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33期-百年不孤寂─《2021南方澳百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紀實》

賴友梅 / 南安國中教師

2021南方澳百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新改建完成的南方澳遊客中心舉辦,為百年南方澳漁港留下記錄。(攝影/賴友梅)
2021南方澳百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新改建完成的南方澳遊客中心舉辦,為百年南方澳漁港留下記錄。(攝影/賴友梅)

驀然回首

2020年7月出刊的蘭博電子報第118期上提到:因應2021年南方澳建港100週年展開兩個活動,一是邀集關心台灣海洋文化、產業拓殖及南方澳討海文化的人士,舉辦以南方澳的海洋文化為主題的公民會議,採世界咖啡館的對話模式,為焦點議題創造新的意義及行動契機;二是辦理「台灣海洋文化與南方澳漁港百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希望集合海內外專家學者,為百年南方澳漁港留下記錄,同時並展開徵稿。

 

最後公民論壇辧了兩場,都在南安國小二樓會議室,一個居高臨下,可以吹著南風,聞著咖啡香,鳥瞰南方澳港的地方。一在202095日,一在919日,兩個星期六的下午。大場子:參與者呈圓弧狀比鄰而坐;分眾場子:每個人用雙腳,跟著議題召集人(女王蜂)移動到會議室一角;又像嚼口香糖般,覺得對這個議題已暢所欲言,就再移到自己有興趣的另一議題落腳。因為每場來的人都不可預期,小組成員及討論議題也都很隨機,所以最後在「南方澳的未來是可期的,發展是多元永續的」的結論戛然而止。

現在完成式

舉辦研討會當天適逢燦樹颱風過境,但仍有許多貴賓到場一同參與。(攝影/賴友梅)
舉辦研討會當天適逢燦樹颱風過境,但仍有許多貴賓到場一同參與。(攝影/賴友梅)

國際學術研討會有別於感性和輕鬆的論壇氛圍,帶來理性、深層的關切。原定626日、27日辦,錄取研究論文15篇以內,最後改到911日、12日辦,錄取了來自台灣、日本、斯洛伐克等學者專家的16篇論文。

 

據蘭博陳碧琳館長表示,陳財發老師4年前開始每年見面都會提起,很高興終於有行動方案。陳財發老師表示活動延期當然是因為疫情,但後來又因為颱風,最後一天從實體改為線上。但疫情反而使人沉潛;改為線上,傳播更遠,到結束時,線上都有六十多人始終不離不棄,期待未來有更多火花在眾人的期盼中綻放。

 

宜蘭縣文化局長呂信芳在開幕式時表示,大家的參與表示南方澳的文化底蘊深厚,海內外人士均關心海洋文化的永續發展。由教育處規劃的風帆訓練中心及文化局規劃的討海文化館也將在明年7月於豆腐岬登場;斯洛伐克經濟文化辦事處博塔文多次為致贈貝紐夫斯基登台250年雕塑品奔波,也邀請斯洛伐克知名學者發表相關論文;愛媛縣宇和島市崗原文彰市長及高知縣土佐清水市泥古光信市長也透過視訊表達對學術文化交流的歡迎。

蘭陽博物館表示:研討會的成果,未來可建置以南方澳為主題的國家文化記憶庫, 並開創生產、生活、生態的台灣海洋視野。

斯洛伐克經濟文化辦事處博塔文代表現場致詞。
斯洛伐克經濟文化辦事處博塔文代表現場致詞。
斯洛伐克經濟文化辦事處博塔文與妻子應邀成為開幕式嘉賓。
斯洛伐克經濟文化辦事處博塔文與妻子應邀成為開幕式嘉賓。

生態面向:從國立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戴昌鳳教授的〈南方澳的珊瑚研究史與生態現況〉一文,可以知道黑潮在南方澳外圍海域轉向,所以使南方澳淺海成為全球首次發現珊瑚集體產卵的地方;近年調查更發現,南方澳周遭海域擁有154種淺海珊瑚、119種魚類、92種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為台灣珊瑚礁和熱帶海洋生物分布的北界。從宜蘭大學江協堂助理教授的〈就自然生態論南方澳地理景觀的特色一文可知南方澳的地層岩性為輕度變質的板岩;因風化作用使得部分區域產生落石、岩屑崩滑和岩體滑動等地質災害潛勢,依區域特色可規劃為豆腐岬地理教學區、賊仔澳地質探索區、內埤海岸休閒遊憩區。

 

開幕式後第一場論文發表邀請到中華民國總統府國策顧問李金龍擔任主持人。(攝影/賴友梅)
開幕式後第一場論文發表邀請到中華民國總統府國策顧問李金龍擔任主持人。(攝影/賴友梅)

生產面向: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授藍國瑋博士在〈宜蘭縣沿近海重要漁法、漁業資源結構現況〉一文建議:如能有效建構宜蘭縣沿近海之漁業動態與漁業資源結構,提供相關單位在漁業資源保育區的效益評估或規劃在地重要性資源管理型漁業,未來漁業更能永續發展。國立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專案助理陳凱雯教授在〈日治時期南方澳漁港之興建〉一文提及:清代蘇澳港因與宜蘭平原開發帶稍遠,所以多為走私、海盜聚集之處;日治時期殖民政府看好蘇澳灣的漁業及交通區位,但因財政問題,最後只完成了漁港建設。由總督府土木局負責施工,地方政府配合徵收土地等相關措施。漁港完工後,相關配套設施並未完善,只能與民間團體合作,或以街庄費爭取,逐步讓南方澳成為東部漁業重鎮及日本移民新天地。貨運功能至戰爭末期並未能持續。宜蘭縣東興國小吳淑菁教務主任在YAKITAMA燒頭式引擎的黃金歲月〉緬懷了燒頭式引擎的黃金時代。日治引進的只有幾十匹馬力,但戰後南方澳成立了幾家製造漁船引擎的鐵工廠,沿用日本技術並發揚光大,後來喜生、蘇澳、南寧等三家鐵工廠生產的引擎還外銷到東南亞國家,讓南方澳儼然成了當時臺灣的工業科學園區。古川勝三在〈愛媛縣西宇和郡二木生村漁業移民對南方澳漁港發展的貢獻〉中提及:19241927愛媛縣的二木生村有二次移民到南方澳,將三叉鏢槍鏢旗魚術及延繩捕魚法帶入南方澳,因大獲全勝,使得人口增加,居民置產,也蓋了相關設施,並開拓宜蘭的聯外道路;吉尾寬在〈黑潮流域圈史中二戰前高知縣漁民移居南方澳〉中提到1926年高知縣舉辦移居說明會,最後決定讓擅長釣鰹的土佐清水寺及其西南村落漁民移居南方澳。松田良孝在〈沖繩的漁業移民的台灣經驗〉則提及沖繩因與南方澳近,所以透過南方澳行動圈連接宜蘭縣及縱貫線鐵路產生的社會資本,最後反饋了沖繩的資本主義進程。

前宜蘭縣漁管所所長陳文進先生針對論文「宜蘭縣沿近岸重要漁法漁業資源結構現況」提出目前實際漁業遭遇的困難處。(攝影/賴友梅)
前宜蘭縣漁管所所長陳文進先生針對論文「宜蘭縣沿近岸重要漁法漁業資源結構現況」提出目前實際漁業遭遇的困難處。(攝影/賴友梅)

生活面向: 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戴寶村兼任教授在〈清治到日治時代南方澳海陸運輸交通之研究〉中論及:蘇澳灣在十九世紀後期才有日本及西洋人士進出,1921-1923年間建設南方澳漁港,奠定漁業基地基礎;1955-1959再擴建,成為東台灣最重要遠洋漁業港;1965-1972建設為小型商港;1975年列入十大建設,北方澳也在同年建設為海軍基地;1983年完成商港規模。台北水窗口執行長高傳棋在〈古地圖與舊影像中的南方澳〉寫道:詹姆士.考恩曾說:一個地圖師大半生的志業是畫出一幅成為定本的世界地圖,但如何藉由他人所繪製的地圖、所拍照片來呈現南方澳百年來的時空變遷,是他關心的核心所在。蘭陽博物館研究典藏組林正芳組長在〈傳說與歷史《西鄉南洲翁基隆蘇澳觀察—嘉永四年南方澳子孫遺世物語》一書的考證〉西鄉隆盛在南方澳娶妻生子及西鄉菊次郎來尋手足一事為非,但透露了十九世紀的蘇澳灣已成為世界調查目標,歐美不下十人,日本更有樺山資紀的行動、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賴淑娟副教授、南安國小退休教師李阿梅及羅商林雅芬教師在〈她方現聲/身:南方澳女性勞動圖像的轉折〉寫道:在移民匯流階段,女性成為討海產業的後勤部隊;爾後,在鑲嵌階段,東南亞女性,以膠黏地板及上樓效應填補了南方澳底層家庭與勞動市場的空缺。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蔡昇璋協同研究員透過〈與海博鬥:日治到戰後漁船海難事件之研究〉一文聚焦戰後19501970年代南方澳發展黃金期的主要漁業項目,與海難事件的連動關係、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陳偉智助理研究員在〈十九世紀末駐足踏勘南方澳的外簎人士及其記錄的島嶼邊區社會〉論及:外國人對於南方澳的踏查,從海軍的港灣測量與海圖繪製開始,隨著地圖的繪製,水路誌的翻譯,在地居民的民族學與語言學的比較研究,成為可以移動的地圖與人類學知識。蘭博陳碧琳館長在〈文化抵抗在漁村:南方澳的鯖魚祭〉表示:鯖魚祭的舉辧,並不是對立性的抗議,也不是衝突式的對抗,而是體現了運用文化儀式活動,來帶出漁村多元文化及永續共生的價值。

部份嘉賓因受疫情與颱風影響,採取線上連線座談方式發表論文,並同時與現場與會者共同討論。(攝影/賴友梅)
部份嘉賓因受疫情與颱風影響,採取線上連線座談方式發表論文,並同時與現場與會者共同討論。(攝影/賴友梅)
蘭陽博物館研究典藏組林正芳組長發表論文題目為「傳說與歷史《西鄉南洲翁基隆蘇澳を偵察し─嘉永四年南方澳に子孫を遺せし物語》一書的考證」。(攝影/賴友梅)
蘭陽博物館研究典藏組林正芳組長發表論文題目為「傳說與歷史《西鄉南洲翁基隆蘇澳を偵察し─嘉永四年南方澳に子孫を遺せし物語》一書的考證」。(攝影/賴友梅)

省思

身為南方澳的基礎教育工作者,我們除了參與鯖魚祭和追求國際永續發展目標之外,還要想一想這個地方如何解決「生產—生活—生態」的問題。試問:南方澳資源豐富,但為什麼學區內的學生弱勢比例偏高?漁業缺工問題只能仰賴外援?腹地狹小的南方澳在發展和休閒的同時,如何兼顧文化、海洋安全、友善環境並考量海洋汙染、族群融合問題?從幼稚園、國小、國中、高職、社會,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教育使命,每一個細節也都必須考慮周詳,才不會因為年輕時無地放矢的衝動,老了陥入無箭可射的窘境。在後疫情時代,是不是考慮如何分眾和分流的發展觀光?是不是在報復性出遊人潮肆虐時,考慮基礎建設的加強,在腹地狹小的南方澳,像是公共廁所、停車場可以垂直化建置?維護生計,但也兼顧在地居民的安寧。進行海上教育時,是否可讓申請手續更簡便?申請窗口更單一。畢竟海洋「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學子要「知海」(了解海的美麗與風險)、「親海」(體驗海的廣闊與深沉),才能「愛海」(永續地守護它)!

這次參與的專家學者,有的是師生朋友,有的是相關議題研究者,共同關心南方澳的未來發展。
這次參與的專家學者,有的是師生朋友,有的是相關議題研究者,共同關心南方澳的未來發展。

感恩

9/12日論壇因受颱風影響改為線上會議方式,現場攝影與轉播團隊從南方澳移師到蘭陽博物館進行。
9/12日論壇因受颱風影響改為線上會議方式,現場攝影與轉播團隊從南方澳移師到蘭陽博物館進行。

這次參與的專家學者,有的是師生,有的是朋友,有的是相關議題研究者,讓我有種「樓上招樓下,阿母招阿爸」共襄盛舉的感覺;然後大家都說是「來學習的、來建議的」,不是「來指導、來批評的」,這讓我感覺這群專家學者念得愈多,愈感覺自己貢獻的渺小;學問愈高,身段愈低。

承辧單位除了蘭博,還有宜蘭社大教育基金會,他們除了認真當工作人員,一大早就開心來報到;宜蘭社大學生也努力聽講,提出問題。協辦單位有交通單位—交通部觀光局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行政單位—蘇澳鎮公所;民意單位—陳歐珀立委服務處;宗教團體—南方澳進安宮;學校單位—國立宜蘭大學、宜蘭縣立南安國民中學;民間單位—南方澳漁港興建百歲紀念物促進會、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宜蘭縣討海文化保育協會、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另外還有翻譯,颱風天還到蘭博努力為參與的外籍人士搭起國際交流的橋樑。

當然也感謝老天爺的眷顧,火暴浪子級的燦樹颱風並沒有從台灣登陸,它安靜的台灣東部外海「路過」,從強烈颱風又變成中度颱風,充分照顧福爾摩沙用心辦理這件大事的人和滿心期待紓解他們對南方澳想望的人,薪火不熄,有時只是暫時休息。

9/12因颱風改為線上研討會形式,邀請北藝大博物館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黃貞燕擔任評論人。
9/12因颱風改為線上研討會形式,邀請北藝大博物館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黃貞燕擔任評論人。
原定9/12舉辦的論壇改為線上進行,從開始到結束時線上都有六十多人參與。
原定9/12舉辦的論壇改為線上進行,從開始到結束時線上都有六十多人參與。

展望

開車經過南寧魚市場,老舊的鐵皮屋簷可見歲月的斑駁,想起陳財發老師說這裡將會拆除。然後經過南寧檢查哨,日治時代移民村的附近,想像這裡將會有一個佔地六十坪的百歲紀念物園區,於今年開始動土奠基,2022完工。秉持「人與環境共生」的理念,期能昇華「里海采風」的特景,再聽各界提出的意見,相信曾經或現在的南方澳人,或是關心南方澳的人都會熱血沸騰。

學者找更多的證據從事學術研究;站在歷史的脈絡中對地方建設或人類活動提出建言。也提醒人們站在更高的觀點,譬如國際永續發展目標,和環境或不同族群共存共榮。也許學術研究過程是嚴謹的,但結論影響是深遠而廣大的。

漁港百年才開始,各行各業的人用自己的方式愛這塊土地,相信勇敢作夢、腳踏實地、群策群力下,一定可以再造榮景,讓榮耀回到認真接受挑戰的人身上。

~本文對於各論文的重點摘錄均出自《2021南方澳漁港百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手冊》。

大家熱情參與本次2021南方澳漁港百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留下了歷史性的見證。
大家熱情參與本次2021南方澳漁港百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留下了歷史性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