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42期-周宅銃櫃建築

文:林正芳/圖:莊雅惠

改寫自「宜蘭縣縣定古蹟員山鄉周振東舉人宅遺跡調查研究報告」(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提供)

高度約有兩層樓高的周宅銃櫃
高度約有兩層樓高的周宅銃櫃

 

倘若針對銃樓、銃櫃兩種防禦建築來說,宜蘭地區現可考證的傳統住宅似乎未見有類似周振東宅後方設置銃櫃之案例。即使是進士楊士芳、舉人黃纘緒和李望洋的官宅都沒有明顯的防禦建築。本調查就地理位置及宅第主人的社會背景,可做兩點解釋:

 

(一)周宅的基地位在員山外圍,周圍鄰近山林,且有水流圍繞,按地理位置而言,相當容易引人注意,特別是來自後山的山賊土匪,所以必須建築銃櫃做為監視哨崗,以及最有力的防禦工事。至於其它官宅由於多為文職,其住所亦較近人潮及建築密度高的聚落內,因此防禦的需要性相對稍微較低。

 

(二)即是有關住宅主人的背景差異,周振東身為武舉人,故對於住所環境的防衛要求甚為講究,其它文職官宅或許基於住宅位置,以及本身的武力戰略觀念較不足,所以未設置銃櫃,僅在建築本體上設置基本的防禦措施,例如銃孔和磚砌條窗等等。

武器使用與防禦措施

另一方面,再從銃櫃的設置和住宅留設銃孔來看武器的使用時,火繩槍(也稱做火銃)應為當時各類火藥武器最有防禦效果的武力。但是,周家主人本為武舉,熟練弓箭及槍茅等武術,因此這樣的防禦建築及措施可能也提供前述傳統物武器的發揮。例如,弓箭手登上銃櫃居高臨下,以弓箭壓制外敵,持槍茅者則是從銃口中穿刺逼退接近基地的敵方。

 

至於周家後嗣曾提出銃櫃上設有火砲一事,推測武器形式與基隆二沙灣砲台陣地內陳列的山砲相近,光緒十一年(一八八五年)肇生清法戰事時,周振東長子家芳曾率眾前往基隆助剿法軍,可能事後周家引進該種武器做為防禦家園的重要武力。

 

兼具防禦與連外作用的水路規劃

這應該是周宅和其它防禦性建築比較不同的地方,也就是規劃建築基地的對外連通管道時,亦一併考量抵禦外來的可能侵犯,在周宅提出了安排水路的手段,機能性可類比於中國傳統城垣周圍的護城河。

 

五十溪原本被視為周宅規劃的重要風水條件之一,但卻也因為阻隔基地對外聯繫的關係,形成一道防禦層,這在其它相關案例似乎少見。一般宅第喻河水的流動可帶氣生財,指的多為基地前方不遠處的河川,較少與基地如此的接近。據周氏後嗣表示,今五十溪乃經過多次洪水改道,以致呈現接近周宅基地的情況。此外,過去周宅對外的聯繫依賴擺渡(船渡者多由周家佃農充當),周氏祖先亦曾修築橋樑,但遭遇水患而損毀,如今橋墩尚留於溪床。

今五十溪經過多次洪水改道,以致呈現接近周宅基地情況。
今五十溪經過多次洪水改道,以致呈現接近周宅基地情況。

 

依據防禦需求擇定銃櫃建築的位置

周宅利用五十溪做為面對外界的第一防線,不過最大的威脅卻來自後山的原住民侵略活動。據周家後嗣的說詞,銃櫃建築設置在基地的後方確實是考量山上原住民的威脅性較大。這種按照需求順序決定防禦建築的規劃位置,在傳統建築屬於普遍的做法。

 

調查得知,銃櫃建築的高度約有兩層樓高,同時內牆上亦有桁條架設的痕跡,顯示當時至少分為上下兩層,且兼具避難機能,是外來侵入情勢嚴重時,暫時棲身的最後避所(註1);再加上銃櫃建築開有小窗戶,表示同時擁有監視、眺望及射擊功能。

 

密集的火網規劃與聯繫方便的通道

在高大厚實的圍牆內,基地前後的聯繫方便與否,決定防禦或攻擊時,武力相互支援的協調性。若能達此目的,配合嚴密的火網,確實可以發揮防禦層的實際作用。在周宅的空間配置可以見到另外隔出防護空間保衛內部活動,這雖不是個案(註2),但從傳統大宅第的建築系統中來看,周宅呈現的防禦企圖明顯強烈,或許和周氏為了守成,保護周家歷代沿傳下來的事業財富有著密切關連。

 

此外,在基地四周的圍牆內,建築的室內外空間彼此的聯繫方便,使得武力的調度快速,應變能力佳,再加上堅固的防護網,欲突破其中實不容易。

銃櫃不僅設有多處銃孔,另擁有同時監視、眺望及射擊功能的小窗。
銃櫃不僅設有多處銃孔,另擁有同時監視、眺望及射擊功能的小窗。

備註

  • 註1:吳子光在【臺灣紀事】中曾提到:「凡深山必有隘。土人目隘寮曰『銃櫃』,亦曰『銃庫』,總以火攻為長技。諸處額設隘首與隘丁若干名,以資守禦。」又說:「況隘寮不過一寸室,闢其半為樓居,寢食未嘗出門戶,土人號曰『銃櫃』。」這表示當時的銃櫃建築兼具臨時居住的功能。參考文獻-一,頁六十二。
  • 註2:在義芳居、林安泰古厝等案例亦可見到這種防禦空間的規劃,惟規模皆不及周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