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45期-橘之鄉蜜餞形象館

文:吳心宇/圖:橘之鄉

從果農走向加工者的林枝漫
從果農走向加工者的林枝漫

 

林枝漫先生為礁溪人,20多年前結束外地求學生涯回到故鄉後,開始在宜蘭縣內買下多塊土地,計劃「好好經營養雞場」。然而,「就像是注定」,這些地後來成為「橘之鄉」的落腳處。

從果農走向加工者

事情開始於林枝漫家中種植的五、六甲金棗園。結實金黃美麗的金棗在當時(民國68年左右)一斤賣不過8塊錢,甚而常常掉到4、5塊。不敷成本!具備「果農」身分的林枝漫面對家族辛苦栽植的金棗樹,明知不敷成本亦捨不得放棄。於是轉念一想,與其賤價賣予他人加工製成蜜餞,何不自行製作?他與妻子洪美芳日後十多年的努力打拼便開始在這一念之間。

尋找問題

別人是如何製作的呢?市面上的成品有何問題?又為什麼加工者只願付出如此代價收購金棗?夫妻倆蒐集資料,互相討論、徵詢師友意見。在當時以果農身分自居的林枝漫想法中,加工者一定「很好賺」吧!一公斤5、6塊買進的東西,賣出時是5、60塊!哇!暴利。年輕的林枝漫與具備食品加工專業知識的洪美芳還不能預想真正投身加工後的艱辛。

 

另一方面,由於夫妻倆均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份子,「知識」無可避免的對他們的創業歷程起了極大影響。如同林枝漫先生所說:好比科班出身和行伍出身,看起來起跑點相同,長期下來,曾受的知識和教育卻會使科班山者凸顯出某種不同。而這「不同」,表現在哪兒呢?

當時果農一公斤金棗售與加工者只有5、6塊
當時果農一公斤金棗售與加工者只有5、6塊

走一條不同別人的路

首先,他們不願只留在模仿,沿襲舊式作法的階段;其次,他們要求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和知識。「連動物吃的飼料都清楚標明了成分、產地、製造日期等,我們「人」吃的蜜餞呢?」林枝漫夫妻倆對舊式加工過程、包裝、添加物等方式在構想階段就已有了清楚區隔。這也促成了日後「橘之鄉」走向低甜、低熱量,密閉加工,無損害人體健康之添加物等特色與努力方向。

「本來以為蜜餞是甜的, 做下去才知道是苦的」──三年試作

民國68年到72年間,林枝漫與洪美芳租了房子開始試作金棗蜜餞。然而不再僅是課堂上小鍋的示範,較大量的成品製作對在農專食品科任教的洪美芳來說亦是全新嘗試。於是每每忙到深更半夜,於是林枝漫常要在一些「月黑風高」的夜裡,騎車沿著濱海公路找無人野地,倒掉那些辛苦嘗試卻終究失敗的金棗糕。「感到很見笑,非常甘苦啊……」。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3、4年,到72年時,夫妻倆的積蓄花光了,可製作上的一種「希望」感卻也在此時迸了芽。

「有希望了!」──蓋廠

民國72年適巧碰上政府鼓勵中小企業創業,林枝漫便將原本預備蓋雞場的土地抵押了蓋廠,蓋好了廠再以工廠抵押來借款……。「以債養債」。錢借了,設備丟下去了,林枝漫笑說「這才是真正痛苦的開始」。原來大規模加工並不是將小規模製作的利潤乘以倍數,原來還有太多技術、品質掌控、製作條件的拿捏等著他們去面對,去突破。

工廠建造完成後,大規模加工才是真正痛苦的開始。
工廠建造完成後,大規模加工才是真正痛苦的開始。

重新摸索

民國72年到75年間,林枝漫夫妻有了廠,有了員工,卻沒有任何盈餘,他們所經歷的又是一段試作期,只是比上一階段兩人試作時壓力更大。當時的員工薪資是靠洪美芳教書所得支付的,員工常常與他們一塊工作到午夜……。成功的產品送給朋友試吃,失敗的則難以估計。林枝漫笑說當時是自己花錢、負債做蜜餞,還不定看得到成品呢!

 

直到75年10月,「才看到第一個一塊錢。」努力近8年,林枝漫夫妻的路途似乎開始要走向平坦了。

大規模加工並不是將小規模製作的利潤乘以倍數,其中還需面對技術、品質掌控、製作條件的拿捏等問題。
大規模加工並不是將小規模製作的利潤乘以倍數,其中還需面對技術、品質掌控、製作條件的拿捏等問題。

第一個轉捩點

75年宜蘭的第一次農特產品嚐會成了當時稱為「旭工實業有限公司」的橘之鄉蜜餞一鳴驚人之處。

 

當時縣府試吃了橘之鄉產品後答應補助「一萬元」,讓他們負責會場上百餘位來賓的果盤、飲料。夫妻倆咸認這是一個「機會」,於是用手包裝,買袋子、糖果紙等,包出一份穿上衣服的橘之鄉蜜餞;「當時的標簽還是用貼上去的呢!」

 

口味不鹹、不黏、包裝漂亮、乾淨、與眾不同的橘之鄉在會場上一炮而紅。終於有人開始注意橘之鄉的存在了。

 

而「橘之鄉」的名稱亦是確定於民國75年間。

橘之鄉貴妃系列產品
橘之鄉貴妃系列產品

不被商家喜愛的寄賣品

在橘之鄉尚未擁有自己的形象館前,產品除外銷外,在國內只能寄賣於商店。然而寄賣的命運亦是多舛的,因為:常被評為顏色「不水」(無色素,果粒色澤不一,青青黃黃各有「本色」);又「不甜不香」(無糖精無香料);更「不能放」(無防腐劑,兼之早期尚無現今密閉式工廠設備,故不能放超過3個月);再加上名聲不響亮,特色少有人知,下場便很慘了。三年寄賣生涯間被退了很多貨,這些情形直要到77年後才有明顯改善,消費者開始逐漸明白並接受了「橘之鄉」特色所在。

第二個轉捩點

民國77年「橘之鄉」得到全國蜜餞業有史以來第一個優良食品衛生獎。這份領獎照片是林枝漫最為珍惜的,長期的努力彷彿有了明確肯定,「橘之鄉」成了宜蘭的一種榮耀──這正是林枝漫夫妻心裡的願望吧。於是他們續在79年成立「橘之鄉蜜餞形象館」,希望更清楚傳達蜜餞可以是極乾淨健康的,可以是和故鄉情意一體的;他們不斷在包裝上改進,希望添入人文氣息,鄉土氣息;希望讓外地遊子攜帶金棗糕、李仔糕出外時,能告訴別人。

79年興建「橘之鄉蜜餞形象館」
79年興建「橘之鄉蜜餞形象館」

金棗的故事與金棗的故鄉 ─宜蘭的故事

「現在想起當時的辛苦……,真是不敢重走回頭路……!」儘管林枝漫先生如此說,但看他的神情,似乎還有許多點子在蘊醞,他們夫妻倆的形象館、透明工廠也似乎還有許多空間等著他們開發運用!

「橘之鄉蜜餞形象館」清楚傳達蜜餞不僅僅是可以極乾淨健康外,也可以是和故鄉情意一體的。
「橘之鄉蜜餞形象館」清楚傳達蜜餞不僅僅是可以極乾淨健康外,也可以是和故鄉情意一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