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54期-文昌宮

文/圖:莊雅惠

改寫自《宜蘭舊城人文史蹟暨匠師博物館保存活用規劃設計》

文昌宮又稱文武廟,在陳淑均所著《噶瑪蘭廳志》一書中稱其為文昌壇,位於廳治西。嘉慶23年(1818)由通判高大鏞倡建,其將原在關帝殿前方之文昌宮移奉於後方,使其坐北向南,且以牆垣圍繞,左右各設廂房而為合院式之建築,且前庭東址並置敬字亭一座(註1)。

 

道光25年(1845)通判朱材哲就前後殿原址,倡捐改建為左、右二殿。左奉文昌、右奉關帝。咸豐元年(1851)居民拓建外牆、山門等(註2)。明治43年(1910),曾由阿元師(陳榮元)重修屋頂剪黏及瓦作(註3)。之後亦歷經數次整修成現貌。

文昌宮現況
文昌宮現況

 

自創建以來,文昌宮即與廳治內文教設施關係密切,如清代之仰山書院、考棚、以及日治時期曾作為宜蘭公學校與女子公學校的臨時校舍等例。其中以仰山書院及考棚最為重要,仰山書院為委辦知府楊廷理於嘉慶17年(1812)創建,道光5年(1825)通判呂志恒以文昌宮東廂為書院位址,並於臨街處建一門樓,門額曰「仰山書院」。蘭地名人如楊士芳、李望洋等均曾任書院山長。考棚為知縣邱竣南於道光2年(1822)創立,作為每年4月童生考試之所。

現供奉於文廟內的魁星爺
現供奉於文廟內的魁星爺

日據時代文昌宮與仰山書院的沒落

台灣的書院教育與官學制度,在日據時代,受到日本公學校與新式教育的競爭,以及官方的禁絕與抑制,遂逐漸沒落。在日據初期,總督府常將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書院,轉做其他用途使用,如將書院建築轉做軍事囤駐所或政府機關辦公地點、官吏宿舍等,或隨日語教育的推廣,充當日式教育的教學場所(註4)。

 

仰山書院的建築,在日治初期,曾被移作警察署與警察官吏宿舍使用(註5),原本書院右側的廂房整個被拆毀(註6),改建為日式宿舍,現在還可見部分日式宿舍時期留下的房舍。在1905年(民國前七年),文昌宮被移作為公學校的教室,原設置在現在宜蘭市公所位置的宜蘭公學校,將孔子廟分教室遷移至文昌宮(註7),一年級的男女學生都遷移到此上課(註8)。祀奉文昌君及關聖帝君的兩個主殿與五夫子祠作為教室(註9),前方的廟埕則是小學生的運動場(註10),剩下的書院建築則教授漢學。

左圖:日據時代將文昌宮與仰山書院移做公學校分教室的平面配置圖 (資料來源:林正芳,宜蘭市志大事記) / 右圖:1914年的文昌宮與仰山書院 (資料來源:宜蘭市區改正圖)
左圖:日據時代將文昌宮與仰山書院移做公學校分教室的平面配置圖 (資料來源:林正芳,宜蘭市志大事記) / 右圖:1914年的文昌宮與仰山書院 (資料來源:宜蘭市區改正圖)

 

1918(民國七年),宜蘭女子公學校從宜蘭公學校分出,移至文昌宮與仰山書院上課,開學典禮就在文昌宮內舉辦,當時設有5個班,學生251人,直到1923年 (民國12年),宜蘭女子公學校的新校舍(現在的宜蘭國小)建築完成,才將學生移出(註11)。之後的年代裡,文昌宮與仰山書院的空間,回復為單純的地方信仰中心,但由於原有書院管理機制被破壞,整體環境逐漸沒落。

現供奉於文廟內的五夫子
現供奉於文廟內的五夫子

國民政府時期文昌宮的再興與轉變

光復之後,此區的空房舍,由政府開放讓人民自由登記佔用,當時有地方上稱蔡老瓜者將原本仰山書院的房舍整間佔有,再分租給其他人住。由於政府缺乏積極管理,仰山書院的房舍、原本仰山書院的院落、日式宿舍群以及周邊既有的空地,均陸續被當地居民,以及後來移入之外省老兵佔據,搭建簡易的樓房而佔滿。

 

基於地方對北管樂曲的喜好,總蘭社的子弟經常在文昌宮前廟埕的空間聚會練習,所以武廟的空間使用率很高,香火鼎盛;相對的,文昌帝君則少人祭祀,香火冷清。

 

4、50年代起,有撤退來台的老兵,佔居在文廟內,除了使用神像後方的貯藏室,也直接在廟殿之內搭建廂房。當時,共有三名老兵居住在文廟,並扮演起廟公的角色 。由於老兵的經營,加上民眾對教育的重視,文廟逐漸興旺起來,反而是武廟,因為北管樂的沒落,而漸漸冷清起來。

文昌殿內光明燈為老兵所創(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提供)
文昌殿內光明燈為老兵所創(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提供)
武廟現況
武廟現況

民國70多年,老兵過世之後,由地方組成的祈安會(媽祖會)接管文昌宮的經營與管理,經過一些地方的角力,才逐漸由現在的文昌廟管理委員會完全接手。

 

文昌宮前庭的照壁因為道路拓寬而被拆除,在原內埕的地方新建一米多高的牆垣。67年時,加建牌樓,並陸續填高廟埕,新建新的香爐,增建現在的天棚、文殿武殿前方兩側的鐵皮屋與廁所。廟裡的銅馬是在光復初年由附近居民從員山公園移來,麒麟則是近年新建的。

近年新建的麒麟
近年新建的麒麟
目前廟埕內的設施均為民國時期新建(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提供)
目前廟埕內的設施均為民國時期新建(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提供)

 

中山里是宜蘭市最早發展的地區,以前陸運不發達,各地運來的貨物沿宜蘭河,經「閹空頭」(今慶和橋附近)進入宜蘭城,就以文昌路(昔日稱西門街,或叫三結仔街)為集貨場(註12),東邊與昭應宮前的戲臺、市場相連,向西的文昌路底,則是連接梅洲、新城的西門橋(後曾改稱中山橋)。從前整個文昌路附近是宜蘭最熱鬧、最富有的地方。

 

文昌宮前大片的空地,是附近重要的集貨市場,各式各樣的貨色均有,民國42年建成數行長條形的攤位,但廟前仍維持空地的形態。後來由於鐵路、公路陸續發展,交通運輸形式從水路逐漸改變,文昌路的地理位置也不再如以前那麼重要。人潮不再聚集,文昌宮前貨物集散地的地位遂整個沒落下來,只剩零零星星幾戶攤商,長條形的攤位也逐漸衰頹。今日在市場天棚式建築東側,仍存有40年代長條形店屋的狀態。

文昌宮周邊交通變遷圖(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提供)
文昌宮周邊交通變遷圖(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提供)
渡小月已遷至他址
渡小月已遷至他址

民國60年代,渡小月與其他攤商合資在西門市場,西安街與文昌路交接處,向公所承租土地搭建了簡單的小吃部,市公所亦在民國71年興建完成現在所見開放式棚架的市場建築,並將原本媽祖廟前的流動攤販強制遷移至此。當時還曾發生攤販不願進駐,而由警察強制執行的新聞(註13)。民國77年(1988),西門橋不由文昌路,改由茂松路上橋後,文昌路更失去了再發展的契機,西門市場的生意更是逐漸沒落,目前僅存米粉羹與道壇還在此經營,旁邊的餐廳則轉手多人經營。

道壇還在此經營
道壇還在此經營
廟埕前的阿南米粉羹
廟埕前的阿南米粉羹

備註

  • 註1 陳淑均,1983,《噶瑪蘭廳志》,卷二(上),頁119-120,台北,成文出版社。
  • 註2 同前註。
  • 註3 林福春,《清代噶瑪蘭寺院之研究》,巨龍文化公司,台北,頁273。
  • 註4 鄭梅淑碩士論文,1988,日據時期台灣公學校之研究。
  • 註5 郭嘉雄,<清代台灣書院沿革初稿>,《台灣文獻》,第三十八卷,第二期,1987年。
  • 註6 20070315許文漢訪談。
  • 註7 宜蘭縣文獻委員會,1972,宜蘭縣志卷五教育志教育設施篇續篇,宜蘭縣政府,p19。
  • 註8 林正芳,宜蘭市志,宜蘭市公所,p106台灣日日新報,明治38-07-21,教場遷移。
  • 註9 林正芳《宜蘭市志大事記 上》2003 頁:106
  • 註10 住在附近樓房,今年80多歲的陳榮華老先生,就是在文昌宮讀小學校畢業的。
  • 註11 宜蘭縣文獻委員會,1972,宜蘭縣志卷五教育志教育設施篇續篇,宜蘭縣政府,p25。
  • 註12 呂美玉、林英賢、林政芳著,宜蘭市志地理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