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42期-蘭陽山區迷霧森林裡的粉豔身影-臺灣一葉蘭

李俊緯、楊承澔 / 林業試驗所植物園組

人工栽培繁殖的臺灣一葉蘭,曾為我國賺進不少外匯。
人工栽培繁殖的臺灣一葉蘭,曾為我國賺進不少外匯。

編按

林業試驗所目前著手推動「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針對全國各地珍貴稀有且名列維管束植物紅皮書的原生植物,進行棲地族群調查與移地繁殖復育工作;宜蘭縣位於臺灣東北部,長年受到來自海洋季風吹拂影響,加上平原南北側分別有中央山脈與雪山山脈延伸的多樣地形地貌,成就獨特多變的氣候條件,也孕育豐富精采的植物資源,本專欄規劃於一年四季不同月份的物候下介紹原生宜蘭縣內、具代表性的當令珍稀植物,期喚起民眾對在地植物的關懷,甚至願意起身投入實質的保育工作,共同陪伴蘭陽地區的這艘綠色方舟航向未來。

臺灣一葉蘭

臺灣一葉蘭是原生臺灣的球根類蘭花,因花朵碩大且色彩豔麗具有園藝栽培潛力,早在國際間享有盛名。根據臺灣植物誌第二版﹙Flora of Taiwan, 2nd edition﹚提到臺灣一葉蘭的引證標本,採集地點橫跨台北烏來大桶山及北插天山、宜蘭大同棲蘭山及鴛鴦湖、桃園復興拉拉山、台中和平思源及鞍馬山、高雄桃源檜山﹙Hinokiyama﹚,以及花蓮太魯閣清水大山與林田山等地點,足以看出早年臺灣一葉蘭天然族群廣泛分布臺灣南北各地的中海拔霧林帶山區,如今卻被「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評估為接近威脅﹙NT, near threatened﹚的珍稀原生物種,今天一起認識一片葉子的珍奇蘭花-臺灣一葉蘭。

百年前宜蘭南澳首現的「特有種蘭花」

時光回溯到上個世紀初的日治時期,日人森丑之助﹙Ushinosuke Mori﹚以陸軍通譯官身分來到臺灣,派駐期間多次走訪全島各原住民部落從事人類、歷史、民俗、考古、植物及地理等學門的資料調查,整理集結出版成冊,而搏有「臺灣蕃通」、「臺灣蕃社總頭目」稱號,目前臺灣諸多植物如森氏紅淡比﹙Cleyera japonica Thunb. var. morii (Yamam.) Masam.﹚、森氏毛茛﹙Ranunculus morii (Yamam.) Ohwi﹚、森氏鐵線蓮﹙Clemantis henryi Oliv. var. morii (Hayata) T.Y.A.Yang & T.C.Huang……都是以森丑之助命名,紀念他當年對臺灣自然史的諸多貢獻。

 

1909年411日,森丑之助翻山越嶺來到宜蘭南澳Hyahõsha社、海拔6000尺的Igiris山區,發現到一株不曾見過的盛開蘭花,立刻小心翼翼地將該花朵及莖葉壓製成腊葉標本後,隨後寄送到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委由日籍植物分類學者早田文藏﹙Buzon Hayata﹚代為鑑定。這份森丑之助採集編號第16號的模式標本,如今仍完整典藏在林業試驗所森林研究大樓的植物標本館,見證臺灣一葉蘭在宜蘭山區迷霧森林的發現史。

一葉一花的臺灣一葉蘭,是百年前在宜蘭南澳山區被發現的美麗蘭花。
一葉一花的臺灣一葉蘭,是百年前在宜蘭南澳山區被發現的美麗蘭花。

早田文藏將南澳山區發現的新種蘭花命名為Pleione formosana Hayata﹙臺灣一葉蘭﹚,並發表在1911年由東京帝國大學出版的「The journal of the College of Science30小冊期刊中;它的屬名Pleione原意指得是希臘神話中的美麗女神,如實反映出這屬植物花朵如女神般美麗,而種小名formosana則是福爾摩沙臺灣的拉丁語格形容詞。然而,隨著後續更多標本比對與驗證結果,證實曾被認為是臺灣特有種的臺灣一葉蘭,實與對岸中國中、南部各省份、甚至西藏都有廣泛分布的P. bulbocodioides (Franch.) Rolfe屬於同一分類群,不過因為早田命名P. formosana Hayata的年份比起前者晚了幾年,依命名規則種小名formosana也只能被當成同物異名﹙Synonym﹚看待。

驚為天人的一葉蘭 靠外貌站上國際舞台

姑且不論複雜無比的植物分類與命名規定,一花一葉的獨特外觀及優雅花色姿態,1920年代首度獲選英國皇家園藝學會﹙Royal Horticultural Society﹚花園大獎﹙Award of Garden Merit, AGM﹚,而後到1975年間總共獲得6次大獎,是一葉蘭屬中迄今得獎次數紀錄最高的物種。

 

蘭科植物﹙即蘭花統稱﹚具有特殊迷人的花朵構造,每朵蘭花正中央皆有一條中心線,左右兩側相對稱;花被由三個萼片及三片花瓣組成,而正中間的唇瓣(lip、拉丁語labellum)為變形花瓣,與左右兩側的側瓣或萼片相比之下大而明顯,用意在於成功吸引昆蟲前來授粉,而且唇瓣的下方也貼心地為昆蟲建造了一個易於著陸的瘤狀平台。唇瓣的形狀通常不規則且色彩變化多,不只吸引昆蟲也常引人們注目成為觀賞焦點。例如一葉蘭的唇瓣特化為喇叭狀,而蝴蝶蘭的唇瓣則呈三裂狀,拖鞋蘭唇瓣則為袋狀或拖鞋形,都是很有特色的蘭科植物。

蘭花利用色彩豐富的唇瓣吸引昆蟲授粉,臺灣一葉蘭也不例外。
蘭花利用色彩豐富的唇瓣吸引昆蟲授粉,臺灣一葉蘭也不例外。

除了特殊花器外,臺灣一葉蘭具有一個發達的假球莖,具有貯藏水份、養份功用,葉片基部下方膨大為貯藏器官為著生性蘭花的特色之一,假球莖內所貯藏的水分、養分除了可供應植株在逆境下維持生存時所需,也提供植株在正常生長發育時的能量來源。因而假球莖在臺灣一葉蘭的生育及開花都扮演著重要的關鍵性角色。

 

每年冬季低溫時會落葉而進入休眠,隔年春天降臨氣溫回暖之際,假球莖先抽出花朵後再長出一葉,而且一球只長一片葉子,故名臺灣一葉蘭;臺灣一葉蘭的花色變化大有粉紅至淡紫色,唇瓣上的斑紋則有棕黃或紫紅色,色彩與造型都極具觀賞價值,也難怪在一世紀前即摘下英國皇家園藝學會之獎項,成為國際上受矚目的明星蘭花。

臺灣一葉蘭的野外分布與生存困境

一葉蘭屬植物為原生亞洲地區的特有植物,常見於海拔600-1,500公尺的森林下方或邊緣、腐植質深厚、排水良好的有機質土壤或岩石表面。亞洲的分布範圍從尼泊爾中部往向東延伸至臺灣山區,中國中部、往南延伸到中南半島緬甸西南、泰國北部與寮國等國家,而雲南則是本屬在天然分布的中心。

 

臺灣一葉蘭天性喜好冷涼、半透光的潮濕環境,通常成群生長在常綠闊葉林或針葉檜木林緣地面,或者生在附近岩壁及樹幹上方,極少數也會於箭竹林土面上生長,臺灣常見的分布海拔高度約700-2,500公尺之間,而以海拔1,500-2,000公尺的雲霧林帶最為繁盛。主要原因是臺灣一葉蘭屬於根系不深的著生型蘭花,生育期間必需仰賴霧林帶豐沛的水氣,透過葉片上的皺摺造型達到攔截水氣目的。

 

不幸的是,霧林帶正好也是臺灣的檜木、扁柏及臺灣杉等天然族群分布的最主要區域,歷經90年代之前的大伐木時期,無數著生樹幹上的蘭花植物隨著被伐倒後外運的林木消失殆盡,同時期的林下地被植物面臨開發的劇變環境,都是臺灣一葉蘭野外族群驟減因素。

 

此外,隨著臺灣一葉蘭站上國際園藝舞台後,聲名遠播引起各國愛花人士的注意,蜂擁而至的海外訂單成功地賺進了一些外匯,反而造成野生族群被大量採集外銷的壓力,導致臺灣一葉蘭瀕臨滅絕的生存危機。

人工繁殖與原生地保育雙管齊下 共同搶救臺灣一葉蘭

早年臺灣一葉蘭人工栽培及繁殖技術尚未成熟,為了滿足園藝愛好者及廣大的海外市場需求,導致野外非法採集的情形相當嚴重。為了保存一葉蘭野外族群完整以及基因多樣性,我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早於1992年3月12日在嘉義阿里山第30林班內成立「臺灣一葉蘭自然保留區」,透過嚴格的棲地保護制度與定期樣區監測調查,以確保該族群的穩定。為了滿足想親眼見識一葉蘭倩影的民眾,阿里山眠月線鐵道石猴附近以及阿里山森林風景區內,都設有臺灣一葉蘭植株展示區,可以在戶外近距離觀察一葉蘭生長在自然環境下的粉艷動人身影。

 

此外,為減緩野外採集的壓力並開發可能的園藝市場潛力,臺灣一葉蘭人工培育計畫於80年代由臺灣大學園藝系李哖教授及臺大梅峰山地農場同時展開,經過多年的繁殖試驗與選育種後,成功純化篩選性狀穩定且一致的營養繁殖體,並建立臺灣一葉蘭人工大量栽培系統。觀察人工栽培的臺灣一葉蘭球莖市場現況,發現不論其品質或價格競爭方面都明顯優於野外採集個體,有效緩和臺灣一葉蘭野生族群的採集壓力,這也是臺灣以園藝技術大量繁殖珍稀植物,達成創造市場規模經濟的成功案例之一。

從園藝市場窺究一葉蘭保育現況與未來

一葉蘭作為小品盆栽觀賞花卉或栽植於景觀花園地被植物兩相宜,因此廣受到日本及歐美海外市場高度歡迎。回顧過去20年財政部關稅局的出口資料,2003、2004年的臺灣一葉蘭出口球莖重量分別為1,505及1,393公斤、出口報關價格各為3.3與4.2萬美元為最高峰,其後則逐年明顯減少。出口市場在過去5年間達到空前委靡狀態,平均年出口重量僅有區區28.4公斤,其中2018年該年度更掛蛋、沒有任何出口紀錄,反映出臺灣一葉蘭的園藝產業遇到了二十年來最大的瓶頸。

 

檢視臺灣的園藝市場行情,每株帶有花梗的一葉蘭球莖市場零售價格約介於100-150元左右,雖低於英國皇家園藝學會官網上的售價4.99英鎊/株,但與國內常見的多花性蝴蝶蘭相差不多,價格並沒有太大競爭優勢;加上,臺灣平地夏季炎熱氣候實在不適合一葉蘭長年生長,因而年初販售帶花梗球莖、到春末花凋謝後面臨氣溫高升,球莖往往無法適應乾熱環境而死亡。因而消費者對一葉蘭球莖只能栽植一年、僅開花一次的刻板印象,造成一葉蘭的園藝市場無法像蝴蝶蘭及石斛蘭持續蓬勃發展。

 

畫面回到今年春天、海拔2,000公尺的宜蘭太平山的鐵杉林和翠峰湖環湖步道,每年準時地在舖滿苔蘚的粗壯扁柏樹幹上奮力綻放的一群臺灣一葉蘭,仿若翠綠苔蘚球中鑽出朵朵淡粉的豔麗花兒,十分吸睛;雖偶而飄來的一陣雲霧山嵐、瞬間掩蓋住這些嬌客們的倩影,卻讓我們願意佇足其下,沈浸在這群嬌貴精靈們展現生命力的感動情緒裡。

 

林業試驗所台北植物園此刻正執行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針對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評估為受脅的989種植物,進行遷地保育及區域珍稀植物就地保育。在林試所既有的200餘種原生植物種原上,再增加300種,以適地適種的原則,保存到各個植物園、民間種原庫,進行異地保種。

 

方舟計畫最核心台北植物園新建溫室群也即將在明年正式開幕,結合現代科技、人文藝術及保育理念的溫室群,規劃模擬不同生長條件以滿足中、高海拔重要植物生育地環境,達到妥善照料這些珍稀方舟物種的使命。未來的嶄新植物園溫室群將會吸引更多愛好植物的朋友、有機會認識這些方舟植物的美,當然,原生中海拔霧林帶的臺灣一葉蘭將是不可或缺的一員。

 

一艘方舟的誔生,有賴眾人付出的心血,但願一葉一花的珍稀一葉蘭,除了能在宜蘭山區迷霧森林間無憂無慮地繼續綻放外,也能為都市人間的朋友們洗滌凡塵。

臺灣一葉蘭的果莢內含大量微細種子,能否順利發芽及成長,攸關族群能否永續。
臺灣一葉蘭的果莢內含大量微細種子,能否順利發芽及成長,攸關族群能否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