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宜蘭史前工藝之美」-考古遺址教育推廣紀實

文、圖 / 蘭博研究典藏組

宜蘭縣境內有超過 60 處的考古遺址,其中「Blihun 漢本考古遺址」(下稱「漢本遺址」)及「丸山考古遺址」(下稱「丸山遺址」)為臺灣第 8 及 9 處國定考古遺址,也是宜蘭縣第 1 及 2 處國定考古遺址,代表臺灣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金屬器時代早期之國家級文化資產。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下稱「蘭博」)自 112 年起接受文化部委託執行 2 處國定考古遺址之監管保護工作,為提升民眾對考古遺址的保護意識,於 113 年 9 月 7 日、8 日 2 天特舉辦「宜蘭史前工藝之美」教育推廣活動,透過室內研習、遺址踏查,分享史前工藝之美,以逹到文化資產歸全民所有,朝向全民共同保護文化資產之目的。

圖1: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古物遺址組張政傑研究員於上課前開場。
圖1: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古物遺址組張政傑研究員於上課前開場。
圖2:蘭博陳碧琳館長於上課前致詞。
圖2:蘭博陳碧琳館長於上課前致詞。

第 1 天(9 月 7 日)活動安排於中興文創園區「東區青聚點」的 2 樓辦理室內研習課程,上午課程特別邀請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劉益昌教授從宜蘭的史前文化闡述「考古學研究與歷史書寫」。劉教授過去調查的國內考古遺址至少在 800 處以上,試掘及發掘的遺址至少 80 處以上,包括丸山、Blihun 漢本、大坌坑、十三行、芝山岩、圓山、熱蘭遮城、牛罵頭、七家灣等重要的考古遺址,對臺灣考古遺址的保存研究貢獻甚深。
劉教授除了強調宜蘭在台灣考古的重要性外,並特別闡述宜蘭在距今2400-1400 年前的史前文化,終於在漢本遺址發掘之後得到補闕,也預示蘭陽平原當有此時期的人群。透過課程,引導學員用土地的角度思考人類和土地互動的歷史,進而延伸到整個土地的歷史。

圖3:劉益昌教授從宜蘭的史前文化闡述「考古學研究與歷史書寫」。
圖3:劉益昌教授從宜蘭的史前文化闡述「考古學研究與歷史書寫」。
圖4:劉益昌教授強調宜蘭在臺灣考古的重要性。
圖4:劉益昌教授強調宜蘭在臺灣考古的重要性。

下午課程由曾獲新竹美展工藝及應用設計類竹塹獎的巫小姐工作室主理人巫依蓁老師,講授陶罐 DIY 修護課程,學員透過實作體驗陶片的拼合及修復,了解修復的難度及修復技術的重要性。過程中除了學習認識陶器的修復技術,同時藉由觀察陶器,欣賞宜蘭史前陶器工藝之美。

圖5:巫依蓁老師講授陶罐修復方法及步驟。
圖5:巫依蓁老師講授陶罐修復方法及步驟。
圖6:學員動手實作體驗陶片的拼合及修復過程。
圖6:學員動手實作體驗陶片的拼合及修復過程。

第 2 天(9 月 8 日)課程主要帶領學員至宜蘭縣境內考古遺址進行現場踏查,藉由實地走踏宜蘭史前人類的足跡,了解比較史前人類的生活空間場域。上午踏查地點來到宜蘭縣礁溪鄉的大竹圍考古遺址,遺址所在位於白雲村第16、17 鄰的大竹圍聚落,此處為高鐵預定路線之一,正由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陳有貝教授主持辦理探坑試掘計畫與後續資料整理作業,其學生紀科安博士生,除導覽解說大竹圍考古遺址,並分享此次發掘之相關出土遺物。

圖7:紀科安老師導覽解說大竹圍考古遺址。
圖7:紀科安老師導覽解說大竹圍考古遺址。
圖8:紀科安老師介紹此次發掘的出土遺物。
圖8:紀科安老師介紹此次發掘的出土遺物。

接著安排學員到蘭博參觀兒童考古探索廳,由蘭博展示教育組邱秀蘭組長導覽,讓學員認識兒童考古探索廳設計理念,以及當期「石在漢本-國定Blihun 漢本考古遺址」主題展,了解宜蘭考古遺址與文物特色。

圖9:蘭博展示教育組邱秀蘭組長導覽兒童考古探索廳的「石在漢本-國定 Blihun 漢本考古遺址」主題展。
圖9:蘭博展示教育組邱秀蘭組長導覽兒童考古探索廳的「石在漢本-國定 Blihun 漢本考古遺址」主題展。

中午在丸山社區居民的熱情招呼下,學員們在丸山社區活動中心享用午餐後,開啟下午的丸山考古遺址走踏之旅。學員們從丸山社區活動中心一路沿著社區「瘋龍舟」彩繪牆、保安宮、丸山天主堂慢慢步行到丸山遺址,過程中由宜蘭縣國定丸山考古遺址發展促進會秘書長江清鴻(村長)及企劃組簡建明組長導覽,並分享社區彩繪「瘋龍舟」時居民總動員的趣聞、兒時協助大人推物上山賺取零用錢買冰棒(枝仔冰)的記憶以及迎聖母的社區活動等,學員充分感受到遺址歷史環境與社區長期的互動關係。

圖10:丸山促進會江清鴻秘書長進行下午行程開場及講述丸山社區特色。
圖10:丸山促進會江清鴻秘書長進行下午行程開場及講述丸山社區特色。
圖11:丸山促進會簡建明企劃組長介紹丸山社區「瘋龍舟」彩繪牆。
圖11:丸山促進會簡建明企劃組長介紹丸山社區「瘋龍舟」彩繪牆。
圖12:學員沿著山路步行上丸山小丘。
圖12:學員沿著山路步行上丸山小丘。
圖13:江芝華副教授介紹丸山遺址發掘過程。
圖13:江芝華副教授介紹丸山遺址發掘過程。

為更了解 1998 年丸山遺址發掘過程,踏查課程邀請學生時代曾參與丸山遺址發掘工作的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江芝華副教授,在丸山療養院前門廊分享當年參與丸山考古發掘與社區居民互動情形,進行一場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之旅。與會學員也透過討論參與了解丸山社區居民的期待,思考史前文化與當代生活進一步的鏈結,帶動地方文化休閒活動並推動文化保存及環境永續發展的可能方向。

圖14:江芝華副教授分享丸山遺址發掘過程與丸山社區的互動交流。
圖14:江芝華副教授分享丸山遺址發掘過程與丸山社區的互動交流。

本次教育推廣活動,期盼讓學員藉由劉益昌教授的考古研究了解考古的價值與宜蘭在臺灣考古的重要性,使大家對於蘭陽平原的土地與人群有更深一層的認識;透過大竹圍考古遺址走踏、石在漢本主題展、丸山遺址踏查,使學員了解不同時期的考古遺址及其發掘的階段性成果,彰顯文化資產透過公眾參與及維護文化資產的重要性;透過陶罐修復課程運用實際操作來提升學員對文化資產保存相關知識,體驗修護技巧並欣賞史前工藝之美。

圖15:學員拿著自己拼合修復完成的陶罐一起合照。
圖15:學員拿著自己拼合修復完成的陶罐一起合照。

蘭博作為 Blihun 漢本及丸山等二處國定考古遺址之監管單位,肩負提升二處國定考古遺址之當地居民、學校師生及鄰近相關工作單位人員對宜蘭考古遺址及史前文化的瞭解,以及深化文化資產保存意識的責任,將持續透過博物館專業與教育推廣活動,發揚國定考古遺址豐富的文化內涵,傳達珍視臺灣史前文化及推動環境永續的認知盡一份心力。

圖16:2024 年「宜蘭史前工藝之美」活動海報。
圖16:2024 年「宜蘭史前工藝之美」活動海報。
圖17:2024 年「宜蘭史前工藝之美」活動課程表。
圖17:2024 年「宜蘭史前工藝之美」活動課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