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23期-《家,遮是博物館》─橘之鄉蜜餞形象館

黃淑瑩 / 時任《在宜蘭》雜誌總編輯

橘之鄉秉持使用宜蘭在地水果、不添加防腐劑,同時站在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立場。
橘之鄉秉持使用宜蘭在地水果、不添加防腐劑,同時站在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立場。

編按

2012年出版的《家,遮是博物館》取國語的『家』與台語的『遮』(tsia,這裡)同音的雙關語,其用意在凸顯地方小型博物館的角色。入選的12個館舍裡,皆是與主題「家」環環相扣,有些是用自己的家當作博物館,有些是家族參與經營,也有因為家人的關係而成立博物館,更有具家園意義的社區博物館,而有的則是對宜蘭人具有廣泛家鄉情感與文化代表性。

 

《家,遮是博物館》以故事性的手法介紹館舍,採訪主要成員做深度訪談,一片一片拼湊起「家」的形狀,蘭陽博物館節錄其內文,將每個特色館舍逐期刊載。

搶救金棗的甜蜜戰役

就讀中興大學,自嘲主修登山跟攝影的林枝漫,大三登玉山時擔任後衛,負責照顧有狀況的隊員,因而認識同校農業化學系的洪美芳,兩人因高山症結緣,事後,洪美芳去他的宿舍看照片,發現他有許多課外書籍跟唱片,就這樣借來還去,往來頻繁,漸生情愫。因為是長孫,讀大學時,阿公就急著要林枝漫成親傳宗接代,民國64年退伍回來之後,兩人隨即結婚,原本在家鄉彰化二林國中教書的洪美芳,也轉到宜蘭農專食品加工科任教。

 

大學畢業的林枝漫滿懷壯志,但身處大家族中,傳統的權威大於專業知識,還被譏笑說『摒(附註一) 雞屎、豬屎也愛讀大學?』另一方面,家族事業有賺錢就用來擴廠,大家吃大鍋飯,沒薪水可領,讓他覺得前途黯淡,萌生自行創業的念頭,藉此證明自己的實力。碰巧,他父親種的金棗賣不出去,他想到食品加工是洪美芳的專業,便叫她幫忙想辦法處理,開始了這場搶救金棗的甜蜜戰役。

橘之鄉DIY教室外有大樹形相的壯觀裝飾
橘之鄉DIY教室外有大樹形相的壯觀裝飾

只做敢拿給阿嬤吃的東西

製作蜜餞,在實驗室裡少量地做,跟大量生產是很不一樣的。民國68年,他們開始在外面租屋,洪美芳白天上班,晚上在此實驗試做蜜餞,為開設工廠做準備。夫妻兩人都是高學歷的知識份子,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壓力更大,林枝漫用他一貫的風趣口吻表示,做壞的蜜餞,都要趁著月黑風高、四下無人的時候,偷偷載去倒掉,就怕被人知道會嘲笑他們。

 

糖漬蜜餞是一個甜蜜蜜的旅程,創業維艱的辛苦,則猶如鹽漬的前製過程,必須要去酸脫澀還要加針刺。民國68年,林枝漫在工廠裝燈泡摔斷腿,治療後一直未能痊癒,柺杖撐了好幾年,就這樣帶著傷也帶著三個孩子創業。民國72年工廠破土,夫妻兩人沒有資金,用土地貸款的錢來蓋工廠,再用工廠貸款來買機械設備,然後用設備去貸款來買原料,因為堅持不加防腐劑、香料及人工色素,生產過程中的損失不計其數。

 

阿嬤的話比法律還重要

林枝漫的阿嬤是位先生媽(附註二),別人做醫生賺大錢,阿嬤平時幫人把脈、扎針、開藥方,從沒收過一毛錢。阿嬤的慈悲與大愛,贏得眾人敬重與兒孫的孝養,在林枝漫心中,她是全世界最好的阿嬤。阿嬤知道他們在做蜜餞,告訴他,自己做的東西裡頭加了什麼,自己知道,要自己敢吃的東西才能拿給別人吃。對林枝漫來說,阿嬤的話,比什麼法律都還重要!平時如果東西掉到地上,撿起來洗一洗,可能還會自己吃下,但是這樣的東西絕對不敢拿給阿嬤吃,這是對阿嬤的尊敬與孝心;所以,橘之鄉用愛幫蜜餞加味,只做敢拿給阿嬤吃的東西。

 

首創單顆包裝,幫蜜餞穿衣服

橘之鄉在同業中算是個小孩,宜蘭不乏超過百年的蜜餞廠,基於文化面的理想性,林枝漫和洪美芳想要做和人家不一樣的東西,除了掌握產品的品質和口味,對外觀也花了一番心思。一般蜜餞都是裸裝,橘之鄉是全國第一個幫蜜餞穿衣服的廠商,因為糖漬蜜餞會黏手,單顆包裝方便拿又不沾手,送禮也體面,而且,因為不加防腐劑,如果其中一顆壞掉,不會污染其他蜜餞。洪美芳指出,當年還沒有單顆包裝的機器設備,需要手工一顆一顆用玻璃紙包,相當耗時,有時出貨來不及,她遂在宜蘭市借了一個地方請學生就近打工,多年後學生來看她,都表示那段時光很令人回味。

 

單顆包裝包出了橘之鄉的春天,林枝漫則說要感謝前縣長陳定南,因他在縣長任內,委託宜蘭農校食品科研發宜蘭名產,洪美芳雖然沒有參與這個計畫,但舉辦發表會前,她碰巧拿了一些橘之鄉的產品去縣政府給朋友,輾轉到陳縣長手中,受到他的肯定,指定發表會當天由橘之鄉提供金棗茶,送給來賓的伴手禮也用橘之鄉的金棗,因為這件事受到媒體報導,進一步打出橘之鄉的知名度。

橘之鄉透過教育活動,讓消費者重新認識健康、自然、無負擔的蜜餞。
橘之鄉透過教育活動,讓消費者重新認識健康、自然、無負擔的蜜餞。

洪美芳:傳承自母親的包容與堅毅

林家是個大家族,最多時有67個人吃飯,農忙期間,一天要三餐加上二頓點心,廚房像是超級戰場。林枝漫說他大四時,阿公每個月都出車錢叫他回來相親,不過,沒有一次成功,因為女孩子一看到他們家的廚房,都低著頭就走了。洪美芳嫁入林家時,雖然已經分家,人數沒那麼多,不過,還是有廿幾個人吃飯,由三房輪煮,一次輪5天。每回輪到林枝漫父親這房,洪美芳得清晨四點就起來煮早餐,白天上班,下班要趕回來幫忙婆婆煮晚餐。當時沒有洗衣機,她還要手洗大人小孩共12個人的衣服。

 

不捨母親變形的手指

39年次的洪美芳家裡有七個兄弟姊妹,她排行最小,嫁到林家卻是長媳,家族中大大小小的事,大家都會來找她,洪美芳把自己壓縮到最小,去接納身邊的每個人,贏得眾人對『大嫂』的肯定。問她為何能如此堅毅與包容?她說這些都來自母親的影響。

 

洪美芳三歲時,父親意外過世,母親帶著七個孩子回到婆家,跟著大伯經營米絞(附註三),一個婦人家要照顧生意,要張羅孩子吃飯,也要招呼米絞的師傅,經常是大家都吃了,煮飯的她卻沒時間吃。洪美芳不捨地表示,母親的十隻手指頭最後一節都是彎曲的,因為每逢收購『呆米』(庫存的米)的時候,米絞都是夜以繼日地碾米,非常忙碌,母親得幫忙師傅搬米,因為用力過度,導致手指都變形了。

 

慈母訓:別人的腳蹄,蔭咱的土地

因為這樣的成長背景,得學會照顧自己,洪美芳自小就很獨立,12歲離家到彰化市讀女子學校,住在學校,吃大鍋飯,高中讀景美女中,在外租屋,單純的學生團體生活,讓她養成對朋友真心相待,不會防備的態度,室友也都成為日後摯友。嫁做人婦後,當她向母親轉述在林家的處境時,母親告訴她『別人的腳蹄,蔭咱的土地』,別人有事來找我們,會把福氣帶來,叫她要包容。母親用包容的心去看所有的事,並用身教做給他們看,讓洪美芳十分感念,這也是它秉持來者是客,讓橘之鄉廣結善緣的緣由。

 

橘之鄉現任店長陳宜欣是洪美芳的學生,她回想說當年在學校時,洪美芳的糕餅麵包配方,特別受到學生喜愛,其他老師會教導學生,食品添加物只要在『標準範圍』內就可以,但洪美芳堅持不加香料及食品添加物,吃起來就是跟坊間賣的不一樣,特別好吃。洪美芳認為這項堅持可能跟個人體質有關,她天生對味覺很敏感,小時候沒有什麼零嘴可吃,也不喜歡重口味的東西,喜歡清淡,保留原味、單純的口感。

 

先天味蕾優勢,後天專業堅持

有味蕾先天的優勢,加上後天習得的專業背景,還得有理想支撐,才能堅持走這條人煙稀少的路。身負橘之鄉技術總監的角色,洪美芳隨時都在接受挑戰,因為每一批水果的來源不同,處理的時間沒抓準,蜜餞會發酵,味道就走掉了,必須在過程中一直摸索,除非碰到,不然不知道會有什麼樣的問題。就像有一次在『蜜』的過程沒有處理好,最後一乾燥的時候,地上就都是糖,洪美芳百思不得其解,後來發現金棗裡面都是空的,從製程逐步探討原因,才瞭解因為殺青時酵母菌沒有被處理掉,在乾燥時因為發酵而產生氣體,氣體把糖排擠出來,才會讓糖掉滿地。

 

洪美芳的學者本色,讓她做任何事都在過程中不斷學習。民國98年,她接任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理事長,剛開始也會擔心自己無法勝任,自認不會講冠冕堂皇的場面話,只會用老師的立場對學生講溫馨的話,而且,當時覺得橘之鄉本身在展示方面的特色尚未做出來,身為理事長,自然壓力比較大。二屆四年的任期,讓她接觸到許多以前沒有接觸過的領域,也體認到,地方文化館要活化起來,要靠自己用心盡力去經營,不要妄自菲薄,對自己要有信心,忠於做自己最好,也最自在,對她而言,這段歷練是很正面的經驗。

Agrioz是西班牙文,意即帶有柑橘風味的......。
Agrioz是西班牙文,意即帶有柑橘風味的......。

吳文碧:從門外漢到蜜餞達人

吳文碧,50年次,礁溪人,民國76年進入橘之鄉,退役軍人的他原本學的是機械,對蜜餞完全外行,當時橘之鄉有十幾位員工是洪美芳的學生,但是來協助研發的幾位博士級專家,卻只教他一個人。吳文碧解釋道,學生剛畢業,初出社會,對職場背負的責任感和大人不同,由於草創期較辛苦,年輕人挨不住,一個個相繼離開,而他為了追求產品的提升跟改善,剛進橘之鄉前幾年,每天早上七點到工廠,晚上十二點才回家,難得見到家人,剛學會講話的兒子,對他說的第一句話是:『爸爸,你天亮要回來!』

 

只用本土產水果

台灣的金棗將近96﹪以上產在宜蘭,吳文碧擔任廠長,每年要負責跟農民採購金棗,他要在未採收前便去各個果園看,判斷不同來源的金棗適合做什麼,因為即使外觀相同,每顆金棗的水分跟甜度差異,會形成不同的口感。因為要求的條件高,橘之鄉收購金棗的價錢也是全宜蘭最高的。近幾年,中國的廉價金棗進入台灣,橘之鄉堅持不用,吳文碧表示,宜蘭縣一年金棗產量約3000噸,橘之鄉的需求量約200噸,只佔了一小部分,有本土產的水果可用,何需用到中國的呢!

 

員工是第一個消費者

橘之鄉的工廠有近廿位員工,吳文碧說這個數字讓同業知道會被人笑,因為傳統製法,在產季收購水果後,短時間內便可把全部的量都處理好,放再久也不會壞,因此通常都是家族經營,頂多請幾個臨時工幫忙。橘之鄉則不然,因為不加防腐劑,蜜餞不能長時間存放,要視銷售狀況來決定產量,所以,工廠每天都在煮蜜餞,員工數和同業自然不成比例。

 

吳文碧引以為自豪的是,有些員工之前是在其他蜜餞廠工作,他們表示,在別的地方,第一天上班會試吃一下蜜餞,第二天知道製作過程後,第三天就再也不吃了,反觀在橘之鄉,每一批蜜餞出廠,第一個消費者都是自己的員工,因為大家都很清楚全部的製作過程,要買回去跟親友分享。

 

每一顆水果都是獨特的

要做回歸自然,保留果實原本風味的蜜餞,一加一等於二的公式是完全不適用的,每一顆水果都不同,讓變異數變得無限大,吳文碧自承走了25年,到現在還是在找答案,加上自己是個龜毛、挑剔的人,力求完美,要求全員品管,每個參與操作過程的人都是品管員,例如金棗要做出來外觀圓滾,若不夠美,他就不要,打成泥去做金棗茶;不用人工香料跟色素,金棗茶的顏色能不能做得更漂亮?口感能不能夠好?同時站在生產者跟消費者的立場,讓生產的東西既健康,風味又受消費者喜愛,是吳文碧追求的目標。

 

名列橘之鄉的資深員工,吳文碧很感謝老闆夫婦給他發揮的空間和舞台,因為有機械專長,工廠生產線的許多機具,都是他自己設計製作的;橘之鄉第二代林鼎鈞從日本某公園拍下木頭做的造型人物,帶回來給他看,對他說:『我們自己來做好不好?』剛好園區有大樹倒掉,便藉他的手再生成為饒富趣味的木頭人;舊廠房要改為遊客DIY 空間,需要各式製作蜜餞的機械模型,從沒做過木工的他,利用回收材料,完成連裝潢木工也驚訝的作品;吳文碧認為多學就有用,公司能給員工培養第二專長的機會,會讓員工更有自信心,生活也不會呆板。

吳文碧自行設計的選果機,模型也是經他手工打造而成。
吳文碧自行設計的選果機,模型也是經他手工打造而成。

吉箱工坊:顛覆商業邏輯的空間營造

林鼎鈞,65年次,從小是父母眼中的乖寶寶,卻又對他莫可奈何,因為他很有想法,且行動力超強,國中時代就開始扛雞糞打工存錢,就為了實踐自己的夢想;只要是他想做的事,沒有人可以攔阻,也無須溝通,這就是家人跟他之間的『共識』。

 

照顧消費者感受的空間營造

五專學的是機械,去日本學外語四年,曾經在日本美術館上班,也去上海做過建築業,讓林鼎鈞對橘之鄉有了不同的視野。他認為堅持不使用人工香料,口味多樣化受到限制,商品本身就較弱勢,要讓遊客覺得這裡有什麼值得一遊的,就要從空間改造做起。他也意識到,台灣許多商人都只顧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不去照顧消費者的感受,這不是好現象,既然改變不了大環境,就先從自己做起。吉箱工坊於焉誕生。

 

將舊廠房重新整修成入口門面的構想,念舊的父親原本不同意,不過,林鼎鈞一貫的作風,讓他認為有知會就好。在他的理念下,橘之鄉要走的路是清新、自然、健康的方向,於是乾淨、純淨的白色成為吉箱工坊的基本色調,專業的經營者建議他要擺放冰櫃、咖啡櫃,操作才方便,他卻堅持這個咖啡廳不是為了賺錢而設,擺上這些東西畫面不夠美,人家不會去欣賞,完全顛覆商業性的邏輯思考。

 

文化創意打造新契機

這或許是另類的置之死地而後生,吉箱工坊開張後,洪美芳堅持要有專人在現場招呼服務,即使收入不敷支出成本也在所不惜,想不到,就因為非商業化的空間營造設計,在拍照PO 網成為當代文化的趨勢下,讓吉箱工坊深受年輕族群的喜愛,一些網拍公司、企業、知名藝人等來包場,創造的利潤更大,也走出橘之鄉自己的特色。

玻璃罐裡裝著各式水果風味的蜜餞
玻璃罐裡裝著各式水果風味的蜜餞

如何讓人吃出金棗的味道與文化性?

多年來,林枝漫被親友暱稱為鄉長,不知情的人,乍聽都信以為真,以為他是鄉鎮首長。事實上,以宜蘭金棗在全國產量的獨佔性,讓金棗成為品牌,能代表宜蘭走出去的橘之鄉,說是宜蘭的第十三鄉也算名符其實。

 

蜜餞裡有家的味道

橘之鄉八點上工,但通常七點就有員工來,740分大家會集合一起做早操,公司像是一個大家庭,員工即家人,是洪美芳一直抱持的理念。誠如店長陳宜欣所說,洪美芳告訴他們,『只要用真誠對待人,別人一定感受得到。』這份真誠,員工的感受最深刻,除了扮演技術總監的角色,隨時協助員工解決工作上的問題,生活上的大小事,她也都會關心,支持女性員工假日或課後讓小孩來公司,最讓人感到貼心,連夫妻半夜吵架都會找她去當和事佬,在年輕員工眼中,她就像是自己媽媽一樣。

 

洪美芳自己也清楚,因為是以家庭的氛圍,而不是公司組織的角度做內部經營,讓橘之鄉要再跨出去時會受到限制,這是優點也是缺點。現在的她,也嘗試讓自己的比重往後退,讓出空間給第二代去發揮。

 

第二代的任務與挑戰

66年次的林鼎剛,遺傳了母親對味覺的敏感,他認為食品產業是生活事業,要忠於在地原味,如果只是複製別人的東西,會迷失自己。個性和哥哥截然不同的他,對於『做生意』還是『做文化』的角度,尚在其中的矛盾處猶豫、掙扎,他表示,別人做表面的事,搶時機錢,橘之鄉做得這麼認真,獲利並不高,其中的苦悶又有誰知?

 

簡報時絕不直接介紹產品,是林枝漫秉持的另類文化行銷,到橘之鄉聽過導覽解說的人,對結合宜蘭腔跟歌仔戲曲調的金棗歌、考試歌,想必印象深刻。身為第二代,林鼎剛認為技術傳承不是大問題,肩負的使命是該如何讓人吃出蜜餞的味道與文化性,就如喝咖啡與茶,儼然已是一種文化,也要讓金棗成為生活中一種自然而然的事,開發蜜餞更多的用途。

每年舉辦金棗文化聚,要讓人吃出金棗的味道與文化性。
每年舉辦金棗文化聚,要讓人吃出金棗的味道與文化性。

附註

  • 附註一:摒,piànn,打掃、清理、傾倒。
  • 附註二:先生媽,sian-sinn-má,在宜蘭民間,稱懂得醫理療法的女性為先生媽。
  • 附註三:米絞,bí-ká,碾米廠、精米廠。將稻穀壓碎或者除去穀殼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