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67期-開成寺

文/圖:劉俊廷

開成寺
開成寺

 

開成寺為頭城鎮主要信仰之一,亦為歷史最為悠久的廟宇。主祀黑面金身觀音佛祖,相傳清嘉慶元年(1796)開蘭先賢吳沙成公率漳、泉、粵三籍先民進烏石港南方築土圍(今頭城)開墾時,自大陸漳州奉請而來護佑先民。先民至頭圍開墾之初,於現福德溪鐵路橋下附近草建茅廬恭奉金身,並稱佛祖廟。

頭城搶孤實際上為開成寺中元祭典結束後所進行的民俗活動(莊雅惠 攝)
頭城搶孤實際上為開成寺中元祭典結束後所進行的民俗活動(莊雅惠 攝)

 

道光25年(1845),福德溪洪水暴漲,漂流神像一尊掛附於下游林投樹上,鄉民發現後由乩壇指認為城隍聖像,遂將此迎奉至開佛祖廟同祀香火。

 

至咸豐11年(1861),地方人士常感不安,經協商遷建之議,未料同治3年(1864)洪水氾濫草廬沖毀,頓失信仰所在。鄉民感念佛祖護佑,為永續馨香,翌年遂由信眾鄉民共同捐地鳩資集材,於現址重建寺宇再復豆俎,更名為開成寺。

 

同治11年(1872)鄉民有感吳沙成公及先民開墾之功績,於開成寺左側建昭德祠,附祀「開蘭特揀臺灣府正堂前任臺澎兵備道兼提督學政柳州楊號雙梧大人長生祿位」、「開拓蘭陽吳沙成公、賴柯基、許天送、林漢中、張德明祿位」、「開拓蘭陽何長興、趙隆盛、柯有成、吳翼飛、黃君佐、林朝瑞祿位」等三座祿位,以紀念開蘭有功之士,(註1)永頌功績。右側則附祀大眾爺。

 

左:黑面金身觀音佛祖 / 右:大眾爺
左:黑面金身觀音佛祖 / 右:大眾爺

日治時期明治36年(1903)因新建里將軍廟乩童忽被城隍爺附身,示意城隍爺與佛祖同祀香煙,今盼信眾能另建廟與永祀香火,遂後地方仕紳林讚武、林振立、吳石成、吳瑞、吳成坤、李秀、鄒旺、黃枝元、陳兩等籌募資金,擇開成寺鄰地興建城隍廟,過程一度耽擱,後於大正9年農曆正月初六日(1920)落成晉座,主祀城隍老爺,陪祀夫人、註生娘娘與六司官吏。

城隍爺
城隍爺

 

日轉星移,廟宇久經日曬雨曝風霜酷蝕,瓦垣圮桷瞻觀盰礙。民國77年地方信眾倡議重建,遂由開成寺、城隍廟兩廟埕成立重建委員會,翌年十月拆除舊廟,並將兩廟改建成四樓建築。民國83年農曆十一月廿二日舉行兩廟晉座大典,二樓為城隍廟主祀城隍老爺、陪祀城隍夫人、註生娘娘、六司官吏、七爺八爺、虎爺等神尊。三樓開成寺,主祀黑臉金身觀音佛祖,陪祀韋陀、伽藍。左祀昭德祠三座祿位,右祀大眾老爺。四樓則另恭奉白玉觀音佛像。

昭德祠
昭德祠

 

另外,於開成寺現址左側巷弄內,設有英靈祠,祠內恭奉英靈聚會之所石製神位與石香爐各一座,此英靈祠原設於原開成寺南側(福德溪鐵路橋下附近),祭祀當年隨同吳沙成公至頭圍開墾時所犧牲的先民,但因福德溪洪水開成寺連同英靈所一同被洪水沖毀,日後鄉民將其隨開成寺一同遷移至此,另建英靈祠永續豆俎。

開成寺與英靈祠
開成寺與英靈祠

備註

  • 註1:昭德祠附祀開蘭有功之士,依據《禮記‧祭法》中對於祭祀的信仰標準:夫聖王之制祭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菑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此皆有功烈於民者也。開蘭有功之士即符合「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等條件,故建祠奉祀。姜義華注譯,1999,《新譯禮記讀本》,頁641,臺北:三民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