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19期-「故宜蘭廳巡查志水孫平君之碑」初探

楊文慶 文、圖

位於鳳紗山隘勇線上的志水孫平碑
位於鳳紗山隘勇線上的志水孫平碑

基本資料

  • 碑名:故宜蘭廳巡查志水孫平君之碑
  • 立碑年代:明治42年(1909)
  • 碑文:故宜蘭廳巡查志水孫平君之碑

                  明治四十二年四月二十七日鉄條網震死

  • 原碑地點:鳳紗山隘勇線上(今大同鄉寒溪村)

前言

「故宜蘭廳巡查志水孫平君之碑」(以下簡稱志水孫平碑)位於大同鄉寒溪村,是鳳紗山隘勇線上的一座紀念碑,紀錄了日治時期理蕃政策中的重要面向:隘勇線推進制度。

 

隘勇線沿用自清代,以隘勇、隘丁等人力連接成防阻原住民的連線,加入了通電鐵條網、電話、地雷、木柵、探照燈等應用科技,隘勇線因貫穿泰雅族的領域,使其喪失傳統獵場,完全被壓制而必須聽從殖民政府的命令。

 

隘勇線包含了經濟拓墾、伐木採腦與壓制蕃社的多重功能,是日治初期認為有效而積極推進的理蕃政策。其中,鳳紗山隘勇線的擴張自明治37年(1904)9月7日起部隊開始行動,但遭遇到泰雅族原住民猛烈的抵抗與襲擊,造成警部南憲史以下多人死傷,是為「小南澳事件」。經重新編成部隊,開闢隘路、建築隘寮、架設電線、埋設地雷,並於樞要地點建造監督所與分遣所,至同年11月21日建築工事完工,從大元山前山鞍部經鳳紗山,抵達十三份山。理蕃事業表面上看似頗有進展,但同時也造成日本官員本身的傷亡事件頻傳。

志水孫平碑附近地貌現況
志水孫平碑附近地貌現況

踏查

民國96年(2007),宜蘭山區奇人鄒仔(Jack Tzou)於網站《登山補給站》發表〈隘勇線(いつゆ うせん)上百年碑文〉(註:應為あいゆうせん),是目前所知關於志水孫平碑最早的紀錄。

 

民國104年(2015)7 月,網站《林清烽戶外筆記》中〈蘭陽寒溪百年遺跡隘勇線古道探勘 〉,以及民國106年(2017)9月出刊的《宜蘭文獻》第111期,收錄台灣隘勇線權威鄭安晞發表的〈鳳紗山、十三份山隘勇線的設立與踏查紀行〉,這兩份紀錄,經過筆者比對文章照片中出現的人物穿著, 以及石碑前香煙擺放的位置、一旁的落葉角度與色澤,推論應為同一次踏查,同一個隊伍。紀錄中亦僅寥寥數語提及志水孫平碑,未有深入探討。

志水孫平碑周邊山區地圖(曾乙申提供)
志水孫平碑周邊山區地圖(曾乙申提供)

 

接下來,時間要拉到民國109年(2020)1月11日,深耕宜蘭地區中級山的曾乙申老師領軍,由寒溪農場古魯橋旁山徑進入,接上古魯林道支線再左切上稜,再度找到巡查志水孫平碑,並發表於臉書公開社團「日本治台50年史實記錄—失われた治台日本治台50年の歷史をさがし求めて」,同時公開航跡檔。

由 QGIS 匯入軌跡檔套疊 1916 年蕃地地形圖
由 QGIS 匯入軌跡檔套疊 1916 年蕃地地形圖

 

時隔3個月,筆者於4月18日親往踏查,並現地予以測量。志水孫平碑位於百年前的鳳紗山、十三份山隘勇線上,由寒溪農場山徑進入約3公里。碑體為就地取材之自然石,略呈長方形,各面無人為加工磨平。經實際測量紀錄,碑體高約95公分,寬約34—39公分,厚約10公分。正面刻有隸書碑文,中央書有「故宜蘭廳巡查志水孫平君之碑」,左行字體略小為「明治四十二年四月二十七日鉄條網震死」,歷經111年碑文仍然清晰可辨,碑體完整無缺損,唯上、下端因環境潮溼而有青苔及黴菌附生。

筆者現地測量(2020-04-18)
筆者現地測量(2020-04-18)

 

前述林清烽民國104年(2015)調查照片中,已顯示石碑傾斜約20度左右,至民國109年(2020)1月曾乙申老師等人到訪,傾斜角度已加劇至30度,經曾乙申、林蒼淯、陳文生、林昇德、 彭濬杰、Julya E. Lu 等山友予以扶正加固,修整腹地,保存狀況尚稱良好。

曾乙申團隊合影(2020-01-11,曾乙申提供)
曾乙申團隊合影(2020-01-11,曾乙申提供)

鐵條網

志水孫平是日本九州熊本縣人,當時擔任宜蘭廳巡查,派職於鳳紗山隘勇線防務工作,志水氏殉職一事,遍查《台北州理蕃誌》、《理蕃誌稿》等均無相關紀錄。推其原因,主要應是隘勇線鐵條網所造成的人畜意外死傷頻傳,屢見不鮮;加以「巡查」志水孫平的職級不高,只是一名低階的警察, 相關報導闕如亦不足為奇。

扶正前的志水孫平碑(2020-01-11,曾乙申提供)
扶正前的志水孫平碑(2020-01-11,曾乙申提供)

 

由前述小南澳事件等所見案例,罹難的警部南憲史等人之遺體均運送下山,火葬待之;再由志水孫平碑所在的位置觀察,西方約10公尺有防禦工事遺址,東側則疑似為分遣所遺址,石碑位於鳳紗山隘勇線的隘路之上,為來往必經之地,此碑當屬紀念性質,而非志水氏之墳塋。

《台灣警察遺芳錄》中記載著巡查志水孫平的死因及基本資料
《台灣警察遺芳錄》中記載著巡查志水孫平的死因及基本資料

 

日治時期為戰死的警察立碑頗有成例,就宜蘭地區而言,如同樣立於鳳紗山隘勇線上的「故宜蘭廳 警部南憲史外十二名の墓」紀念碑(現況不明)、頭城地區的「巡查心得木村總藏戰死之地紀念碑」,以及明治43年(1910)ガオガン(Gaogan)戰役中漆崎山區的殉職警察墓碑群(當時以木柱 立之,今已不存)。而巡查志水孫平的死因並非戰事,係因誤觸鐵條網震死(シンシ),日語「震死」有「感電して死ぬ」之義,意即觸電致死,推測應係同袍仁心而為其立碑。

 

其後,經宜蘭縣史館廖英杰館長惠予提供《台灣警察遺芳錄》檔案,終於看到志水孫平出現於正式的官方紀錄上,有更詳盡的資料得以互為佐證。

 

志水孫平是熊本縣八代郡杮迫村人,當時為羅東支廳澳灣分遣所的巡查,澳灣分遣所於明治38年(1905)4月屬於烏底嶺監督所轄下,至明治41年(1908)11月改隸於雙生腳監督所,明治44年(1911)4月又調整隘勇線配置,置於鳳紗山監督所轄內。巡查志水孫平誤觸鐵條網時,當屬雙生腳監督所時期。

 

根據《台灣警察遺芳錄》加以整理,原屬宜蘭廳或於宜蘭廳境內蕃地殉職的警察共有174名(詳見附件表二:宜蘭廳蕃地殉職警察表〉 ,死因有戰死、涉溪溺死、墜橋溺死、蕃人襲擊、墜崖死亡、鐵條 網震死、倒木壓死、誤觸地雷等類別,其中鐵條網震死有 26 名,所佔比例為 15%。

 

鐵條網震死的原因依發生狀況又可分為故障調查、巡視踏查、漏電檢查、採伐作業誤觸、跌倒誤觸、 除草誤觸、障礙物除卻等,隘路的巡視與除草是身為巡查的日常,也是意外的隱憂所在,同時也透 露了鐵條網設施本身的安全性是極其簡陋的,原本「防蕃」的立意反而也造成第一線基層員警的傷亡。

 

以時間斷限來看,這26起巡查的鐵條網震死事件集中在明治40年(1907)1月到明治45年(1912)7月之間,與隘勇線的擴張時期吻合,至大正年間(1912—1926)隘勇線及鐵條網逐漸功成身退,取而代之的是更深入泰雅族部落的理蕃道路。

志水孫平碑附近之隘路
志水孫平碑附近之隘路

 

「故宜蘭廳巡查志水孫平君之碑」為日治初期理蕃政策下的產物與見證,殖民政府因經濟、產業、 安全、行政等多重原因與泰雅族長期的衝突、對峙、互動中,鐵條網由掛鈴鐺到通電的演進,其殺傷力是立即而無選擇性的,一方面是官方勢力無法順利進入宜蘭山區的頓挫表現,一方面也是泰雅族人馘首傳統被動的棄絕過程中,一頁暗黑的篇章。

總督府檔案裡入祀靖國神社的警察名單。「臺灣土匪及生蕃討伐ニ從從 事シ死歿シタル警察官吏靖國神社へ合祀ノ件(陸軍省、海軍省告示)」(1911 年 04 月 29 日),《臺灣總督府府(官)報》,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71013223a012。
總督府檔案裡入祀靖國神社的警察名單。「臺灣土匪及生蕃討伐ニ從從 事シ死歿シタル警察官吏靖國神社へ合祀ノ件(陸軍省、海軍省告示)」(1911 年 04 月 29 日),《臺灣總督府府(官)報》,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71013223a012。

鳳紗山隘勇線大事記

志水孫平碑附近的隘勇線建築遺構
志水孫平碑附近的隘勇線建築遺構

 

整理自《台北州理蕃誌》

  • 明治37年(1904)8月31日,台灣總督府同意把隘勇線推進到大元前山及鳳紗山方面。
  • 明治37年(1904)9月4日,隘勇線搜索隊編成,警務課長江口良三郎為總指揮。
  • 明治37年(1904)9月7日,第一部隊由小南澳派出所出發。
  • 明治37年(1904)9月10日,第一部隊在雙生山(往新寮山、烏帽山方面的三岔路)與南澳蕃流興社發生衝突,部隊長警部南憲史、巡查、隘勇共 13 名及原住民等多人戰死,即「小南澳事件」。隘勇線前進工事因而受挫暫停。
  • 明治37年(1904)9月11—12日,日警為搜查、收容死傷者及行蹤不明者,由小南澳出發,上溯打狗坑達烏帽山頂。
  • 明治37年(1904)9月14—15日,找到南警部與8名巡查、1名隘勇的屍體,他們的身上都分別受了好幾處的槍傷以及長槍的刺傷,而橫屍於數十丈的溪間。15日上午10 點把全部的屍體收拾完畢,於下午7 點回到小南澳,並於7點30分,由宜蘭廳長中田直溫主持葬禮,以小南澳派出所前方的砂地做為火葬場,加以安葬。
  • 明治37年(1904)9月25日,在重啟隘勇線推進行動之前,於蘇澳五里亭等處埋設地雷等防禦物。
  • 明治37年(1904)9月29日,重啟鳳紗山隘勇線推進行動。
  • 明治37年(1904)10月12日,大元前山隘勇線前進工事完成。
  • 明治37年(1904)10月20日,日警佔領鳳紗山高地。
  • 明治37年(1904)10月22—25日,宜蘭廳長中田直溫與警部中村一角視察鳳紗山隘勇線工事。
  • 明治37年(1904)10月24日,烏底嶺事件,約有70名原住民在烏底嶺隘路狙擊搬運建築材料的工人。
  • 明治37年(1904)10月29日—11月1日,大雨晝夜不停,打狗坑、蕃社坑都水漲為患,交通斷絕。
  • 明治37年(1904)11月2日,決定福利社設立在晶竹湖監督分遣所附近。
  • 明治37年(1904)11月22日,新設鳳紗山隘勇線工程於21日全部完工,巡查、隘勇配置到隘線的工作業已完成,中田廳長將搜索隊解散。
  • 明治38年(1905)5月8日,開始架設鐵條網。(鐵條網架設命令)其中一項是:鐵條要貫通各隘寮的木柵內,並於其上繫綁鈴鐺,人畜通過必發生聲響,以示阻絕警戒。
  • 明治38年(1905)5月24日,鳳紗山線南澳分遣所附近,有蕃人潛入鐵條網。
  • 明治38年(1905)5月26日,鳳紗山線溪頭分遣所附近,午夜2時傳出有人敲打鐵條網的聲音。
  • 明治39年(1906)2月13日鳳紗山線內藤分遣所附近,地雷爆發。
  • 明治39年(1906)3月4—9日,進行鳳紗山隘勇線維修工作,包含修補道路、電話線、修繕器械、採伐射界、防禦物的設置、架設鐵條網。
  • 明治39年(1906)3月21—25日,宜蘭廳長中田直溫巡視蕃界,雖然巡視的是叭哩沙與屈尺之間新設的橫貫隘勇線,但其感想是「一路平安,行路宛如到野外踏青、露營一般」,雖然有點誇張的樂觀,但亦可見當時隘勇線的規模。
  • 明治41年(1908),蕃社坑水力電氣發電所竣工,鳳紗山隘勇線鐵條網開始供電。
  • 明治41年(1908)8月26日,巡查佐久間長司在雙生腳監督所與南進分遣所之間,碰觸鐵條網自殺。
  • 明治42年( 1909 )4月27日,巡查志水孫平遭到鐵條網震死。
  • 明治44年(1911)5月,巡查志水孫平入祀ノ件(陸軍省、海軍省告示)」靖國神社。
  • 明治44年(1911)9月10日,叭哩沙支廳圓山蕃務官吏駐在所巡查橫山助次在鐵條網附近除草,礙子突然脫落掉下,因頭部接觸到而電死。
根據《台灣警察遺芳錄》,須內藏馬是第一位誤觸鐵條網而死的宜蘭廳巡查
根據《台灣警察遺芳錄》,須內藏馬是第一位誤觸鐵條網而死的宜蘭廳巡查

參考資料

  • 「臺灣土匪及生蕃討伐ニ從事シ死歿シタル警察官吏靖國神社へ合祀ノ件(陸軍省、海軍省告示)」(1911年04月29日),《臺灣總督府府(官)報》,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71013223a012。
  • 持地六三郎,1912,《台灣殖民政策》,富山房。
  • 瀨野尾寧,1935,《蕃界稗史殉職秘話》。
  •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1940,《台灣警察遺芳錄》,台灣總督府警務局。
  • 台灣總督府警察本署編,陳金田譯,1997,《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台灣省文獻會。
  • 藤井志津枝,2001,《台灣原住民史政策篇(三)》,台灣省文獻會。
  • 鄭安晞,2012,〈日治時期隘勇線推進與蕃界之內涵轉變〉,《中央大學人文學報》50,頁131-208。
  • 台北州警務部編,莊振榮、莊芳玲譯,2014,《台北州理蕃誌—舊宜蘭廳》,宜蘭縣史館、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 鄭安晞,2017,〈鳳紗山、十三份山隘勇線的設立與踏查紀行〉,《宜蘭文獻》111,頁 98-119。

檔案下載

jpg 檔案
jpg 檔案
jpg 檔案
jpg 檔案
jpg 檔案
jpg 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