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91期-「北后寺泥塑大佛」與我

文/圖:羅文華(退休教師/北后寺籌建委員會委員)

緣起

民國99年底,一個晴朗的冬日,快過年了,為了避開春節前的擁擠,選了一個非假日將車開到學生開設的汽車美容場整理維修。一如往昔,將車停好,走進辦公室,卻見老闆的座位一張戴著眼鏡黝黑的笑臉迎人,上面坐著一位高大的和尚;學生坐在側位忙不迭的介紹道:「老師,這是北后寺覺嚴法師,我的師父;師父,這是我高中的老師,羅老師。」「老師,您好,請坐。」在接下來的交談中,談到覺嚴師父以一個人的力量,募款在西藏偏遠地區設立希望小學,收容了當地一百個兒童,免費地供他們吃住與受教育。因為小時候沒唸多少書的師父,認為唯有接受教育才是這些孩童脫離貧困最好的方法,這種想法與作為,不禁令人讚嘆。感動之餘,當場捐了二千塊錢給希望小學。在愉快的談話裡,還了解師父發願做一個行腳僧,不辭辛苦的要走遍台灣319鄉鎮,到各鄉鎮佈教、祈福。

 

100年春節期間,那位學生打電話問我是否有興趣到北后寺走一走,心想這是甚麼樣的寺院,能讓以往桀傲不遜的年輕人有那麼大的改變,讓原本是基督徒(很久年沒上教會了)的我興起去瞧一瞧的好奇心,又逢閒在家中沒事,便爽快的答應了。約15分鐘車程便到了,走進去,發現外觀不怎麼樣,裡面卻有如溫馨的小公園,步入知客室,上頭坐的是永遠笑臉迎人的覺嚴法師,左首坐著一位壯碩的正值壯年的法師,即演一法師;經過一番寒喧交談,感受到二位法師充滿了智慧、親切,在場的信眾們和法師之間,以及彼此之間互相尊敬但又和樂的像一家人。結束那天行程前,學生特地引領我去瞻仰一座法相莊嚴的佛像,旁邊的標示牌說明這是一尊泥塑大佛,高五米,已有將近五十年的歷史。看著虔誠恭敬在燃燈供佛的學生,明瞭原來這就是讓一個天天都離不開酒的人,身上再也聞不到酒味的力量。

北后寺內的泥塑大佛
北后寺內的泥塑大佛

 

之後又因機緣去了北后寺,大部分只聽到演一法師開釋,覺嚴法師大部分的時間都在主持嘉義大悲道場。約在三月下旬,寺裡信眾們發現泥塑大佛出現一些裂縫,身上也開始有剝落的現象,為了要改善供奉的環境,發心要起造三寶聖境,想要成立籌建委員會,演一法師希望我能加入,負責編輯的工作。心想反正已放下所有的工作,正過著真正退休的日子,若以一己的能力能發揮一些效能,讓自己「資源回收,發揮剩餘價值」何樂不為,遂即答應了。五月浴佛節(即母親節那天)委員會正式揭牌成立,當天下午便召開第一次委員會議,爾後,每月的第二個星期日下午固定舉行委員會議,大家熱烈討論籌備工作的各項事宜,審查財務報告。在這當中,我們已將泥塑大佛向縣政府文化局申請登記為文化古物,以確立大佛未來不會隨意遭受破壞;這時,正等待進行評鑑。

 

在民國101年元月12日評鑑小組來到寺裡,實地進行評審,勘察後的座談中,評審委員指出這尊大佛當時仍有些歷史背景與工法不清楚,建議進行田野調查。我們便在3月3日開始進行耆老訪談、舊址探勘調查、資料蒐集整理等調查工作,並於四月底完成田野調查報告。

根由

宜蘭縣礁溪鄉妙釋寺位於礁溪鄉忠孝路103巷23號,約在民國48年左右,有位人稱“九指師父”的法師(法號已無法查察,因雙手少了一指,人稱“九指法師”)發願募款於妙釋寺本體建築下方,當時屬於廟產的土地上興建泥塑大佛。先以白石腳地區所生產的紅磚建起原型建築的牆與窗,再委由羅東來的工人以鋼筋水泥築起圓塔的屋頂。完成圓塔型建物後,便從臺北市延平北路廬山軒佛店聘請專門製作佛像的陳祿官老師在建築物內製作泥塑大佛。約在民國53年或54年完成(確實日期已無法確定)。

 

起始泥塑大佛原建地是在妙釋寺主體建築下方100多公尺處。妙釋寺本身只有一位師父主持寺務,“九指法師”在大佛建成後不久也離開妙釋寺(去處無可考查),大佛的供養、照顧,以及環境整理均仰賴鄰近的信眾自動自發的日日前往禮佛、擦拭供桌與門窗、整理環境。閒暇時,小孩在大佛前的空地嬉戲玩耍、打棒球,附近的居民常在空地的樹蔭下閒話家常,婦女們到大佛前祈求佛菩薩保佑闔家平安,男人們則祈求工作順利發大財,大佛已走進人們的生活中,也走進人們的心靈裡,大佛是這些信眾與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也是信仰中心。

 

當地的居民心中認為大佛是用當地的泥土與竹子築成的,是屬於當地的;居民對大佛有著濃濃的地方情,大佛已是他們的一部分。到現在大佛雖已遷移至員山鄉尚德村北后寺,仍然有些長者經常包了計程車或由朋友、晚輩開車前來頂禮膜拜。

原來供奉大佛的白色圓塔建築,座落於礁溪鄉現長榮鳳凰酒店左後方,現已拆毀
原來供奉大佛的白色圓塔建築,座落於礁溪鄉現長榮鳳凰酒店左後方,現已拆毀

製作

“九指法師”發願要建大佛,起始未曾僱工,僅由鄰近青少年工餘閒暇之時,幫忙遞磚塊、遞材料,一人默默地在妙釋寺主建築下方的空地築起圓形的磚牆,附近的成年人各自忙碌於自己的生活與工作,有空時才會前去關心。根據當地耆老的敘述,“九指法師”頭腦非常好,手藝靈巧,整座圓形磚牆的主體均由一塊塊完整的紅磚砌成,算得剛剛好,在銜接處並不需要像現時一般工匠把磚塊敲碎塞進去,所使用的磚塊皆是鄰近二城地區、白石腳地區所生產的紅磚。待磚牆主體砌好了,“九指法師”便由羅東地區找來工匠,以鋼筋混凝土灌鑄屋頂及雨遮,再經裝修,圓塔型建築完成了。

 

“九指法師”到臺北市延平北路廬山軒佛店聘請專門製作佛像的陳祿官老師來到妙釋寺,以建物旁的綠竹為骨架,白石腳地區製作紅磚的埴土(白色閏土)為填充材料,加上麻布製作泥塑大佛,花了約2年的時間。

 

先砍伐圓塔建築後方的綠竹做為骨架,以粗的綠竹作為中間的骨幹,細的部分則作為腿、手、臉部、耳朵的骨架,竹子之間以草繩綑綁紮緊。在骨架完成到一個階段時,再以宜蘭縣二城、白石腳地區製作紅磚用的埴土填充塗抹,埴土包覆到一個厚度時,披上一層麻布增加強度,經數日風乾後,再覆上一層土、一層麻布,如此反覆施作,直到泥塑大佛成形,再上漆、彩繪、安金,完成大佛製作。

陳祿官老師花了約2年的時間製成泥塑大佛
陳祿官老師花了約2年的時間製成泥塑大佛

搬遷

民國95年間,礁溪鄉為了都市發展,進行健康休閒專用區自辦市地重劃,大佛所座落的地點恰位於重劃區內,又不符重劃後該地使用內容,必須搬遷,否則即將遭拆毀。妙釋寺本身地狹,無適當的地點供大佛搬遷,但若不拆遷,大佛勢必隨原遮蔽之建物(圓塔)一同拆毀。妙釋寺信眾和地方人士不忍大佛遭到拆毀,急得團團轉,做了很多努力。就有信眾在大佛前擲筊,求問大佛是否同意搬遷至「圓山」(指礁溪的吳沙紀念公園,俗稱圓山公園),擲了三次筊,都表示大佛同意。但是相關單位卻不同意,因為佛教乃是宗教一支,若所有宗教都要求在公園內設置神像,實有難處。更何況泥塑結構遭受風吹雨打日曬容易受損,泥塑佛像並不宜露天安置。

 

眼看拆遷的期限一天天的接近,信眾在無奈失望之餘,拜託時任全民念佛會會長的礁溪仕紳黃智彥先生協助,黃會長會同總幹事林枝旺先生(後出家為演一法師,現擔任北后寺住持)前往探查後,徵得當時北后寺住持覺嚴法師發心同意,由重劃會協助辦理大佛遷移安置至北后寺供奉。

 

在遷移前所發生一段擲筊求問大佛是否同意搬遷至「圓山」的趣聞,當信眾們擲了三次筊,不可思議的都是聖筊,成為當地耆老們現今仍津津樂道的一個真實故事。誰知,在因緣具足的情形下,這尊泥塑大佛果真來到「員山」是宜蘭縣內的「員山鄉」,卻不是礁溪「圓山公園」的「圓山」。

大佛全身以量身打造的鋼架保護,並在鋼架與大佛間墊以粗糠包吸震防撞
大佛全身以量身打造的鋼架保護,並在鋼架與大佛間墊以粗糠包吸震防撞

因大佛相當巨大,法相莊嚴,工法精緻,極具保存價值,一般吊運方式甚易造成損壞,必須做好防護措施。我們量好尺寸,事先將C型鋼材裁剪妥當,運到現場,在圓塔內為大佛量身打造一座有頂篷的鋼架,大佛的上下左右都有鋼架保護。在焊製鋼架前,先以較厚的紅布將大佛身體包裹,避免碎屑噴濺造成損傷;鋼材與大佛之間墊上粗糠包(以PVC袋填充粗糠製成),避免鋼材與大佛直接摩擦,同時也可吸收拖拉、震動與撞擊所產生的傷害。儘量降低在遷移搬運的過程中,大佛可能受到的任何損傷。

準備將大佛吊請上車
準備將大佛吊請上車

保護措施裝置妥當後,才請工人和機具從大門將圓塔小心拆除一個大洞,以機具小心翼翼的將大佛移請出圓塔,再以吊車緩緩的將大佛安住於卡車上,載運到員山鄉尚德村八甲路北后寺。北后寺特別搭建一座鋼構小屋,將大佛暫時安置供奉。

 

在搬遷過程中,路途顛簸,大佛左肩外皮稍呈裂隙,露出泥土材質,大眾方驚覺這尊正是人人所說的泥塑大佛,與一般佛像常見的材質(石雕、木雕、金屬、或玻璃纖維)有所不同,佛像本身有將近四米的高度,加上底座已約達五米,如此巨大泥塑佛像,實為罕見。

大佛安置於搬運車輛上
大佛安置於搬運車輛上

發心

現今常見的大佛或為金屬鑄成、或為石頭木頭雕成、或為玻璃纖維製成,泥塑的佛像已不多見。早期以泥土塑成的佛像常因維護不易,而風化損毀(妙釋寺中曾有三尊約120~150公分的泥塑佛像就風化崩解了)。而這尊泥塑大佛高已超過四米,在當時已不多見,保存迄今近50年,在臺灣更是少有,而在宜蘭縣可稱唯一。這尊泥塑大佛法相尊嚴,工法精細,不僅是佛教界的寶物,也是文化界、藝術界應妥善加以保存的無價之寶。況且,這尊大佛的製作材料又完全取自於本地,自有一份濃濃的地方情。

 

「萬物在變,願心不變。」在整個搬運安置和田野調查的過程中,我們有感於萬物都在改變,不希望這尊屬於佛教界,也是文化藝術界的寶物─泥塑大佛未來再度面對拆遷毀壞的命運,應妥善加以保存。乃興起為這極具文化藝術價值的泥塑大佛申請列為文化古物,加以保護,為大佛的淵源、製作與變遷留下紀錄。

 

北后寺道場因泥塑大佛安座而前來瞻養禮拜信眾日增,現有供奉大佛空間有限,且鋼製佛堂冷熱溫差過大,極不利古佛的保存。如今大佛身上已有多處出現裂痕,如不儘快加以修復,並改善大佛保存環境,大佛將快速毀壞,此實非當時將大佛迎請來寺的初衷。因泥塑大佛的稀有性,我們不希望在未來百年後,這尊大佛因未獲得重視與保護而毀損,不僅對佛弟子造成遺憾,並在文化保存上,造成缺憾。我們更思邀請有心大德共同發願為泥塑大佛蓋大殿,共同來護持泥塑大佛,讓大佛有更好的保存環境。

 

於是信眾們乃發願籌建三寶聖境來供奉大佛,但是古佛的修復和三寶聖境的建造實是一筆龐大費用,非一般寺院所能擔負。敬邀十方大德共同來護持文化古物泥塑大佛,同心共佑三寶聖境早日完成,建設良好環境,讓大佛法相恢復原貌,得以長遠保存。更祈願開展如來家業,成就眾生,傳佛心燈,續慧佛命大願。

現供奉泥塑大佛的鋼構建築,空間狹小溫度變化大,不利古物保存
現供奉泥塑大佛的鋼構建築,空間狹小溫度變化大,不利古物保存

緣續

 

 

「因緣和合」是佛教中心思想之一,從我們發心護持大佛開始,就有許多因緣繞著大佛發生。民國95年和大佛搬遷有極重要關係,時任宜蘭縣全民念佛會總幹事的林枝旺先生雖然虔誠信佛,但仍是一位居士。完成搬遷工作,大佛安置於員山鄉北后寺後,民國96年於開城寺剃度出家,法號演一法師,現任北后寺住持。

 

100年初在籌備成立委員會時,來自四面八方各行各業人士紛紛到來,一經邀請均樂意參加委員會,不少位以往從未到過北后寺,甚至也有原本並非佛教徒,爾後皈依,誠心禮佛。

泥塑的佛像並不多,北后寺泥塑大佛高已超過四米,保存迄今近50年,臺灣少有,在宜蘭縣更可稱唯一
泥塑的佛像並不多,北后寺泥塑大佛高已超過四米,保存迄今近50年,臺灣少有,在宜蘭縣更可稱唯一

 

101年春,田野調查工作第一階段告一段落,在撰寫報告時,感覺資料來源有限,調查工作可能在此結束。這時從未謀面的智證法師來到北后寺,帶起了田野調查再續的因緣。原來智證法師從小就有慧根喜歡佛像,長大師承台北市延平北路廬山軒佛店陳祿官老師學習裝佛塑佛。當妙釋寺九指法師到廬山軒聘請陳祿官老師到礁溪塑造大佛,年輕的智正法師也隨同前來幫忙捏土,陳祿官老師親手塑造。幾個月前智證法師來到宜蘭想要看看年輕時曾參與塑造的大佛,卻看不見;妙釋寺告知因土地重劃地目變更,已被遷來員山鄉。後由員山鄉內城村一心禪院能傳法師引領到北后寺,向大佛頂禮。

 

同時智正法師介紹了鄭瀛洲先生,國內現存且仍在進行泥塑工藝的國寶級老師,是陳祿官老師的第三代弟子,讓今後泥塑大佛的保存與修護有了正確的方向。鄭先生於四月來到北后寺細細的觀察大佛法相,返回台中市大里即動手依這尊泥塑大佛製作一尊約70公分的泥塑佛像。並於六月底帶著粗製的泥塑佛像到北后寺,在大佛前依著大佛莊嚴法相進行五天的細部雕琢,務求展現大佛原有的神韻,預計七月下旬上彩安金完成。

結語

在整個過程,個人體悟到宗教的力量及文化古物技藝保存的重要性,對於佛法也有一番的體認。在人生的道路上,只要方向正確,發心去做,因緣自會出現和合,無需強求;盡人事聽天命,不要計較成敗得失,這就是「放下」。該做的事就要去做,「勇於承擔」是一種放下,是一個學習的機會,也是一種布施。

 

既然因緣已顯,文化古物泥塑大佛的調查工作將繼續下去,希求能做出最完善的調查,將大佛製作工法做詳盡完整的紀錄,使這瀕臨失傳的民俗工藝能傳承下去。讓大家體認到保存文化古物與技藝的重要性。

 

北后寺的信眾與十方慈悲大德發心要建造三寶聖境,讓大佛能有較完善的保存環境,得到較好的保存條件。我們沒有大的團體支持,完全靠個人的心願去籌募建寺基金;就靠大家一個銅板、一張紙幣的發心功德,我們將於8月4日(六)上午於宜蘭縣員山鄉尚德村八甲路舉行動土典禮。有莊嚴的灑淨法會與動土典禮,還有熱鬧的公益園遊會,當日所有的收入除了充實建寺基金,愛心鑼的部分捐款也會捐助宜蘭縣家庭扶助中心。誠摯地邀請大家一同來參與,一同來護持文化古物「北后寺泥塑大佛」。

即將興建之三寶聖境示意圖,中央大殿將供奉文化故物“北后寺泥塑大佛”,最左方二層建築為寮房,右下方建築為藝文中心,全區兼顧宗教、文化、教育功能
即將興建之三寶聖境示意圖,中央大殿將供奉文化故物“北后寺泥塑大佛”,最左方二層建築為寮房,右下方建築為藝文中心,全區兼顧宗教、文化、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