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05期-2013宜蘭縣地方型博物館交流踏查活動簡介

文/圖:蘭陽博物館

溪和三代目
溪和三代目

 

宜蘭縣自1990年代起,以社區總體營造為基礎,在各社區或單位設置了相當豐富多元的地方文化館,形塑了地方博物館運動。在蘭陽博物館的籌建過程中,推動建立了「宜蘭縣博物館家族」,串連宜蘭地區小型博物館與類博物館,透過活動與家族會議增加彼此互動與互助,以具體實踐「宜蘭就是一座博物館」的理念。

 

羅東林業文化園區
羅東林業文化園區
白米木屐館
白米木屐館

 

但宜蘭縣推動博物館事業至今,已面臨向上提升的瓶頸。為協助宜蘭縣地方文化館突破瓶頸,將博物館事業往下一個進程推進,故希望藉由實地踏查館舍,讓館舍與關心宜蘭縣博物館事業發展的人士相互交流、討論與腦力激盪,尤其著重在館舍的經營理念與策略、經營困境、公私部門博物館的協力方式、館舍如何具體實踐「宜蘭就是一座博物館」的理念等議題,期能初步討論出宜蘭縣下一階段博物館事業的發展策略與新願景。

參加學員以實際館舍經營者、博物館政策制定者、長期觀察臺灣、宜蘭博物館發展者、對認識地方文化館舍及文化圈事業有興趣的民眾,每次交流踏查及座談人數為15至25人。

 

2013宜蘭縣地方型博物館交流踏查活動行程 (詳見附件下載)

 

每一館舍停留時間約1.5至2.0小時,依現場實際狀況激動調整。各館交流踏查之流程概分成三個部分:

1.館方簡報:請館方就成立博物館之源由、目標,經營的理念與策略,經營之困境與所需協助,以及對「宜蘭就是一座博物館」的看法,提出簡報。

2.實地踏查:就館舍本身與相關文化生活圈進行實地踏查,由館方代表及隨團講師在實地踏查期間做簡要講解,並由參與學員隨時發問與發言提出看法。

3.小型座談(約15-30分鐘):就實地踏查做意見與心得交流。

 

橘之鄉蜜餞形象館
橘之鄉蜜餞形象館
宜蘭舊城匠師博物館網絡
宜蘭舊城匠師博物館網絡

    經過兩天的踏查,參與者的反應良好,茲舉2位學員的心得如下:

其一

我們是雲林虎尾來此參加這次活動的,雖然路途稍遠,但感覺此趟真的不虛此行,收穫豐富,在此先感謝主辦單位的努力與用心。

從第一站開始,就感受到與以前完全不同旅遊經驗,每一站都有其很特別的特色,林業、二結穀倉、木屐館、溪和、舊城、碗盤博物館等。這次的每一站都有很詳細的導覽與交流,使我獲得許多寶貴的知識,深深感受到宜蘭在地”社區與文化結合”的努力與實踐。

印象很深刻的部分是:二結穀倉稻農文化館,保留了以前的建築(穀倉),每個穀倉間又成為一間間的展覽館,並保留了碾米的大機具,使我大開眼界;另白米木屐館,聽了”解說”才知”白米”是碎石,木屐也是技藝的傳承;碗盤博物館也記錄了世界與台灣的歷史,從碗盤的變化了解到台灣文化的演進;橘之鄉塑造了產業與文化的結合。

我真的很享受每一站的參訪,也很享受每一站的座談,只是不知道要如何的建議,因為都很好,感謝每一位工作伙伴的用心與陪伴,感謝老師們的解說。

(雲林故事館志工于佩弘)

二結穀倉稻農文化館
二結穀倉稻農文化館

其二

宜蘭舊城匠師博物館網絡:匠師工坊現地說故事,感受到居民對匠師文化的認同,是相當獨特及好的開始,值得學習;文史工作者適當支援社區為藝文空間注入活水;社區匠師百工圖木雕、石雕都呈現非常有特色的故事與識別形象,具未來延伸性。

台灣碗盤博物館:自負盈虧並結合社區志工餐,令人敬佩民間相互合作的自主性;每天為碗盤寫故事及出版,宜蘭小吃結合特色碗盤大有可為,啟發我對文創商品的想法與新視野。

橘之鄉蜜餞形象館:導覽員結合在地歌仔戲的風格,展現金棗特色及農民心聲,非常有特色;化危機為轉機,嘗試改變與創新;工作團隊服務態度親切;盛產季節也許可邀農夫說故事 人文互動講座,讓我們吸收每個創辦人的草根精神及文化視野,獲益良多。「社區就是博物館,散落的珍珠,透過有心的老師來串聯,堅持迄今,是我們該多學習的,也是一種鼓舞。」

做就對了

社區就是文化

感謝主辦單位用心策劃各類型的博物館的深度踏查行程及所有工作人員。

(黃秀香)

臺灣碗盤博物館
臺灣碗盤博物館

檔案下載

jpg 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