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37期-雲無心已出岫 —巴博凱凱社調查紀錄之二

文/圖:廖英杰

領隊:賴月珍
隊員:韋文豪 曹光輝

冬季是南澳山區雨量較少的季節,今年2月27日至3月2日,趁著連續假期的機會計畫探訪巴博凱凱社,出發前請韋文豪(哈卡巴里斯社人)先生以泰雅語再度詳細請教曾進財老村長巴博凱凱社位置所在。

 

對於筆者而言,此行必須一試即成,因為若按照老人口述再比對舊地圖中巴博凱凱的位置,此社所在可謂是南澳各社的心臟地帶。以目前而言,不論是由現今的金洋村或是大同鄉的四季村入山,最少也要花去2日的步行,始能到達巴博凱凱社的入口,還不包括尋找舊部落所需要的時間。唯一最短的路程是由澳花村溯和平北溪而上,一日可達,不過要等和平北溪的水清澈可溯,一年中只有幾日的機會,運氣決定了成行與否的關鍵。

 

為了能早點出發,前一晚上打點好東西,9點半由家中出發,大約11點到文豪家(武塔村)。27日一早7點半到南溪登山口,8點出發。今日預定行程,是由南溪登山口,行經日治時期所修築的「蕃地武塔道路」,也就是一般人所說的比亞豪古道(東段),途中至合流溪時將行經(新)楠子駐在所旁(原名:合流),而後捨「蕃地武塔道路」,改行通往哥各滋社(Gugus)的警備道,途中將行經(舊)楠子駐在所遺址,預定行經砲台山旁,穿越哥各滋社抵達布蕭丸溪邊的台電工寮。(註1)

 

「比亞豪古道」是登山界對於由南澳金洋村入山,穿越山區抵達大同鄉四季村日本警備道路的通稱,林務局國家步道計畫中亦規畫開通此路。

 

不過依2004-05年的實地調查來看,此路步行山路大約50公里,加上前後林道的里程大約近百公里。其中山路部份目前已柔腸寸斷,全部吊橋已毀壞,許多路段早已成為大崩壁,甚至大面積土石流。原路線已難完全重新整修。即便強行重建,只要一場大雨便可能導致再度的坍塌,對於環境而言只是更加的破壞,更別說是對野生動物棲地環境的嚴重影響。

 

比亞豪古道東段在日治時期官方名稱為「蕃地武塔道路」,約開設於1920年代,主要以現今的武塔村為起點(當時稱之為:南攻),途中經塔壁罕社(Tbihan)、德拉岡社(tlangan,外人因其頭目之名而稱其為武塔),至德流韻(t’ ryuhin,日人稱期為 Rohen,後譯為流興或利有亨社)社為終點。(註2)

宜蘭縣泰雅古道圖。圖片來源:台灣日日新報社《太魯閣討伐寫真帖》 紅線部分為此次之探勘路線
宜蘭縣泰雅古道圖。圖片來源:台灣日日新報社《太魯閣討伐寫真帖》 紅線部分為此次之探勘路線
南澳鄉泰雅舊社內部道路路線圖。圖片來源:宜蘭文獻75/76期內夾頁
南澳鄉泰雅舊社內部道路路線圖。圖片來源:宜蘭文獻75/76期內夾頁

 

此行預計由「蕃地武塔道路」行至合流溪後轉溯溪而上,約兩百公尺後沿南側山徑斜行而上前往哥各滋社。此路的開設遠早於「蕃地武塔道路」,1915年5、6月日警於完成鎮壓太魯閣各社後,7月底便移師鎮壓南澳各社,當時即行此路攻佔哥各滋社建立砲陣地,對南澳各社進行砲擊,迫使族人繳槍輸誠。戰爭結束後,日方於哥各滋社東側的砲臺山建立永久性砲臺,至今仍毅立不搖。(註3)

 

由合流溪上行至哥各滋社的舊警備道,需上行一稜線,再下行至合流溪源頭支流,而後再之字形陡上稜線,再沿稜線旁山腹行至砲臺山旁,續行不久便可抵哥各滋社。不過,由於半年沒上山了,在登行砲台山的之字形警備道時,筆者兩腿嚴重的抽筋,因此我們便於砲台山前的一處工寮紮營。此處工寮即為筆者2003年進入南澳進行調查時,帶隊的老獵人所擁有。此處是一個面積約40×40公尺的大平台,由現地狀況並比對日治時期文獻紀錄來看,此地很可能是當時日軍的分遣所與氣象觀測站舊址。(註4)

砲臺山上,圖片右後方之軍事通道十分明顯,我們在碉堡內發現舊時的生銹鐵臉盆,老人更將其戴上,模仿往昔日軍景況。
砲臺山上,圖片右後方之軍事通道十分明顯,我們在碉堡內發現舊時的生銹鐵臉盆,老人更將其戴上,模仿往昔日軍景況。

 

在老獵人的經營與整理下這裡是一處五星級的工寮,乾淨而平整,周圍有菜園並設拱形竹片圍籬,平台中矗立的幾棵新芽初萌的山櫻花樹。天氣好時,可清楚遠眺太平山、德流韻、哈卡巴里斯等社,如果將週邊的喬木去除,應可遠眺巴博凱凱、金洋社與庫巴博社,這也難怪乎日警選擇此處設立據點。出發前寒流來襲,平地氣溫大約10度,此處標高約1千公尺,風蕭盪於群山間,雲無心已出岫,當夜雖升起熊熊營火,氣溫依舊十分寒冷!

砲臺山前五星級工寮,前方即為菜園
砲臺山前五星級工寮,前方即為菜園

備註

註1 該社主要遷居至東岳村(上東澳)、大同鄉寒溪村四方林。

註2 請見拙著:〈部落知識、泰雅記憶與古道研究-以宜蘭泰雅古道與日治殖民山徑為例〉,《宜蘭文獻雜誌》,第75、76期,頁101-111。

註3 台北州警務部,《台北州理蕃志-舊宜蘭廳》,下編,(台北:編者,1924),頁391-392、394-395。

註4 請見拙著:〈部落知識、泰雅記憶與古道研究-以宜蘭泰雅古道與日治殖民山徑為例〉,《宜蘭文獻雜誌》,頁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