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27期-苦盡甘來的討海人─許朝枝

陳財發/李阿梅/黃麗惠

許朝枝和其賢伉儷林淑娥受訪合影
許朝枝和其賢伉儷林淑娥受訪合影

編按

南方澳地區擁有豐富的海洋生態及漁業資源,還具有相當多樣性的社群及人文特質,為了紀錄「討海文化」,蘭陽博物館從2016年起,進行「老船長口述歷史調查計畫」,每年邀請約20位退休老船長擔任報導人,進行口述歷史訪談。同時由專人當場進行錄音、錄影及照相工作,事後整理成詳實之文字紀錄。

 

《蘭博電子報》會逐期刊登,分享這些討海人的生命史。

身世概述

許朝枝服役馬祖留影
許朝枝服役馬祖留影

許朝枝,一九六八年出生於宜蘭縣蘇澳鎮的馬賽。父親許俊雄年輕時就在討海,與太太白手起家經營漁船討海,共育有三男一女,朝枝是老么,除了姐姐之外,朝枝與兩位哥哥皆從事討海工作。朝枝出生後,全家搬到南方澳,一直到國小三年級才在內埤定居下來。

 

國中畢業後,十七歲的朝枝開始討海,頭艘作業的漁船是「漁俊發16號」,主要是「放網仔」掠鯊魚、烏魚等流刺網(浮刺網)近海作業,大約下午三、四點出海,隔天早上入港,漁場在龜山至花蓮附近海域,大約離岸三、四海里左右,沒有固定在哪一個定點,魚跑到哪兒,漁船就跟著作業到哪兒。

 

剛開始討海,朝枝是漁船上年紀最小、資歷最淺的員工,因此擔任船上煮飯工作,在漁船上煮飯大約有廿年的時間,直到後來開始有外籍漁工才把煮飯的任務卸下。會暈船的朝枝曾經不太想討海,那時只要有休息再出港,就會因為暈船而嘔吐,尤其當兵二年再回來討海時,吐得更嚴重。雖然暈船嘔吐不舒服,但是許家討海沒有掛病號的,還是得要撐過去,就算是感冒、肚子痛,還是一樣要出港。

同心協力的討海生活

許朝枝父親的首艘漁船
許朝枝父親的首艘漁船

在自家的漁船工作,所得都是由父母作主,朝枝可以分到「小功仔」(除了正式薪資外的分紅),一天一佰元當做零用錢。只有偶爾到他人漁船「鬥鬧熱」(客串體驗性質)。二位哥哥退伍回來後,父子四人再度同船作業,曾經一趟出海捕獲的漁獲,只賺得二、三萬塊而已。朝枝覺得此時的漁獲收入跟「埔頂」(陸地工作收入)比並沒有較好, 曾一度考慮放棄討海工作,直到當兵退伍後,家裡訂製新的漁船─「漁俊發26號」,主要由大哥、二哥共同「放綾仔」(流刺網),他和父親繼續在「漁俊發16號」流刺網,利用兩艘漁船作業以賺取更多收入。雖然兩艘漁船讓收入變多了,但大家幾乎都沒有休息時間,除非是海象非常不好的狀況才會休息不出港,長期日積月累下來的疲累,讓父親決定將「漁俊發16號」賣掉,父子四人在「漁俊發26號」同船作業。

 

父子四人同船作業穩定發展一段時間後,朝枝發現單靠一艘漁船的作業量已達負荷無法再擴展,因此又在大溪買了一艘中古漁船「漁俊發66號」,與先前漁船相比之下「漁俊發66號」又來得較大艘一點,「漁俊發66號」由父親與大哥作業,二哥和朝枝在「漁俊發26號」作業。就在父親與大哥相繼往生後,朝枝接手「漁俊發66號」任船長,「漁俊發26號」就由二哥掌管作業,期間兄弟各自經營約十年。

 

「漁俊發66號」在朝枝掌船期間,有八年的時間在掠「蟳仔」(螃蟹),這時候就沒有「放網仔」,而是用「放籠仔」(誘導性陷阱籠具類),漁場在金山附近海域,漁船泊靠在富基漁港(新北市石門區富貴岬附近)。近兩年,兄弟覺得已有些年紀了,不需要再拼命的經營,於是將「漁俊發26號」以友情價賣給住在內埤的好朋友,兩兄弟則專心經營「漁俊發66號」。

許朝枝父親的第二艘漁船
許朝枝父親的第二艘漁船

海上印記

韋恩颱風毀損「漁俊發16號」的船尾
韋恩颱風毀損「漁俊發16號」的船尾
「漁俊發16號」

在朝枝當兵前,「漁俊發16號」在澎湖作業時碰到了韋恩颱風。韋恩登陸臺灣二次,中央氣象局一共發布三次海上、陸上颱風警報,路徑錯綜複雜,更奇特的是,韋恩曾一度減弱為熱帶性低氣壓,而後再度發展成為颱風。韋恩是歷年來颱風首例創下直接侵襲彰雲一帶的紀錄,因此造成當地慘重的災情。

 

韋恩颱風侵襲了一整個晚上,當時「漁俊發16號」漁船泊靠在港內,船員都睡在漁船裡,但是當晚沒有人敢睡覺,始終被漁船與漁船之間的碰撞聲,嚇得膽戰心驚,每個人都保持著備戰狀態,本來朝枝三兄弟都在同一艘漁船上,近傍晚時分,二哥跳到友船,結果就到隔日天亮後,才有辦法再跳回自家的漁船。

 

颱風造成「漁俊發16號」的船頭、船尾受損的半沈船狀態,當時在漁港內看到別艘漁船是整艘翻過來,呈現船底朝天的景象,許多船員必須棄船逃生,更造成人員死傷紀錄慘重,光外海的漂流屍就撿了一、二百位。當時「漁俊發16號」幸運死裏逃生,修理費花了廿萬左右,倘若翻覆將會造成難以想像的後果。

 

 「漁俊發66號」

另一件令朝枝印象深刻的事情就是大型漁船追撞事件,「漁俊發66號」曾在金山海域掠「蟳仔」時發生追撞事件,有一艘較大的大陸漁船從「漁俊發66號」的後面追撞到船頭後逃逸,幸好受損的情形不是很嚴重,朝枝花了二、三萬的修理費,要是差個三十秒鐘,撞到船身的話,後果將不堪設想。

意外收穫

「漁俊發66號」漁船作業情形
「漁俊發66號」漁船作業情形

「漁俊發66號」十幾年前和八斗子一艘友船同行捕捉黑鮸魚,在進行底刺網作業時卻意外捕獲到黃唇魚,黃唇魚是世界自然基金會挑選的「海洋十寶」的其中之一,以黃唇魚的魚鰾所製成的花膠十分珍貴,常被蜑家人視為家傳之寶,但在臺灣知道黃唇魚珍貴的並不多。朝枝曾有一個月捕獲二尾的紀錄,一尾賣了一佰廿萬;一尾賣了六十萬,當時大陸的工人一天工資也不過才八塊錢,但若是按照現在的價格,可能已經高達二、三仟萬元了。

 

除了捕獲珍貴魚種,對於朝枝來說另一種意外漁獲是玩「螺仔」(螺類的通稱),下網捕魚多少會捕撈一些貝殼上來,以前討海人不懂,用一個貝殼換一箱啤酒,但有的貝殼值很高的價格,例如龍宮貝,一個就值好幾萬塊,價格最好時,還有以一萬美金成交。為了更熟悉貝殼種類,朝枝會從網路上學習相關知識,並認識貝商來做貝殼的交易,玩「螺仔」也成為討海過程中另一種收穫。

 

討海三十餘年,許朝枝最初因為會暈船而排斥討海工作,在海上一次又一次淬練中,逐漸從中獲得成就感與額外的收穫,成為真正苦盡甘來並領略討海生活箇中趣味的討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