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95期-揭開鰻魚神秘的面紗

文:韓玉山(國立臺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副教授)/圖:曾萬年(蘭陽博物館 提供)

 

鰻魚是一種降河洄游性的魚類,全世界共有19種,在台灣的鰻魚可能有5種,分別是日本鰻、鱸鰻、太平洋雙色鰻、呂宋鰻(又名黃氏鰻)、以及西里伯斯鰻。其中,以日本鰻為最重要的養殖魚類。

日本鰻是台灣主要的養殖對象
日本鰻是台灣主要的養殖對象

 

日本鰻的養殖在日本有數百年的歷史,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鰻魚產業開始復甦,養殖面積大幅成長,但由於當地鰻苗供應不足,日本業者遂於民國50年代,將養殖技術和資金投向台灣,台灣地處亞熱帶,環境得天獨厚,非常適宜養殖鰻魚。台灣所生產的成鰻,於民國57年透過日本商社的協助,順利將鰻魚外銷到日本,也因此帶動了台灣養鰻的熱潮。

 

台灣的日本鰻養殖最早由鹿港等地開始發跡,接著逐漸擴張至雲嘉南以及高屏一帶,讓臺灣在80年代享有「養鰻王國」之美稱,從鰻苗撈捕、養殖、加工到出口,串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對台灣早期經濟發展貢獻極大。

鰻魚是台灣重要的養殖魚類,養殖面積多達2,000~4,000公頃
鰻魚是台灣重要的養殖魚類,養殖面積多達2,000~4,000公頃

中國古籍《古今圖書集成》中有云:「鰻無鱗甲,白腹,似鱔而大,青色,焚其骨,煙氣辟蠹,有雄無雌,以影漫鱧而生子」;《福建物產志》亦云:「凡鰻屬惟海鰻卵生,其餘各鰻皆無子種,諸魚放子泥中,鰻以涎沫穴其子,出卵即成鰻子」。古人不知鰻魚降海產卵、溯河而上的生態,故推斷海鰻為卵生,河川鰻魚為其他魚卵轉化而成,雖然十分荒誕,但已經觀察到淡水鰻未有產卵的情形。日本鰻在河川或是河口域中長大後,洄游到遙遠的原出生地馬里亞那海脊西側海域交配產卵,留下生命的種子。出生的柳葉鰻經由北赤道洋流與黑潮的輸送,來到東亞的臺灣、中國大陸、韓國和日本,並變態為玻璃鰻後進入河川中生長。鰻魚一生中經歷不同發育階段、橫跨海洋與陸地兩個世界的漫長洄游,如此周而復始,構成一幅令人驚嘆的生命史詩。

日本鰻的發育過程及洄游路徑:從東北亞到馬里亞納海溝產卵(銀鰻) →卵孵化為仔鰻(柳葉魚) →隨海流到東北亞的大陸棚間變態成流線型(玻璃鰻) →進入沿岸水域上溯到河口域時身上出現色素(鰻線) →在河川中逐漸成長(黃鰻) →成熟後再降海產卵(銀鰻)
日本鰻的發育過程及洄游路徑:從東北亞到馬里亞納海溝產卵(銀鰻) →卵孵化為仔鰻(柳葉魚) →隨海流到東北亞的大陸棚間變態成流線型(玻璃鰻) →進入沿岸水域上溯到河口域時身上出現色素(鰻線) →在河川中逐漸成長(黃鰻) →成熟後再降海產卵(銀鰻)
(蘭陽博物館 提供)
(蘭陽博物館 提供)

 

 

而宜蘭之地理位置優越,為臺灣地區鰻苗捕撈的第一重鎮。每年10月下旬後,日本鰻鰻苗便會隨著黑潮到達台灣的宜蘭海域,揭開東亞捕撈鰻苗的序曲,自此開始持續數個月的捕苗作業期。捕鰻苗需要有許多裝備,還需要等候夜間的潮汐,冬天海邊的寒風冷冽,於是漁民就用木材或是鐵管,加上帆布搭起很像蒙古包的帳篷,用來抵擋寒風,裡面有床和棉被、瓦斯爐、桌椅、數鰻苗的塑膠盆、裝鰻苗的塑膠桶、連鞋油衫、電池和照明設備等等。在宜蘭捕鰻苗的原住民多半來自花蓮和台東,所以在魚汛期間,就以蒙古包為家,打拼一家的生計。

住在帳篷裡的漁夫在海邊度過三個月的捕鰻苗季,只要能捕足夠的小鰻魚,就能養家活口(蘭陽博物館 提供)
住在帳篷裡的漁夫在海邊度過三個月的捕鰻苗季,只要能捕足夠的小鰻魚,就能養家活口(蘭陽博物館 提供)

近數十年來,東亞各國經濟飛速成長,導致河川與河口域嚴重汙染,破壞了野生鰻魚的棲地,導致資源急劇減少,引起鰻業界的恐慌,也挑起了大眾的注意。根據南風澳文史工作室賴榮興館長轉述,幾十年前宜蘭地區鰻苗數量極多,在冬天的清晨可以拿個錫桶到海邊,等海水退潮後,到海灘的低漥處,用雙手捧撈聚集在坑裡面的鰻苗。錫桶盛了六、七分滿後就提回家,用開水把鰻苗燙死後拿去餵鴨子。也可以用一些塩和油,在鍋底用慢火烤到鰻苗呈黃赤色時起鍋,又香又脆,大人小孩都愛吃。若加一點油跟豆豉一起烹煮,也是一道很下飯的美食。

 

當鰻苗溯溪進入水田裡二、三個月後,就會長大變成幼鰻,在洩田水時把竹簍放在放水口,捕捉隨田水流出的幼鰻,煮熟後曬乾還能裝10布袋,大部份都是拿來餵鴨。這證明了幾十年前鰻魚資源真的非常富饒,不過短短幾十年,現在的自然環境竟然就變得如此惡劣,實在值得我們好好深思!除了亞洲的日本鰻外,歐洲地區的歐洲鰻以及美洲地區的美洲鰻亦同樣面臨資源量快速減少的困境,目前歐洲鰻已經被自然保護國際聯盟組織 (IUCN) 列為 CITES 附錄二 “極度瀕危” 物種,同時鼓吹各國重視鰻魚管理及保育措施。

台灣的鱸鰻為保育類,是淡水鰻中體型最大的魚種
台灣的鱸鰻為保育類,是淡水鰻中體型最大的魚種

自古以來日本人就非常喜歡吃鰻魚,甚至還有吃鰻魚特定的日子「土用丑之日」。台灣為了推廣鰻魚,也將九九重陽節訂為食鰻節,希望將鰻魚與「健康、長壽」連結。世界上吃鰻魚的民族很多,除了東亞的華人與日本外、歐洲、澳洲等地亦有各式各樣的食鰻文化。在台灣的日月潭邵族,有拜鰻祭的傳統文化。

 

日本東京大學總合研究博物館曾於2011年7月舉辦「鰻魚博覽會」,向民眾介紹鰻魚的傳奇故事。有鑑於台灣鰻魚產業以及科普教育的重要性,宜蘭縣政府蘭陽博物館,承蒙東京大學總合博物館慷慨出借部份珍貴的鰻魚標本,於2012年11月至2013年5月間,籌辦「白金傳奇-鰻魚展」,蘭陽博物館也將出版《鰻魚傳奇》專書,進一步深入介紹鰻魚的傳奇。因鰻苗通體透明,價格高昂,遂有白金之稱。展示內容分為四大主題,分別是「揭開鰻魚神秘的面紗」、「鰻魚的未來」、「抓鰻栽在宜蘭」、「台灣的鰻魚產業」、以及「世界的鰻魚文化」,從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人文科學的觀點,希望喚起大眾對鰻魚資源永續發展的關注,進而擴展到對自然生態保育的重視。

「白金傳奇—鰻魚展」蘭陽博物館展期為2012年11月27日~2013年5月5日(蘭陽博物館 提供)
「白金傳奇—鰻魚展」蘭陽博物館展期為2012年11月27日~2013年5月5日(蘭陽博物館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