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23期-被遺忘的歷史《軍伕倖存者──吳金坤的玉田人生》

陳麗蓮  /  國立宜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2020年9月《軍伕倖存者──吳金坤的玉田人生》正式出版。
2020年9月《軍伕倖存者──吳金坤的玉田人生》正式出版。

 

吳金坤(1923-2015),宜蘭縣礁溪鄉玉田村人,為吳家茅埔開基祖萬寶公之孫。21歲,被日本政府徵調到南洋當軍伕,面對疾病、飢餓、子彈的脅迫,幸運躲過戰火,26個月後拖著孱弱的身軀回到家鄉度過餘生。原本不為人知的細節,因為他擅於紀錄、珍藏,保存可資佐證的生活記憶,得以提供後人追索、思考、研究。

真的回來了

來到臺北火車站,在歸途的路上沒有足夠的錢可以買車票,但站長見他們是軍伕的身分,也不加以刁難,全部讓他們上車。

 

火車駛離月臺,離開了臺北,一路上金坤心情複雜,好像在想很多事,又好像什麼也不能想,腦袋空空的。火車過了一站又一站,偶一抬頭,看著車窗外的太平洋,想起在南洋時,只要看到海,就會想到茫茫大海的那一頭,那個思思念念的家。在經歷了戰火的洗禮後,沒想到自己有幸能再踏回故鄉的土地……。淚,不禁悄悄流下來。

 

看著家鄉的海,金坤想著再過幾個山洞,就快見到龜山島,頭城就快到了,再來就是礁溪,可以回家了,頓時心中百感交集,激動不已。

1943年吳金坤(中坐者)被日本政府徵調至南洋當軍伕,出發前二房全家合影。(中排左起吳登波、林幼毛(抱著義子游長庚)、吳金坤、阿欉公、萬寶公;後排左起吳金城、吳清芳、吳金池;前排左為梅子,右為阿罕)
1943年吳金坤(中坐者)被日本政府徵調至南洋當軍伕,出發前二房全家合影。(中排左起吳登波、林幼毛(抱著義子游長庚)、吳金坤、阿欉公、萬寶公;後排左起吳金城、吳清芳、吳金池;前排左為梅子,右為阿罕)

父子相逢不相識

吳金坤、吳金源及游阿青等十多位軍伕回到家鄉的那一天,一到礁溪火車站,同村的戰友賴旺樹便急著向友人借了自轉車(閩南語)回村裡通報這個好消息。

 

年逾80歲的萬寶公奔走幾百公尺的路程,趕著來看孫子金坤是否有平安回來?玉田的鄉親們,田也不耕了,草也不割了,雞鴨也沒空餵了,全都放下手中的農事,扶老攜幼,急急忙忙的趕到火車站或家裡探望,那個場面簡直比廟會趕集還要熱鬧,還要轟動,「去南洋當兵的人回來了!」這件事在大家的心中可是大事中的大事啊!

 

軍伕們去南洋後音訊全無,隨著歲月的流逝,是人們心中深藏的痛,在地的每個人都關心他們是否平安回來,而家中有人被抽調去當兵的,更要去一探究竟。

 

走出礁溪火車站,金坤與金源、阿青同行。當時金坤的父親阿欉公在礁溪市區賣菜,聽到有人說有一批軍伕回來了,趕緊跑去追問回來的軍伕,想要打聽金坤的下落。追到今日礁溪國中的位置時,阿欉公認出了金源,拉著金源的手,神情慌張急著問:「金源!金源!阮兜金坤有轉來無?」只見金源一臉納悶地說:「我邊仔這个就是金坤啊!」金坤的父親居然認不出他。

 

命運真是捉弄人!飽受戰火摧殘,黝黑瘦弱的金坤明明就站在父親阿欉公的面前,一時之間,他竟然不認得,不禁令人感慨萬千。但值得慶幸的是,金坤終究是歷劫平安回來了。

 

回到家後,金坤的母親林幼毛看到消瘦不成人樣的兒子,也只能以哭泣表達心中長期以來的擔憂與期盼。阿欉公趕緊抱著金坤從未見過面的大兒子開洲來讓金坤看。開洲在金坤去南洋當兵後才出生,出生之後從未見過父親,因此很怕生的躲開,不太敢接近他。在南洋那麼久的時間,和家裡的通訊全斷,什麼消息都沒有,時空隔絕的距離,讓金坤錯過了兒子出生時的響亮哭聲,現在,他看著已會牙牙學語的兒子,一臉驚喜,不知如何和兒子互動。

 

父子久別竟不相識的情況不只發生在金坤身上,同期的游阿青在回玉田的途中,遇到父親,急忙呼喚著父親,他的父親因一時間未能認出自己的兒子,居然問游阿青:「朋友,你從那裡回來?」這時,游阿青早已淚流滿面,激動得說不出話來了。

 

前後跨越三個年頭的軍旅生活,對金坤而言恍如夢一場,即使多年後,戰地的景象及同袍的身影依然深深烙印在腦海揮之不去。

敬天謝神,殺豬還願

在新幾內亞當軍伕的日子異常艱辛,如何填飽肚子是一大問題。樹上的木瓜,從成熟的黃色先吃,不夠,再吃青的,又不夠,就吃木瓜樹,不論能吃的或不能吃的,都想盡辦法吃下肚,為了活命,沒辦法。撐著挨餓的虛弱身軀,還要能躲過無情砲火與疾病環伺的險惡環境,金坤能活著回來,真的是神明保佑!

 

日本為了掠奪更大的資源,將戰場擴大到東南亞,當時臺灣為日本的殖民地,無法置身事外,年輕人被迫投入這場戰役。金坤去南洋當軍伕這段期間,母親林幼毛常常到廟裡拜拜,但是實在很擔心,擔心到整個心都糾結在一起,有一天她就到礁溪最靈驗的協天廟裡向關聖帝君許願,如果金坤能平安活著回來,活到60歲時就殺豬公謝神。

 

那麼多被徵調的軍伕死於戰場,金坤能得病後痊癒,又能順利在戰火下存活,不得不感謝老天爺及吳家祖先的庇蔭。金坤的阿祖萬寶公、父親阿欉公特地挑個好日子,準備了代表最虔敬之意的牲禮敬謝上天,那天金坤在吳宅門外的曬穀場,以一拜一跪,共120次的拜跪禮,感謝老天保佑吳家子孫得以平安歸來。

 

拜跪120次要怎麼數呢?口頭數一數,很容易出錯,次數過多或過少都是對神明的不敬。老人家很聰明,拿了120枝「香跤」(閩南語,指一炷香燒完後,所留下的那一小截紅色竹籤),每拜跪一次就抽掉一枝丟擲地上,手中的「香跤」抽完,也就禮成了,誠心又實在。在鄉下人的心裡,謝神的事,一點也馬虎不得,120次就是要120次。

 

金坤的母親林幼毛1948(民國37)年去世,她生前最感到遺憾的是未能活著親自向關聖帝君還願。1982(民國71)年,金坤的妻子莊含肖仍然牢記三、四十年前婆婆對神明許的願,就在金坤60歲農曆生日這一天,殺豬酬神還願,並宴請親友,她永遠感謝神明將金坤平安的送回到家人的身邊。也在這一天,他們的三兒子永鎮娶妻成親,全家族的人都聚集在一起,開開心心、熱熱鬧鬧的閒話家常,慶賀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臺灣人受日本政府統治,被迫徵召至前線巴布亞‧新幾內亞當軍伕,礁溪庄吳金坤與游阿青、林棋耀、楊登灶(後排左起)等人,他們在槍林彈雨中,幸運的存活下來,2003年5月24日他們偕同夫人於礁溪鄉公所前合照留影,紀念六十週年的同袍情誼。2015年8月,吳金坤為礁溪庄該期同梯軍伕最後一位辭世者。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臺灣人受日本政府統治,被迫徵召至前線巴布亞‧新幾內亞當軍伕,礁溪庄吳金坤與游阿青、林棋耀、楊登灶(後排左起)等人,他們在槍林彈雨中,幸運的存活下來,2003年5月24日他們偕同夫人於礁溪鄉公所前合照留影,紀念六十週年的同袍情誼。2015年8月,吳金坤為礁溪庄該期同梯軍伕最後一位辭世者。

金坤文物珍藏空間

2017年吳金坤三子,吉達化學有限公司吳永鎮董事長,將父親生前留存的照片、族譜、鬮書、帳冊、禮金簿、公學校課本及軍伕用品等文物史料,設置「金坤文物珍藏空間」公開展示,並委託宜蘭大學陳麗蓮教授執筆,出版「軍伕倖存者-吳金坤的玉田人生」一書。

 

吳金坤生命故事的出版,不僅為家族留下記憶,更為在地的文史軌跡保留紀錄,多元族群的台灣還有許多真相等待我們挖掘,期待有更多人加入這個行列,珍視屬於台灣人的文化歷史。

「金坤文物珍藏空間」內部陳設
「金坤文物珍藏空間」內部陳設
吳金坤從南洋帶回來的軍伕用品
吳金坤從南洋帶回來的軍伕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