的意義為何。

 

豎燈篙是中元祭典的序幕

民間信仰中在中元祭典或建醮法會時,往往以豎燈篙作為活動的序幕,燈篙是招請神鬼最重要的器物之一,利用竹尾及旗旛的隨風飄揚,來引導神鬼,燈篙一般使用留有頭尾梢的竹子,以表「有好頭尾」之義,但在澎湖、金門等外島地區,因不產竹,所以燈篙大多不留尾。

 

燈篙可分為陽竿與陰竿,竹竿數量從一根到數根皆有。陽竿用於召請陽界神祇,竿上懸掛一塊長條青色或紅色的「天布」,布上常書寫玉皇上帝等上界諸神名號,以及懸掛一塊長條黑色的「地布」,布上書寫奉玄天上帝掃蕩妖氛等字樣。另有紅布旗一面,三角形或方形,其上則書寫本次祭典的名稱或主辦單位等,此外並加上天燈一盞及天錢。陰竿則在召請陰間鬼靈,上面懸掛一塊長條白色的布作為「招魂幡」,上書「本境男女一切孤魂到此受度」等字樣,以及象徵北斗七星的七星燈,有時還會加上五色紙幡和天地錢。

圖四:隨風飄揚的燈篙旗旛,是招請神鬼最重要的器物(車城2006)(左) / 圖五:用來招請陸上十方男女孤魂的陰竿(基隆市2006)(右)
圖四:隨風飄揚的燈篙旗旛,是招請神鬼最重要的器物(車城2006)(左) / 圖五:用來招請陸上十方男女孤魂的陰竿(基隆市2006)(右)

一般北部地區會將陰竿與陽竿分置兩邊,而南部地區則多將陰陽竿放置在一起,在豎燈篙時需準備紅圓來燈篙腳祭拜,以表示吉慶圓滿,而燈篙腳為鬼神降臨之處,且有燈篙神存在,因此北部多將燈篙的所在地視為禁區,嚴禁觸碰,以保持聖域的潔淨,並設案祭拜,而南部則較無此限,甚至視鑽燈篙腳可保佑平安。此外,法師在舉辦盂蘭盆會時,於廟埕前設立燈篙做為標誌,分別懸掛七層寶幡、天燈與韋馱幡,但所設竿數及懸掛物則依各地習俗不同而有差異,目的主要以召引孤魂來此聞法受度。

 

民間自農曆七月鬼門開前一晚至七月底鬼門關時,於廟埕前,或是家門口,有些地方則於村庄路口,掛上「普渡公燈」,燈上書寫慶讚中元、陰光普照、七月流火、合境(家)平安或宮廟名等字樣,其主要是替過路遊魂照路。而廟埕前的普度公燈除了照亮冥路之外,也有召引孤魂來此準備受度之意。在普度公燈下必須晨昏上香或焚化銀紙、經衣,廟埕前的燈篙則在下方架起供桌,由信眾準備祭品祭拜。

圖六:南部地區的認為鑽燈篙腳可保佑平安(台南灣裡2005)(左) / 圖七:置於村庄路口的「普渡公燈」,替七月的過路遊魂照明(北門三寮灣2006)(右)
圖六:南部地區的認為鑽燈篙腳可保佑平安(台南灣裡2005)(左) / 圖七:置於村庄路口的「普渡公燈」,替七月的過路遊魂照明(北門三寮灣2006)(右)

放水燈

燃放水燈之目的在於照耀冥路

以招引水陸孤魂前來享受普度盛宴

水燈大多以紙糊成傳統建築的樣子,型式如同一間廟宇般,其中最大型且華麗的更稱為「水燈頭」,放水燈時水燈頭需先燃放,之後其他小型的水燈才依序的施放。在基隆中元祭的水燈頭,因近年輪值主普之姓氏宗親會,為了吸引眾人目光,加上各姓氏間的較勁心理,遂發展出三合院式、水燈船、蓮花水燈、龍船水燈等各式造型的水燈。

圖八:基隆中元祭的水燈頭,各姓氏宗親會,為了吸引眾人目光,加上彼此較勁,遂發展出的水燈船造型水燈(基隆市2005)(左) / 圖九:河中點點的水燈,在於照耀冥路,招引水陸孤魂前來享受普度盛宴(樹林2004)(右)
圖八:基隆中元祭的水燈頭,各姓氏宗親會,為了吸引眾人目光,加上彼此較勁,遂發展出的水燈船造型水燈(基隆市2005)(左) / 圖九:河中點點的水燈,在於照耀冥路,招引水陸孤魂前來享受普度盛宴(樹林2004)(右)
圖十:蘆洲地區仍有部分使用傳統人力來抬扛水燈排(蘆洲2004)
圖十:蘆洲地區仍有部分使用傳統人力來抬扛水燈排(蘆洲2004)

 

 

放水燈的時間一般都選在普度的前一日舉行,在台灣對於放水燈之儀式的重視程度,由北向南遞減。在南部放水燈時多僅由道士、法師與廟中人員參與,一般民眾較少參與,且水燈數量少,大多沒有盛大的水燈遊行,都直接行至溪邊放流,時間也選在下午時分居多;而北部則視放水燈為重頭戲,許多地方都有熱鬧的水燈遊行與放水燈,常為當地七月份的重要慶典活動,如基隆、宜蘭、頭城、金山、艋舺、士林、蘆洲、三重、新莊、八里、中和、土城、三峽、桃園、南崁、大園、觀音、新屋、新埔、竹南、芬園等地區,於是日傍晚或下午,由各式陣頭、北管、藝閣、水燈排等隊伍,浩浩蕩蕩的進行踩街遊行,遊行隊伍中又以水燈排最引人注目,水燈排是用竹子或鐵架所組成的,上面掛滿燈籠,水燈排立起時光彩奪目,目前在蘆洲、三峽等地區之水燈排,仍有部分是保留用人力來抬扛的傳統。水燈遊行結束之後,再將水燈於溪邊或海邊燃放,然而目前要以基隆中元祭的迎放水燈規模最為盛大,且聞名國際,常吸引國內外觀光客前來觀看。

圖十一:基隆中元祭的迎水燈頭遊行,規模最為盛大,聞名國際(基隆市2006)
圖十一:基隆中元祭的迎水燈頭遊行,規模最為盛大,聞名國際(基隆市2006)

 

糊紙

紙糊的「大士爺」作用在護衛普度場,監視孤魂

在廟前或祭典區的中元普度,最吸引目光的莫過於紙糊的「大士爺」,傳說觀音菩薩因見普度時惡鬼爭食,遂化身為凶惡相的面燃大士,以鎮攝惡鬼,而後逐漸演變成大士爺之相。另一說大士爺原為鬼王,後來被觀音菩薩所收服,故大士爺頭頂有一尊觀音小像,民間便以鬼鎮鬼方式設大士爺像坐鎮於普度場中。大士爺造型為頭頂觀音、青面獠牙、頭生犄角、怒目吐舌、身披鎧甲,作惡鬼狀,護衛普度場,監視孤魂。桃竹一帶客家聚落,常塑一層樓高的巨型大士爺,是為一大特色,如新埔枋寮義民祭典即是,澎湖一帶大士爺會糊坐騎,嘉義民雄則有特別標榜大士爺的普度祭典,其大士爺遇風吹拂時,頭部還會前後的晃動,頗具動感。

 

有些地方則會糊一座「大士山」來代替大士爺,不過也有兩者皆備的,而大士山又稱「普陀山」,象徵觀音菩薩所居的普陀巖,一般大士山的造形,中央最上層為觀世音菩薩,兩旁並有善才和龍女,中層為大士爺,下層為西遊記中往西方取經的唐三藏、孫悟空、豬八戒、沙悟淨等師徒四人,其他神祇則依各地糊紙師父不同,而有所差異,大體而言常出現的有四大金剛、山神土地、韋陀伽藍、四海龍王等。

圖十二:桃竹一帶客家聚落,常塑一層樓高的巨型大士爺,而兩旁為「翰林院」與「同歸所」(關西金錦山2006)(左) / 圖十三:象徵觀音菩薩所居的普陀巖的「普度山」亦稱「大士山」(豐原2004)(右)
圖十二:桃竹一帶客家聚落,常塑一層樓高的巨型大士爺,而兩旁為「翰林院」與「同歸所」(關西金錦山2006)(左) / 圖十三:象徵觀音菩薩所居的普陀巖的「普度山」亦稱「大士山」(豐原2004)(右)

在大士爺前面或是在廟方四周可見「五方童子」,是為了接引五方孤魂的五尊小紙像,分別為青、紅、白、黑、黃等五方五色。而兩旁還會有寒林院與同歸所,皆為了收容孤魂而設立的,但民間常將「寒林」誤作「翰林」,並認為翰林院為收容歷代官宦賢達、文人雅士等上流階級的鬼魂,實際上寒林義為陰森淒涼棄屍之處,遂以寒林院為孤魂棲身之所,而同歸所有萬善同歸之義,供一般男女孤魂休息之用。亦有地方不設寒林同歸,僅糊一間男堂女室替之。此外還會設一間沐浴亭或更衣亭,亦有地方稱男堂女室,以供孤魂沐浴淨身之用。在北部客家庄更設有褒忠亭一座,為專供義民所設立的。除了這些供孤魂所居住的房子之外,並還有貼滿金箔的金山,貼滿銀箔的銀山、貼滿銀紙的銀紙山與貼滿經衣的經衣山,象徵這些給孤魂的金銀財寶和衣物,像山一樣的多。

圖十四:五方童子接引五方界內無主孤魂,圖為放置普度場路口的西方白衣引魂童子(田尾打廉2004)(左) / 圖十五:貼滿經衣的經衣山,象徵這些給孤魂的衣服物品,像山一樣的多(基隆市2004)(右)
圖十四:五方童子接引五方界內無主孤魂,圖為放置普度場路口的西方白衣引魂童子(田尾打廉2004)(左) / 圖十五:貼滿經衣的經衣山,象徵這些給孤魂的衣服物品,像山一樣的多(基隆市2004)(右)

在道壇或法場外面,常糊有山神與土地神像,以護衛壇場,山神造型為橘面黑鬚,身穿盔甲,手持劍或刀,以青獅為坐騎,為一武將造型,鎮守壇場龍邊;土地則為粉臉白鬚,身穿員外衣帽,雙手作揖,以黃虎為坐騎,鎮守壇場虎邊,有時較小型的法會,則僅糊兩者立身,不帶坐騎,山神與土地可謂壇場中最常見的守護神。

圖十六:山神橘面黑鬚,身穿盔甲,手持劍,以青獅為坐騎,為一武將造型,鎮守壇場龍邊(大溪中庄2005)(左) / 圖十七:土地公粉臉白鬚,身穿員外衣帽,雙手作揖,以黃虎為坐騎,鎮守壇場虎邊(豐原2004)(右)
圖十六:山神橘面黑鬚,身穿盔甲,手持劍,以青獅為坐騎,為一武將造型,鎮守壇場龍邊(大溪中庄2005)(左) / 圖十七:土地公粉臉白鬚,身穿員外衣帽,雙手作揖,以黃虎為坐騎,鎮守壇場虎邊(豐原2004)(右)

普度儀式

普度儀式為中元祭典的最終高潮

首先將大士爺及糊紙物,迎放於普度場,稱之大士出巡,此意味著普度儀式即將開始。而道教普度儀式的進行,北部多由正一道士或釋教法師來主持,而南部則以靈寶道士為主。在北部正一道士所進行的儀式過程,首先至大士爺像、寒林與同歸所前召請五方孤魂至普度場受度,道士登救苦台上後,頭戴五帝冠,五帝即為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太乙救苦天尊和雷聲普化天尊,再以手訣演化為「東宮慈父太乙救苦天尊」登台說法,接著道士以奏版架起法橋,代表引度孤魂至此接受賑濟。

圖十八:大士出巡,意味著普度即將開始(沙鹿西勢寮2006)(左) / 圖十九:頂帶五帝冠的道長,化身「東宮慈父太乙救苦天尊」登台說法、賑濟孤魂(台北大稻埕2004)(右)
圖十八:大士出巡,意味著普度即將開始(沙鹿西勢寮2006)(左) / 圖十九:頂帶五帝冠的道長,化身「東宮慈父太乙救苦天尊」登台說法、賑濟孤魂(台北大稻埕2004)(右)

然後道士以手訣與咒法作變食,將祭品變少成多,然後道士將所變祭品逐一向四周拋擲,代表施食賑孤之意,在場的信眾也會相互搶奪由道士所擲下的祭品,將其視為福食,分食以佑平安。孤魂在享受人民的濟度之後,由道士念口訣遣散孤魂。最後在普度台前燃放鞭炮驅散孤魂,信眾再將金紙與大士爺等普度所用紙糊物品予以焚化完成普度儀式。此外有些地方會在普度之後,請戲班於孤棚上跳鍾馗,藉由鍾馗的降臨將孤魂一一驅離遣散,以免滯留而招禍患。

圖二十:南部靈寶派道士,高功登台說法普施孤魂的情形(台南外關帝港2005)
圖二十:南部靈寶派道士,高功登台說法普施孤魂的情形(台南外關帝港2005)
圖二十一:釋教緇門法師,頂帶五佛冠,行「瑜珈焰口」科儀(三峽2006)
圖二十一:釋教緇門法師,頂帶五佛冠,行「瑜珈焰口」科儀(三峽2006)

 

 

釋教緇門僧(香花和尚)或佛教法師主持的普度儀式,以「瑜伽焰口」科儀最為慎重。法師登台後請五方佛降臨普度場,頂戴五佛冠,五佛即東方阿閦佛、南方寶生佛、西方彌陀佛、北方成就佛和中央毘盧佛,之後法師作五方結界,以防邪魔外道破壞普度道場。接著以手印配合咒語供養諸佛菩薩,請求大開方便之門以濟孤魂。然後召請孤魂至此接受甘露化食,孤魂召請後由法師以密咒與手印作變食,同樣將祭品由少變多,施化道場孤魂。又因 餓鬼道眾生無法直接受食,法師再以甘露法水消焰口之苦解開其咽喉得以進食,在這過程中法師同樣將祭品逐一向四周拋擲,以達施食之意。

 

變食賑孤開通咽喉之後,法師為孤魂講經說法,藉此以脫輪迴而得超生。最後法師以偈文與咒語做功德迴向並遣散孤魂,信眾將金紙與大士爺等一同焚化。法師在散孤之後需回到壇前行五體投地之禮,頂禮三寶,以表示瑜伽焰口儀式圓滿完成。

 

無論是道士或是法師在普度儀式中主要就由神佛的化身作焰口施食,以濟度幽冥。變食時所拋擲的祭品中以「佛手」與「包仔」最特別,代表藉此祭品透過儀式上道士與法師的咒語加持,得以垂度鬼道賑濟眾生。另外在普度的祭品中,有各式各樣的米雕、看桌、看牲,以牲禮等供品,佈置成各樣造型的祭品,如宋江陣、八仙、龍鳳等,或用麵粉捏出各種鳥獸、昆蟲、水族、花果、器物等,更有漢食桌等滿漢全席菜餚。而在客家或漳州移民的聚落中,並普度常結合神豬競賽來進行,比賽豬公動輒數百斤,甚至上千斤的,如龍潭、觀音、新屋、關西、新埔、平鎮、員山等地區,其中要以新埔枋寮義民祭的神豬競爭最為激烈,若非上千斤的豬公,是無法得到等第名次的。

圖二十二:「佛手」相傳為地藏王菩薩接引西方的手印,接獲者可得法力福分(台中市2003)
圖二十二:「佛手」相傳為地藏王菩薩接引西方的手印,接獲者可得法力福分(台中市2003)
圖二十三:「看牲」,用牲禮等供品,佈置成各樣造型的祭品(南投2005)
圖二十三:「看牲」,用牲禮等供品,佈置成各樣造型的祭品(南投2005)
圖二十四:用麵粉捏出各種昆蟲的「看桌」,亦稱「米雕」(基隆市2005)(左) / 圖二十五:新埔枋寮義民祭的神豬競賽,為全台最盛大的。(新埔枋寮2005)(右)
圖二十四:用麵粉捏出各種昆蟲的「看桌」,亦稱「米雕」(基隆市2005)(左) / 圖二十五:新埔枋寮義民祭的神豬競賽,為全台最盛大的。(新埔枋寮2005)(右)

台灣民間信仰,深受儒、釋、道三教的影響,信仰發展蓬勃,而農曆七月的中元普度也融合了三教,無論是道教的「中元赦罪」,佛教的「盂蘭盆會」,儒家的「超薦祖先」,除了有孝道之義外,更表達出宗教拔度救苦的精神與慈悲為懷態度,中元祭典從豎燈篙開始,再到燃放水燈,直到最後普度儀式的系列過程,凸顯出宗教中的救贖觀念,以及台灣人民表現出悲天憫人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