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開啟烏石港正口 200 年的研究回顧與展望

文、圖 / 蘭陽博物館研究典藏組

-節錄自《石港春帆-烏石港正口 200 年調查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

第171期-2024年12月

前言

漢人在蘭陽平原第一個建立的開墾據點為頭圍,就是現在的頭城,具有關鍵的歷史定位。頭城烏石港,在清領時期的航運與臺灣北部、大陸沿岸港口皆有貿易往來,是蘭陽平原的第一大港,往來船隻絡繹不絕。1825 年以「石港春帆」之名列為蘭陽八景之一,1826 年受清政府指定為「正口」(正港) 成為當時全台 5 處正口之一。適逢 2026 年為烏石港正口屆 200 週年之際,蘭陽博物館(以下簡稱蘭博)以烏石港正口為主題進行相關研究回顧,同時在文化部博物館事業推展計畫支持下,辦理「石港春帆-烏石港正口 200 年調查研究計畫」工作,針對烏石港發展脈絡和時空轉變,盤點文獻物件、爬梳開港與變遷發展、河運地貌、文化景觀、產業發展與民眾生活、生態與文化價值等進行主題研究調查,已完成階段性研究成果,透過資料統整分享啟動烏石港正口邁向 200 年的新階段。

「正港 káng」

「烏石港」位於宜蘭縣頭城鎮港口里、武營里、大坑里交界,因港灣內的巨大黑礁石而得名。烏石港為天然港澳,然而滄海桑田致使舊港消失,如今成為一片臨海的湖泊,主要仰賴雨水和地下水等挹注。烏石港作為清代宜蘭第一大港,自 1826 年起成為蘭陽平原對外通商貿易的正式門戶。最早蘭陽八景之一的「石港春帆」即是讚譽烏石港的船隻進出繁茂的景象。1991 年行政院漁業署有感於宜蘭縣漁業資源、漁船眾多,同時也擁有豐富的海洋觀光資源,於封閉淤積的清代烏石港舊址東側臨海興建新的烏石漁港,漁業署將原本傳統漁港的單一機能轉型為兼具漁業及休閒的觀光漁港,列為第一類觀光遊憩漁港,也是台灣東北部賞鯨人數最多的旅遊景點。

「港」,泛指可停泊船隻的口岸,或是河流水路的內陸水岸。港的臺語「káng」,則意同為河,如「港墘」河邊,「港嘴」河口,「港尾」河川下游,「港底」河底等等。港口是探索的起點,是移居的目的地:港口是島嶼的門戶,從貿易發展到常民生活,撥動著歷史的千絲萬縷,也是蘭陽平原水系運輸的重要特色,烏石港的興衰,與蘭陽平原發展的交織互動,留下許多宜蘭人的共同記憶。

圖1:烏石港舊址與蘭博以及烏石漁港 (照片來源:陳碧琳拍攝) 。
圖1:烏石港舊址與蘭博以及烏石漁港 (照片來源:陳碧琳拍攝) 。

蘭陽平原環境與早期河海運輸

蘭陽平原環境的基本骨幹,是環繞北、西、南面的雪山山脈與中央山脈。蘭地多雨,豐富的雨水順著山脈,匯集成宜蘭境內大大小小的河流,透過這些河流,蘊育出蘭陽平原的血肉。這些河川主要發源於西、南面的高山,流路短使上游水流湍急,山高谷深,而暴雨之後河水一路沖刷至下游出海,卻因攜帶大量泥沙,致使河口沙石堆積,河水難以宣洩。這些河川從上游至下游,創造出溪谷、沖積平原、低濕地、海岸沙丘等等不同的地理景觀。

當時在蘭陽平原上已有平埔族噶瑪蘭人,順著蘭陽平原河川氾濫、多水的環境特質,創造出親水擅水,以沼澤為漁場獵場,以沙丘為居住空間的獨特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在山邊則有山地原住民泰雅族,穿梭於山地中,形成以山林資源為主的獨特文化,使蘭陽平原近山地區皆為山地原住民的勢力範圍。

在清代的文獻中,最早見於 1788 年,清乾隆時期出版的台灣地圖,其中提到「哈仔蘭內有三十六社,漢人貿易由社船。南風入,北風起則回。」並列出三十六社的名稱。可見當時漢人已與噶瑪蘭族有海運的貿易往來。1896年伊能嘉矩來到宜蘭進行噶瑪蘭族的調查,記錄了噶瑪蘭三十六社[1]的位置與生活樣貌。

由於宜蘭三面環山,聯外交通不易,清代以前,以河運、海運為主要交通形式。噶瑪蘭族居住於蘭陽平原,善於河運交通。1863 年,史溫侯(RobertSwinhoe)曾記載位於蘇澳與蘭陽平原的噶瑪蘭族,劃使著一種兩頭翹起且類似於馬來帆船(Proa)的船隻。距離頭城最近的打馬煙社,在馬偕的日記中,也有相關的活動紀錄[2]。

圖2:清乾隆年間(1736~1796)發行之台灣地圖 (資料來源:故宮博物院)。
圖2:清乾隆年間(1736~1796)發行之台灣地圖 (資料來源:故宮博物院)。
圖3:19 世紀台灣輿圖中烏石港(推測年份清嘉慶 1804~1812) 資料來源: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圖3:19 世紀台灣輿圖中烏石港(推測年份清嘉慶 1804~1812) 資料來源: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圖4:根據伊能嘉矩資料噶瑪蘭三十六社分佈圖改繪。
圖4:根據伊能嘉矩資料噶瑪蘭三十六社分佈圖改繪。

蘭陽八景之一:石港春帆

「石港春帆」為清代蘭陽八景之一。石港意指宜蘭縣頭城鎮的烏石港,其名之由,緣自於港灣內的巨大黑灰色硬頁岩礁石而得名。「蘭陽八景」是清道光 5 年(1825 年)噶瑪蘭通判烏竹芳選定,特標其名、而誌其勝,即龜山朝日、嶐嶺夕煙、西峰爽氣、北關海潮、沙喃秋水、石港春帆、蘇澳蜃市、湯圍溫泉,並各作七絕詩一首以紀其勝。

石港深深口乍開,漁歌鼓棹任徘徊。那知一夕南風急,無數春帆帶雨來。〈石港春帆〉 烏竹芳[3]

這首詩的詞意是:「深邃的烏石港伸開雖小的港口,任漁人敲著槳、唱著歌,隨意的留連。哪知一夜之間南風突起,無數帆船帶著霏霏春雨,駛入港內,前來貿易。」

「蘭陽八景」收錄在清咸豐 2 年(1852)仰山書院刊行的《噶瑪蘭廳志》中的蘭陽八景版畫圖。按書中「蘭陽八景之五 石港春帆」一圖,圖中可見設施機關有頭圍縣丞署、頭圍汛。關於烏石港,港口的礁岩,以及港灣上分布大小船隻,有戎克船(中國船隻)和垵邊仔船(淡水至宜蘭的貨船)。

圖5:清咸豐 2 年(1852)仰山書院刊行的《噶瑪蘭廳志》上蘭陽八景之五:石港春帆。
圖5:清咸豐 2 年(1852)仰山書院刊行的《噶瑪蘭廳志》上蘭陽八景之五:石港春帆。

參考資料與註釋

[1] 蘭陽電子報 157 期-宜蘭的日本時代-日治之前。檢索日期:2024 年 9 月 27日。檢自:https://www.lym.gov.tw/ch/collection/epaper/epaperdetail/cf526847-5374-11ee-93d9-2760f1289ae7/。
[2] 林昌華,〈噶瑪蘭族洗禮簿─平埔族的教會檔案史料〉,《原住民族文獻》第 3 期,2012。
[3] 烏竹芳,字筠林,山東博平人。嘉慶 9 年(1804)甲子舉人。清道光 5 年(1825)署噶瑪蘭通判,清道光 10 年(1830)又署澎湖通判。
[4] 楊欽年,《詩說噶瑪蘭》,宜蘭:宜蘭縣文化局,2000 年,頁 182。
[5]〈蘭陽三郡大被害〉,《臺灣日日新報》第 2 版,1924 年 8 月 8 日。

計畫資訊

計畫名稱:文化部博物館事業推展補助計畫-石港春帆話蘭陽-烏石港正口 200 年調查研究計畫
計畫執行:蘭陽博物館/城鄉潮間帶有限公司
委託單位:蘭陽博物館
執行時間:2024 年

檔案下載

jpg 檔案 jpg 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