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36期-宜蘭的傳統碗盤 6-6(完)

陳進傳  莊琇雯 / 著作

宜蘭的傳統碗盤一書封面
宜蘭的傳統碗盤一書封面

編按

臺灣的歷史是這一片土地上許多居民共同塑造的歷史,宜蘭雖偏居臺灣東北一隅,但累積了許多先民勤奮的軌跡,而庶民的日用陶瓷以重視實用為主,不僅擁有卓越的藝術水準,其質樸的品味更反映生活文化的特質。「宜蘭的傳統碗盤」由宜蘭文史專家陳進傳教授與宜蘭民俗收藏家莊建緒先生之千金莊琇雯小姐撰寫,述說蘭邑兩百年來生活所用陶瓷碗盤,描繪庶民生活美學,記錄宜蘭人的生活記憶。

 

目前本書已絕版,蘭博電子報將節錄本書內容逐期刊登,期許大家共同見證台灣陶瓷發展史,深入了解從碗盤延伸的庶民文化與藝術價值。

宜蘭陶瓷碗盤的蒐藏

早期台灣百姓生活節儉,不尚奢靡,致使精緻的外來陶瓷器物博得上流社會的垂愛,一般中下階層則少有接觸。為供應這些庶民需要,台灣生產的碗盤大都樸質無華,堪用即可。但日治晚期以後,情況已見改善,有所裝飾。碗盤上的青花、彩繪、紋樣、圖案、人物、款識等,紛紛出籠,披掛上陣。裝飾技法日益進步,優良產品先後亮相,使得陶瓷碗盤不斷推陳翻新,顯得熱鬧非凡。宜蘭因不燒製碗盤,全靠店家進貨,加上各人的選擇偏好,致使碗盤市場難以被單一種類或某項產品所瓜占,反而是各個產地的不同貨色,爭奇鬥艷,比價販售的區域,所以宜蘭成為台灣陶瓷的展場,具有象徵性的意義。基於這個理由,宜蘭陶瓷碗盤自是樣式齊全,粗拙者有之,細緻者亦不缺;外來進口算是常見,台灣製造更是普遍。因此,宜蘭地區不失為蒐羅碗盤的重要據點,由是造就多位縣境雅好人士的可觀藏品。

  

宜蘭的碗盤收藏人士中,專業投入者大有人在,其中不乏筆者所熟識,經訪談後,對其一頭栽進的原因與背景,略有知悉,大致不外怡情、益智、投資三個理由。

(一)怡情

怡情是蒐集陶瓷碗盤的廣義心態,首先是興趣。《幽夢影》曰:

 

「花不可以無蝶,山不可以無泉,石不可以無苔,水不可以無藻,喬木不可以無藤蘿,人不可以無癖。122

 

意謂人生在世應培養嗜好,至於喜歡什麼,只要不妨礙他人,任何興趣皆稱得宜,如是文物之屬,更是雅事。宜蘭的這些收藏家,都有正職,多年來在工作之餘,對古玩器物抱以熱情。每遇空閒假日,奔波於縣境各地,上山下海,街頭巷尾,動手動腳找東西,陶瓷碗盤就是獵取的重要標物。經數十載的努力與累積,每位藏家的收穫,均足傲人。因此嗜好是他們蒐集碗盤的基本公約數,而且樂在其中,怡然自得,幾乎近於「痴」的地步。

  

收藏家之能長期醉心耽溺,「懷舊」也是珍貴的精神支柱,因陶瓷碗盤是過去使用的器物,親切熟悉,容易睹物思情、感念懷古。在此特引述黃錦堂的懷舊心情,以概括宜蘭藏家的相同情境。曰:

 

在農村生長的我,從小受到農業時代勤儉樸實,刻苦耐勞的傳統生活習性薰陶,對於舊農村時代在生活上所使用的器具,例如:碗盤、陶瓷器皿、傢俱、喜慶用器、農具等民間文物,充滿懷念之情,更具有濃厚的親切感。看到那些孩提時曾經使用過、玩耍過,或看過的器物,就會激發出一股似曾相遇、相知的感動。我知道那一股感動就是我們對「生於斯,長於斯」這塊土地深厚情感的表現;回想過去艱辛的農村歲月,和現在時代進步所帶來物質豐裕的生活,兩相比較,真令人覺得差距太大了。……

 

於是我開始了收集民間文物的心路歷程,幸運的是我的太太也跟我一樣有著相同的理念與興趣,共同投入這項工作而無怨無悔;十餘年來我們在新竹地區尋找台灣的老文物,其中陶瓷器是我們喜愛的對象,尤其喜歡桃紅色系列彩繪圖案的碗盤、茶杯、碟子等文物。123

台灣 彩繪南島椰林盤
台灣 彩繪南島椰林盤

方粱生也有同樣的感懷與共鳴,曰:

 

中學畢業後,獨自北上打拼,做為一個基層工作者,遠離家鄉,出外討生活,內心是充滿著空虛與無奈的。深感幸運的是,無意間,得以接觸台灣民俗陶藝的人生際遇,開啟了生命的另一扇大門。台灣古早的老碗盤,接觸賞玩收藏之中,喚起了我對台灣本土文物的無限熱愛,牽繫著性靈為之迷戀沈醉。124

 

怡情的深層意念乃透過對文物的鑑賞,達到陶冶情操的目的。所謂鑑賞,就是心理機制進入專注狀態,由是產生期望的心態,伴同情感、想像和理解的交錯展開,逐漸達到判斷性的認識,隨之出現精神上的愉悅。其結果一方面儲存在自己的知識寶庫中,預為更高層次的鑑賞;另方面在精神生活上,獲取益加豐富的營養,得到心靈的滿足,實現怡情的境界。125 將此鑑賞過程移置到碗盤,發現這些繪於碗盤之上的紋飾圖案,在匠師的揮灑下,看似輕筆簡繪,卻深具涵意,松竹梅蘭代表文人高尚情操,花鳥紋飾詠頌美好景致,鶴紋象徵長壽延年,魚紋寓意富麗人生,蝦蟹圖騰表示科甲聯登,雞與吉同音,是對興家吉利之祈求盼望。126 因此,藏家興奮的把玩鑑賞文物碗盤時,那種愛不釋手、著迷入神的情境,將碗盤融滲到精神境域,器物化歸心靈層面,於是流露出歡愉的氛圍與怡情的樣態。當然也就忘卻煩惱,無所憂慮。宜蘭收藏人士品味這種甜美果實後,滿懷喜悅,也就更鍾愛碗盤,樂此不疲。

(二)益智

單憑興趣愛好就逕自收藏是件大忌,對於任何藏家來說,蒐集陶瓷絕不僅僅是花錢買物這麼簡單。鑑賞陶瓷,離不開辨偽判定,只有鑑別年代真假與產地,才談得上欣賞。所以就收藏者而言,應該做到如下數端:其一,努力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其二,大量的接觸,研究實物;其三,向專家先進與製造工匠虛心請教。127 雖說三項,事實只有一點,就是知識。即必須了解陶瓷的歷史文化,具備文物的相關知識,還要累積經驗,增廣見聞,這是收藏陶瓷古玩的基本功。128

 

到底陶瓷器物承載多少知識?論者曰:

 

瓷器是一個綜合性的藝術品,它是一個歷史時期的產物,必然會給我們留下當時人的思想,審美情趣以及不同燒造工藝所形成的工藝痕跡,不可避免地印有那個時代的烙印。陶器的時代特徵,概括起來有工藝美術上、燒造工藝上、歷史上的特徵。瓷器在工藝美術上反映出來的特徵主要在造型和裝飾、紋飾等方面;反映在燒造工藝上的有燒造技術、胎釉彩等方面;古瓷器本身就是歷史的產物,其必然具有歷史性,這裡所說的歷史上的特徵是指瓷器上的銘文和款識。129

 

小小的陶瓷器物蘊含如此豐富的學問,殊足令人驚異,中國陶瓷如此,台灣亦同樣翻版。宜蘭縣史館於二○○八年舉辦「民以食為天-懷舊碗盤特展」,也有類似的論述,曰:

 

此次展出台灣清領時期至1960年代的碗、盤、杯、壺等食器,涵蓋中國陶瓷、大和陶瓷與台灣陶瓷等主題。這些古早碗盤的裝飾圖樣,包括山水風景、魚鳥飛禽、祥紋瑞獸等,在在表現出各年代的風景意象與文化剪影,以及早期農業社會樂天的生活態度與對未來的期待。同時,橫跨一、二百年的食器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從仕女圖、桃太郎、富士山,到南島椰林等碗盤圖案的轉變,不僅訴說著台灣移民、殖民與再生的歷程,也刻劃出台灣窯業的發展與時代的變遷,可謂是台灣歷史的縮影。130 說得更具體些,早期先生活中的碗盤,從形制、製作、紋飾等角度切入深研,可以瞭解時空、族群、生活等諸多文史背景。紋飾上常出現的魚、蝦、雞、蔬果等,都取其吉祥寓意,並隱含畫餅充飢的些許無奈,而有民情習俗的功能與價值。例如圖案是鳳凰的話,解釋為「凰飛千仞,飢不啄粟」,反映廉潔意味,也勸人勤儉節約;如果圖案是雞,則符合了「食雞肉能起家」的一句台灣俗語,因此在結婚時,新郎新娘吃過雞肉後,他日必能興家的吉祥所願,或取其之同音,如「雞」、「吉」意含著吉利或吉祥的象徵。繪有魚或蝦的「魚蝦盤」,更以「有魚有蝦」,而魚之「有餘」,蝦之「活躍」,寓意物質生活的滿足。有些魚盤更配上蓮花,就加上了「年年有餘」的意念了。碗盤也有「福」字的青花紋飾,顯見先民在三餐溫飽之中祈福,可見民間的期望,都是艱辛歲月中的殷殷期盼。131

 

就上所述,陶瓷器物浮現豐富的歷史、思想、社會、習俗、文物、美術、工藝等多方面的知識。收藏家如要踏進陶瓷境域,鑑賞器物碗盤,就須兼備相關知識,方能窺悉堂奧。反之,從陶瓷的鑑賞,會令收藏家感到知識的不足,敦促繼續充實,努力探索。造成收藏人士與陶瓷碗盤間的雙向溝通,水乳相融,使陶瓷的知識得以彰顯;同時,藏家的知識也日起有功,更加長進,此即陶瓷碗盤的益智之論。筆者與縣內諸藏家的往來互動,頗能體認他們之所以收藏陶瓷碗盤,相當程度就是建立在厚實的益智基礎之上。

中國青花雞公碗
中國青花雞公碗

(三)投資

在許多理財工具當中,藝術投資長久以來被大眾所忽略,只有少數金字塔頂端的收藏家,深知個中奧妙滋味,可以說是一項既單純又費神的投資工具,須下工夫研究才能有所斬獲。換言之,藝術投資的特點不僅可保增值,抵抗通貨膨且具有全球共通性與變易性,轉手間即可進帳,達到致富的目的,此乃收藏家趨之若鶩的主因。毫無疑問地,近年來台灣藝術市場可謂意氣雲蒸,這股收藏氣息已經蔓延到中產階級,使得藝術品不再只是附庸風雅,進而已成為理財工具的一項選擇。132

 

藝術投資的範圍非常廣泛,過去大都限在古董、名畫等高價貨,但自席德進、劉文三先後出版「台灣民藝」方面的畫冊後,就帶動台灣民俗文物的契機,政府開始重視文化資產的保存。後來本土運動抬頭,主體意識昂揚,台灣研究形成風潮,蔚為顯學,使得昔日遭到忽略的台灣民間藝品及文獻史料,轉變為研究者與收藏家的最愛,到處訪求收購。在眾多民俗文物與藝品中,陶瓷顯得十分強眼,躍居收藏家注目的焦點。133

 

這些台灣民俗文物與陶瓷器具,盡是日常生活用品,數量又多,並非珍品,身價不高,引不起古董商的興趣,反倒是給中產階級另開新局的機會,造成新興中產收藏族群的出線,宜蘭的陶藝收藏家即屬此類。基本上,他們守住三項投資理念與模式。

陶器注文單—信封
陶器注文單—信封

其一,深刻了解陶瓷碗盤的投資價值,決不是收藏者刻意為了賺錢而投資,從經濟規律,一味地求取營利,往往賺不到錢,倒是那些無意為之,沒有想到靠其增值的收藏家,其收藏品在不知不覺中拉高價碼。然而收藏又不能不考慮投資因素,畢竟投資的成就表示自我的肯定與更多的喜悅。換言之他們是在提高修養和審美情趣的狀態下,抱著平淡的心情,在不經意間實現藏品的增值。134

 

其二,從玩家考量,宜蘭的收藏人士缺乏雄厚財力,無法投資中國古代瓷器,因價格太高,負擔不起,若只買少數幾件,意義不大,萬一買到仿製假貨,可就損失慘重,血本無歸。所以另闢蹊徑,從熟悉的碗盤切進,以低廉價格買到足夠的數量,甚至接收別人的餽贈。再者,這些民間日用碗盤都是真貨,因係民間用具,不虞膺品,沒有風險。他們可說是收藏民俗文物的先驅,走在另類藝術投資的前端,以現在的碗盤市場而言,其獲利相當驚人。

 

其三,從事藝術投資,須謹慎為要,不能超出經濟能力,以免影響生活品質,不要購買仿古劣品,因缺乏收藏價值;且不宜短線進出,以其獲利有限,亦不可操之過急,見獵心喜,什麼都買;也不要貪小便宜,低於市價的東西,須多加留意。此外,應該避免過於熱門的物件,因為市場搶手,行情已被追高,徒增困擾;同時要考慮風險控管,太過刺激的交易或起伏劇烈的價格,均少碰為宜,否則造成心理壓力,擔心憂慮,毫無美感可言。反之,只要找出收藏性向,選定收藏目標,進行一系列有計畫的購買,假以時日,當有可觀的投資報酬。135 最能符合這些投資條件,莫過於台灣民俗文物。宜蘭碗盤的收藏人士,深知個中三昧,有的早在三十年前就開始默默耕耘,到處蒐集,先是你丟我撿,人棄我取,繼之售價低廉,半買半送,其後雖價格漸漲,唯尚游刃有餘。因此,他們的洞燭遠見,捷足先登,現在已臻陶瓷碗盤的收藏名流,以目前碗盤行情的扶搖直上,如謂是成功的藝術投資家,實當之無愧。

陶器注文單—內文
陶器注文單—內文

結語

台灣陶瓷器物經過土器、陶器、石陶器、瓷器的不同時期,種類不一而足,其中具備完整「資歷」,堪稱「指標」意義的,似乎僅有碗盤而已,其他各項產品,充其量只能呈現階段發展,反應侷限功能。陶甕、水缸、陶鍋等,雖是早期的大宗產品,但都屬於陶器。台灣亦有花器及其他裝飾器物,但過去使用的人很少,在陶瓷發展史上不具重要地位。唯一能彰顯陶瓷演進的完整歷程就是碗盤。因此,碗盤可是為台灣陶瓷發展的典型器物,深具代表意義。136

 

台灣地理位置優越,處於航運線上,經濟貿易發達,文化交流熱略,致使長期以來,受到境外各地的影響甚多,特別是中國與日本。這種情形映照在陶瓷碗盤上,更是十分顯著。所以清代台灣碗盤皆從大陸直接進口或來台生產,日治時期,則換由日本取而代之。然而文化的傳播與輸入,無法全盤移植,多少會受當地文化的牽引,即所謂的本土化。因此,台灣的陶瓷碗盤就在中國、日本和本土三方面的文化融合,相互作用下,展現不同時期的製作水準、造型風格與審美品味。所以,如謂台灣的陶瓷碗盤是集大成,誠屬不虛,合乎實情。

 

宜蘭偏隅台灣東北,且開發較晚,資源不足,經濟發展向來難與西部抗衡,因而缺乏生產陶瓷碗盤的條件。就此而言,對宜蘭碗盤的燒製雖是不利,卻讓各地碗盤的湧進,呈現豐富多姿,一方面活絡碗盤的市場經濟,再方面滿足民眾的消費選擇,而為鮮活的碗盤供需形態。至於商家進貨的方式,日治時期已有多種,電話、信函,店主與盤商間相互拜訪、看貨、訂貨等,羅東郡利澤簡業者榮發商店以信件曾向海山郡鶯歌益盛記陶瓷販賣部預購,即為一例。雖然如此,長年使用的碗盤,不免老舊褪色,品相欠佳,何況其後產製,不斷推陳出新。使得過去的碗盤因時遭破損,隨意丟棄,可謂蕩然無存,找尋費事。所幸縣內不乏思古懷舊、識貨解物之士,經常穿梭街坊巷弄,勤加訪查收集,真是用心可感,值得喝彩,不僅保留宜蘭先民使用過的碗盤器具,也藉此浮現前塵往事,睹物思情,更增添鄉土文化的深厚意涵。

 

要之,宜蘭陶瓷碗盤曾是宜蘭的歷史投影、文化縮影,生活顯影,而今留下殘影,供人思古懷念、蒐集珍藏與品鑑玩賞。

參考資料

122 張心齋,《幽夢影》(台北,西南書店,民國67年3月),頁4

123 黃錦堂,<出書感言>,《胭脂紅的世界》(新竹,長水金柱文藝館,民國93年8月),頁6

124 方樑生,<自序>,《台灣之-生命點滴.盤仔豆油碟》(台北,作者自印,民國90年),頁6

125 劉東瑞,<文物鑑定與鑑賞概述>,載《文物鑑賞叢錄》<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12月>,頁8

126 莊建緒,<清新脫俗話碗盤>,《民以食為天-懷舊碗盤特展》,頁2

127 史樹青主編,《宋之瓷器鑑定二十講》(長春,吉林出版公司,2007年1月),頁292

128 陳重遠,《古玩史話與鑑賞》(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7月),頁292

129 張東編著,《瓷器-聖火與靈土的藝術》(上海,上海書店,2004年9月),頁137

130 宜蘭縣史館,<古早碗盤的歷史故事>,《民以食為天-懷舊碗盤特展》,頁1

131 鄭文彰,< 的采衣-台灣早期釉彩陶瓷概述>,頁33

132 黃孟華編寫,《藝術投資-讓財富與情趣一起增值》(台北,金錢文化公司,民國83年9月),頁18~19

133 洪敦光,<序文一>,載黃錦華編著,《胭脂紅的世界》(新竹竹北,長水金柱文藝館,民國93年8月),頁3

134 舒惠芳,《古代瓷器》(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1月),頁2973~298

135 黃孟華編寫,《藝術投資-讓財富與情趣一起增值》,頁90~96

136 陳新上,《阿嬤 仔思想起-館藏台灣民用陶瓷》,頁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