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因美而良-文物銀行的實施策略與建議(二)

蘭陽博物館

-節錄自《111年蘭博文物銀行營運軟體規劃案成果報告書》

第164期-2024年5月

文物銀行的實施策略與建議

(四) 現地典藏:東嶽廟

文物銀行之現地典藏行動方案,目的在於將生活脈絡中有意義的物件,透過展演與教育活動的轉譯,強化這些物件做為「文物」之意識,在其原本脈絡中發展出更多元的運用方式。就這個方針,宜蘭的廟宇是非常理想的推動場域,廟宇,是現代博物館制度出現之前,具有地方博物館意義的場域,加上各地廟宇都是宜蘭發展的重要見證。宜蘭城具體城市空間之樹立,約可追溯至清朝嘉慶年間,將噶瑪蘭廳廳治設於此地(原稱五圍),掘土疏濠,並在城邊周圍環倪(如附圖1)。從這樣的空間視角,方能知曉目前宜蘭市各大廟宇所在之地理位置分布,實與城市河運發展有著緊密聯繫。

此外,宜蘭城的發展,亦與河運貿易有著緊密聯繫,城北設有下渡頭、船仔頭、掩空頭三處渡口,因位居宜蘭河附近,城北與城西因鄰近渡口,成為貨物集散區域,漸次發展興盛,故衙署、寺廟等公共設施的營造,亦多鄰近此區域,是以城隍廟、文昌宮、昭應宮及孔廟等等其他重要之公共建築皆建於附近,治縣設施置於東西大街,商店舖等則設於南北大街,宜蘭城之十字大街,於焉成形。除此之外,南門附近則設有先農壇、社稷壇、雲雨風雷壇等祭祀空間,都是在宜蘭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廟宇。五穀廟、東嶽廟的前身,自現在的地圖仍可一窺端倪(如圖三十五)。從這樣的空間視角,方能知曉目前宜蘭市各大廟宇所在之地理位置分布,實與城市河運發展有著緊密聯繫。

圖1:宜蘭城周邊廟宇。(來源:Google Map,瀏覽日期:2022年1月10日。)
圖1:宜蘭城周邊廟宇。(來源:Google Map,瀏覽日期:2022年1月10日。)

宜蘭市內目前仍存且香火鼎盛的各大廟宇,共計五座,分別為:昭應宮、五穀廟、城隍廟、文昌宮、碧霞宮,依創廟時間先後排序並進行概述。

宜蘭昭應宮建於清嘉慶13年(西元1808年),由於早期交通不便,宜蘭的河運擔負著運輸與貿易的功能,因此居民選擇在宜蘭城的中心位置集資興建廟宇,至今已超過200年歷史,祀奉媽祖。初建時座西朝東,祈求河運運輸一切順利、庇護海上生靈。後於改建時易向,廟宇方位改為座東朝西,使昭應宮成為全臺唯一一座不面海的媽祖廟。清領時期,昭應宮作為民眾信仰與生活的集散點,日治時期,蔣渭水於昭應宮後殿設立「讀報社」,陳列書籍散播新思想與新知識。昭應宮建廟至今,從清領、日治時期至現代,見證了不同時期宜蘭的發展,現為三級古蹟。

宜蘭市五穀廟創設於清嘉慶17年(西元1812年),建於宜蘭城南門外,原名「先農社稷神祇壇」,主祀神農大帝,以利墾拓農事。後由開蘭進士楊士芳更名為「五穀廟」。五穀廟因於日治時期曾禁止祭祀慶典活動,故施行「廟外爐主承接制」,至今在廟內仍可見以長條形肖楠木製成的神農大帝「香纖(神位)」(當時為便於廟外承接爐火而設)。宜蘭全縣計有8座主祀神農大帝的廟宇,一半以上的神農廟是在先民開始大規模入墾的30年內所接續創建,可知當初漢人入墾宜蘭時,即是以農耕為主,也顯見五穀廟之於宜蘭拓墾農事歷史的見證與重要性。

宜蘭市城隍廟創設於清嘉慶13年(西元1813年),主祀城隍爺,原為土角厝建築。後在1927年改為磚砌建築。城隍廟的建築足具特色,是陳銀生與陳弄獅兩位木雕名師競藝的「對場作」,由師傅各自帶領團隊,一決工藝技術高下,呈現廟宇木工製作的精湛技藝。城隍廟每年二月初八皆會舉行盛大遶境儀式(現改為兩年一次),宜蘭有句俗諺「二月初八,人看人」,即是形容宜蘭城隍廟早年遶境時,陣頭、神尪齊出,民眾參與圍觀盛況的鬧熱景象。此外,該廟供桌上擺放的不只有常見祭品,還會有竹棍或是孩童衣物,意指信眾會請城隍爺幫忙管教孩子,足見城隍廟與蘭城百姓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繫。

宜蘭文昌宮創設於清嘉慶23年(西元1818年),主祀文昌帝君,後改建為左、右二殿,左奉文昌帝君、右奉關聖帝君。文昌宮自創建起即與宜蘭城之文教發展關係密切,如清代之仰山書院、考棚、以及日治時期作為女子公學校的臨時校舍等。此後隨著教育機構的築構發展,原文昌宮與仰山書院的空間,漸次回復為地方信仰中心。文昌宮所在之文昌路,原為宜蘭市最早發展的地區,以前貨物沿宜蘭河進入宜蘭城,就以文昌路為集散地,東邊則與昭應宮相連接。以前的文昌路是亦是宜蘭市最熱鬧的地方。

碧霞宮為鸞堂信仰,創設於西元1899年,主祀岳飛。前身為坎興鸞堂。廟宇落成後,命名為「碧霞宮」,取「碧血丹心望曉霞」之意。碧霞宮奉行鸞堂制度,維持傳統祭禮、宣講善書及濟世宗旨。除具有鸞堂的宗教性質外,碧霞宮還有勸善局的功能,因而設有宣講堂以宣講教化知識,日治時期亦曾開設樂施社,提供給信眾以賑恤清寒,為宜蘭舊城重要的鸞堂。此外,碧霞宮亦於1999年建置「武穆文史館」,展出岳飛生平文物史料與扶鸞相關文物,使更多人得以了解碧霞宮的歷史與其在宜蘭地方的重要性。

本計畫選擇位於宜蘭市的東嶽廟做為優先推動的示範點。東嶽廟,位居宜蘭縣宜蘭市中山路二段299號,香火鼎盛、香客絡繹不絕,主祀東嶽大帝。工作團隊接連於2021下半年數度訪會,經與廟方討論以及團隊觀察後,認為其足作為文物銀行計畫之規畫建議案例。宜蘭東嶽廟之歷史、空間構造與特性概述如下。

東嶽廟歷史源於宜蘭城的風雲雷雨山川神壇,原附設於先農壇,設在宜蘭城南郊。在傳統信仰中,東嶽大帝位居五嶽之首,民間則視東嶽大帝為陰司主宰,是至公至義、懲奸除惡的最終判決力量,因而以其替代風雲雷雨山川壇,具有更直接的神明信仰,於是乃有東嶽廟之興起,1868年楊士芳將先農壇改名為五穀廟之外,亦把風雲雷雨山川神壇改名為「東嶽神壇」,後在知縣與縣民合力籌畫下,於1878年建造「東嶽祠壇」,為北臺灣首座祀奉東嶽大帝之廟宇,宜蘭東嶽廟由壇至廟的長期演變過程,顯見東嶽信仰對信眾的影響。

東嶽廟自起建後,共歷經三次修建,目前所見之廟宇構築,為1987年修建而成,根據《宜蘭東嶽廟誌》所述廟宇建築,「剪黏為匠師許忠信之傑作,三川殿壁垛結構為大木匠師李慶堂規劃建造,三川殿的壁垛雕刻為傳統藝師蔡榮華的作品,壁垛間的封柱有康介珪的書法,大門彩繪則為景陽畫室顏文伯所彩繪。」顯見東嶽廟精彩紛呈的民俗傳統工藝展現,且建造匠師皆為宜蘭在地有名的工藝師,足見東嶽廟實為宜蘭在地美術之薈萃,關於這些文物的盤點,後續亦會進行說明。

圖2:東嶽廟廟頂剪黏為匠師許忠信之傑作。(圖片來源:洪靖翔 攝)
圖2:東嶽廟廟頂剪黏為匠師許忠信之傑作。(圖片來源:洪靖翔 攝)
圖3:東嶽廟三川殿之壁垛與封柱,可見藝師蔡榮華與書法家康介珪作品。(圖片來源:洪靖翔 攝)
圖3:東嶽廟三川殿之壁垛與封柱,可見藝師蔡榮華與書法家康介珪作品。(圖片來源:洪靖翔 攝)

東嶽廟的整體空間,入口處為巍峨牌樓,此於2012年修建,進入後拾級而上,即入一樓三川殿,主祀東嶽大帝(木刻),從祀黃天化神將(大太子)、陰界十殿閻羅、陰陽司、土地公、謝、范將軍神將以及虎爺將軍,其中謝、范將軍此二尊神將,廟方尊稱「老七爺」、「老八爺」,乃創廟時即使用的神將,超過百年歷史,僅鎮殿不再出巡,極其珍貴。

東嶽廟二樓則奉祀東嶽大帝(軟身),根據廟方所述,此軟身神像為清朝年間由福州師傅所製作,為東嶽廟鎮殿神尊。此外亦奉祀六司、太乙天尊、大太子。二樓三川殿旁為廟方特別增建之神將堂,裏頭供俸東嶽二太子、三太子、四太子、五太子、碧霞元君、文武判官、陰陽司、先鋒官雷大將軍、田都元帥、謝范將軍、日夜遊神、謝秀江將軍、范秀江將軍,金冠將軍、玉靈將軍等神將,上述神將由八個神明會(忠誠會、太子會、宮主會、合義會、文武會、巡按社、信義會、龍逸會)職司。

此外,廟方也在近年擴建神將活動中心,一樓為活動中心,二樓則設有接待室、會議室與辦公設備,三樓則作為文物館,陳列東嶽廟相關文物與歷年來改建後所遺留的古物。

圖4:東嶽廟三川殿之壁垛與封柱,可見藝師蔡榮華與書法家康介珪作品。(圖片來源:洪靖翔 攝)
圖4:東嶽廟三川殿之壁垛與封柱,可見藝師蔡榮華與書法家康介珪作品。(圖片來源:洪靖翔 攝)
圖5:目前東嶽廟神將活動中心之文物館陳列展示室一隅。(圖片來源:洪靖翔 攝)
圖5:目前東嶽廟神將活動中心之文物館陳列展示室一隅。(圖片來源:洪靖翔 攝)

宜蘭東嶽廟早期立於宜蘭城南郊,隨著宜蘭都市的發展,南郊逐漸也成為蘭陽地區的行政中心,東嶽廟的公共機能也俱進展現,從清代建廟至今提供了宗教信仰與地方教化的功能。本案例之所以選擇東嶽廟,除開東嶽廟歷史源流悠久、廟宇本身保有豐富民間工藝文物,具備成熟條件之外,廟方人員非常重視東嶽信仰與神將文化的保存與推廣,自建立神將堂、擴建文物館等舉措即可見得,具有濃厚的文物保存意識。在經過工作團隊數次訪會的交流討論,以及對於廟內現有文物的現況盤點後,認為宜蘭東嶽廟足做為文物銀行之規畫建議案例。

計畫資訊

計畫名稱:111年蘭博文物銀行營運軟體規劃案

計畫執行:黃貞燕教授

委託單位: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計畫時間: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