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由《臺灣鐵道線路一覽圖(軍秘)》看宜蘭線鐵道

文/蘇美如(蘭陽博物館研究典藏組組長) 圖/臺灣鐵道線路一覽圖(軍秘)

前言

《臺灣鐵道線路一覽圖(軍秘)》(以下簡稱「鐵道線路圖」)為日本時代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於昭和 15(1940)年 12 月,以縱橫不同縮尺繪製,並由臺北市新富町(今萬華)3-86 號的「合資會社共益印刷商會」印刷。此份地圖詳細列出全臺共 11 條鐵道線[1],其中宜蘭線分列兩條,為編號 9 的基隆八堵間(約 3.75 公里)及編號 10 的八堵蘇澳間(約 94.96 公里)。本文為與臺鐵現有線路分類一致,以編號 10的八堵蘇澳間作為宜蘭線鐵道研究對象。

圖1:1940年的《臺灣鐵道線路一覽圖(軍秘)》封面、目錄及最末頁。(由左至右)
圖1:1940年的《臺灣鐵道線路一覽圖(軍秘)》封面、目錄及最末頁。(由左至右)
圖2:由《臺灣鐵道線路一覽圖(軍秘)》的圖例,可看出圖中呈現的詳細資訊。
圖2:由《臺灣鐵道線路一覽圖(軍秘)》的圖例,可看出圖中呈現的詳細資訊。

宜蘭線鐵道的特色

八堵蘇澳間鐡道總長約94.96公里,鐵道線路圖中的28個車站由北往南分別為:八堵、暖暖、四腳亭、瑞芳、猴硐、三貂嶺、武丹坑(今牡丹)、頂双溪(今雙溪)、貢寮庄(今貢寮)、澳底(今福隆)、大里、大溪、亀山(今龜山)、外澳、頭圍(今頭城)、頂埔、二圍(已廢站)、礁溪、南礁溪(已廢站)、四結(今四城)、宜蘭、二結、中里、羅東、武罕(已廢站)、冬山、新城、蘇澳等。因鐵道行駛路線之環境差異,在鐵道線路圖中以草嶺隧道為界,呈現出下列特色:

(一)草嶺隧道以北隧道多、以南橋樑多

火車由八堵站往蘇澳站出發後,即在山中蜿蜒南行,在距離八堵站約 6.09 公里處的第 1 個隧道(第一四腳亭隧道,長約 70.4 公尺)起至草嶺隧道最高點(距離八堵站約 35.84 公里處,長約 2,166.58公尺)的 28.51 公里間,共穿越 19 座隧道,平均 1.6 公里就有 1 座隧道。

出草嶺隧道南口後,進入溪流密佈的蘭陽平原,穿山隧道改為跨溪橋樑,由草嶺隧道南口(距離八堵站約 37 公里處)起至蘇澳(距離八堵站約 94.96 公里處)的 57.96 公里間,鐵道跨越 56 處大小溪流,平均 1.04 公里就跨越 1 處溪流而需進行築橋工事。顯示出宜蘭線在草嶺隧道以北隧道多、以南橋樑多的建築工事特質。

(二)草嶺隧道以北坡度起伏大、以南平緩

八堵站的高程為53.36公尺,火車往南一路以上坡為主、下坡為次的上下起伏方式,爬升至猴硐站(距離八堵站約14.17公里處)時的高程已逹125.09公尺,火車續向南行2.55公里後,到逹高程逹142.49公尺的三貂嶺站。由八堵站至三貂嶺站的16.72公里中,高程上升89.13公尺,平均每公里爬升5.33公尺,共計上坡路段16處、下坡路段3處。

三貂嶺站為宜蘭線鐵道的最高程車站,過三貂嶺站至草嶺隧道北口,改以下坡為主(10處)、上坡為次(2處),其中武丹坑(今牡丹站,距離八堵站約20.38公里處)以110.39公尺高程,陡降至頂雙溪(今雙溪站,距離八堵站約23.53公里處)的63.21公尺高程,二站之間以3.15公里的距離升降高程逹47.18公尺,平均每公里高程差逹14.98公尺,為宜蘭線坡度起伏最鉅之處。由八堵站至草嶺隧道北口,上坡路段共18處、下坡路段13處、平地路段10處,高程上升89.13公尺,平均每公里上升5.3公尺。

草嶺隧道內的最高程雖逹63.11公尺,但出隧道南口後,高程下降至40餘公尺,以利銜接蘭蘭陽平原鐵道,鐵道持續往南的高程都在45公尺以下,其中最低處為位於南礁溪(已廢站,距離八堵站約65.46公里處)及四結站(距離八堵站約68.85公里處)之間的柴圍,高程為34.66公尺;高程36.39公尺的冬山站(距離八堵站約86.42公里處)為全宜蘭線地勢最低的車站,與最高的三貂嶺站相差106.1公尺。

(三)草嶺隧道以北的貨物運輸以石炭(煤)為主、以南以米為主

貨物運輸為鐵道建設的重要功能,鐵道線路圖即反映出火車站運送貨物的重要性。宜蘭線以頂雙溪(今雙溪)以南距離八堵站約25.5公里處為界,以北稱為「臺北保線區管內」、以南稱為「宜蘭保線區管內」。臺北保線區管內位於山區礦產地,此區的八堵、暖暖、四腳亭、瑞芳、猴硐、三貂嶺、武丹坑(今牡丹)、頂雙溪(今雙溪)等8個車站均有載運石炭(煤),其中八堵及暖暖兼有載運米糧功能。

宜蘭保線區管內的車站以載運米糧為主,同時結合車站周邊農物產而有些微不同,例如:大溪載送石炭、米、食塩;頭圍載送米;礁溪載送米、甘蔗;四結載送米;宜蘭載送煉瓦、木材、米;二結載送砂糖、木材、薪炭;羅東載送米、木材;冬山載送煉瓦、甘蔗;蘇澳載送鮮魚、氷、米等物資。突顯出礁溪及冬山的蔗田、二結的製糖株式會社、宜蘭及羅東的太平山林木開採、蘇澳的南方澳漁產...等地區特色。

圖3:《臺灣鐵道線路一覽圖(軍秘)》中的八堵站及暖暖站(左)、猴硐站及三貂嶺 站(中)、三貂嶺站及三貂嶺隧道至武丹坑(今牡丹)站(右),可看出草嶺隧道以 北的隧道多、坡度起伏大以及運送石炭(煤)的鐵道特色。
圖3:《臺灣鐵道線路一覽圖(軍秘)》中的八堵站及暖暖站(左)、猴硐站及三貂嶺 站(中)、三貂嶺站及三貂嶺隧道至武丹坑(今牡丹)站(右),可看出草嶺隧道以 北的隧道多、坡度起伏大以及運送石炭(煤)的鐵道特色。
圖4:《臺灣鐵道線路一覽圖(軍秘)》中的草嶺隧道(左)、四結車站(中)及宜蘭車 站(右),可看出草嶺隧道以南因為跨越溪流而橋樑多、少有坡度起伏以及運送米 糧的鐵道特色。
圖4:《臺灣鐵道線路一覽圖(軍秘)》中的草嶺隧道(左)、四結車站(中)及宜蘭車 站(右),可看出草嶺隧道以南因為跨越溪流而橋樑多、少有坡度起伏以及運送米 糧的鐵道特色。

結語

宜蘭線鐵道(八堵蘇澳間)通車於大正13(1924)年,於1940年完成的鐵道線路圖於通車15年後問世,顯示鐵道線路的詳細資訊,反映出草嶺隧道以北隧道多、坡度起伏大以及運送石炭(煤)為主;反之,草嶺隧道以南橋樑多、少有坡度起伏以及運送米為主的鐵道特色,有利解讀日本時代的宜蘭線鐵道特色而顯珍貴。

註釋

[1]分別為1.縱貫線(基隆高雄間)、2.潮州線(高雄佳冬間)、3.東港線(社邊東港間)、4.臺中線(竹南彰化間)、5.王追線(王田追分間)、6.淡水線(臺北淡水間)、7.新北投浴場線(北投新北投間)、8.集集線(二水外車埕間)、9.宜蘭線(基隆八堵間)、10.宜蘭線(八堵蘇澳間)、11.平溪線(三貂嶺菁桐坑間)」等11條鐵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