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43期-石聖爺公廟沿革

文/圖:林怡靚

石聖爺廟仍保有當初建廟的大石頭
石聖爺廟仍保有當初建廟的大石頭

 

《宜蘭縣民間信仰》中關於石聖公廟的「廟宇沿革」摘錄如下:

 

本「石聖公」信仰有150年以上歷史。大正1年(1912)前後,在「石聖公」前面搭建一間小祠。民國60年前後改建,將散置在廟四周的十多粒大石頭,設計成為本小祠外圍的公園景觀。民國82年,增建二樓神殿,廟貌更加雄偉。(註1)

 

據曾景來的敘述,則石聖爺公信仰可早溯更多,他在1938年時稱「它大概是在120年前被視為一方神明而受到崇拜,並被稱為石聖公。」(註2)如此,石聖爺公信仰可上推1820年代之前,此時段為八寶、丸山地區漢人拓墾之初,倒是和游、施的紀錄以及我們訪談所得的信仰緣起,年代較為相符。

 

現今我們所見的石聖公廟的設計非常特殊,彷彿大廟罩小廟。在加建二樓神殿之前,它本是座石頭外露的小寺廟。

從一開始的數顆大石,一直到今日的宏偉大廟,所有石頭的位置與座向都不曾移動過。
從一開始的數顆大石,一直到今日的宏偉大廟,所有石頭的位置與座向都不曾移動過。

 

而「石聖爺廟的歷史沿革」中寫道:「由於石頭公的靈驗,地方人士很早就有意籌備建廟,但石頭公卻認為小神不應該享有大廟,而不願接受此一好意,直至二十多年前,彰化員林『至賢宮』所奉祀的金母娘娘降令特准石頭公建廟後才開始興建。」(註3)曾景來早於1938年就述及「雖說想興建石聖公廟,也經常用擲筶來請示神明的意見,但因都出現『否』的答案,所以到目前仍然還沒有興建。」(註4) 而廟祝游旺欉老先生則為我們補足這段晚近建廟的細節,他說:

 

本來沒有廟,然後是石頭前面弄小廟,大概十多年前才改成這樣大間有樓上、有金母娘娘。

 

那時要蓋成這樣,祂不肯,說祂是石頭,喜歡住在外面,後來是員林至賢宮金母娘娘起乩,說要來宜蘭找石頭公,在員山,他們找到溪北宜蘭的員山去了,那邊人表示沒有石頭公咧,羅東冬山這邊的丸山才有石頭公,他們也才來到這裡。

 

金母娘娘神格較高,「出字」說民眾想蓋就該給蓋,而且那邊也還有降旨過來,之後石聖爺公才答應。現在樓上也有供奉金母,另外,還有元帥爺(趙公明)。元帥爺是本來就有的,那時也不知道是哪來的?就被擺放在石頭上。

「石聖公」前搭建的小祠側面
「石聖公」前搭建的小祠側面

 

從一開始的數顆大石,一直到今日的宏偉大廟,所有石頭的位置與座向都不曾移動過。游老先生說:「我們要建廟,必須將祂們暫時吊到一旁,可是祂不肯(欲動祂機器就會出狀況),透過乩童,石頭們表示要在原地,不想被移位。所以後來蓋廟祂們就都還是在原地,方位都是祂們自己決定。」

 

在祭祀組織上,曾景來1938年的紀錄稱:「明治32年(1899)臺灣進行土地調查時,才開始有設置管理人。第一代的管理人張某係因當地的有力人士身份而被選出。」。

 

他考察當時,石聖爺公的祭祀管理情況是:「平時附近約30戶的人家會互相傳遞著稱為『香牌』的東西負責燒香、早晚在境內(約400坪)打掃。」(註5) 這種傳遞香牌、維持管理的制度,迄今仍在宜蘭與其他地區可見。而曾氏提到的張某,應係1933年時的管理人張阿番之父。(註6)現今石聖爺公廟的祭祀範圍為八寶村7、8鄰,約41戶,管理委員會成立於民國76年,而96年新當選的主任委員為已連任多次的李萬居先生,委員共15位。

 

曾景來戰前的調查中,為我們補足了以往的崇祀情況。他依據當時的口述稱:「石聖公比一般的神佛更受到崇拜,在清朝時甚至連在官廳的人也經常以壯觀的隊伍前來參拜。」而逢七月初七祭典時,「手提供品參拜的人潮不絕於途,可以看到來自四面八方的信眾隊伍如長蛇般匍匐前進。另根據20年前的調查記錄得知,信眾約有兩、三萬人,大都是北部地區的福建人(福佬人),但廣東人(客家人)等其他的參拜者亦不少。」(註7)

小廟仍保存著,只是大廟包著小廟。
小廟仍保存著,只是大廟包著小廟。

備註

  • 註1:游謙、施芳瓏,2003《宜蘭縣民間信仰》頁372-373。
  • 註2:游謙、施芳瓏,2003《宜蘭縣民間信仰》頁372-373。
  • 註3:不著撰人,刊於「2006年兒童守護節 掛貫.祈福」活動摺頁
  • 註4:曾景來,1938《臺灣宗教と迷信陋習》頁71。
  • 註5:曾景來,1938《臺灣宗教と迷信陋習》頁70-71。
  • 註6:臺灣社寺宗教刊行會編纂,1933《臺北州下に於ける社寺教會要覽》頁99。臺北:編者。
  • 註7:曾景來,1938《臺灣宗教と迷信陋習》頁70-71。曾氏所言「20年前的調查記錄」,當為大正年間各公學校所執行的寺廟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