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33期-安定踏實的討海人-陳仁茂

陳財發/李阿梅/黃麗惠

陳仁茂玉照
陳仁茂玉照

編按

南方澳地區擁有豐富的海洋生態及漁業資源,還具有相當多樣性的社群及人文特質,為了紀錄「討海文化」,蘭陽博物館從2016年起,進行「老船長口述歷史調查計畫」,每年邀請約20位退休老船長擔任報導人,進行口述歷史訪談。同時由專人當場進行錄音、錄影及照相工作,事後整理成詳實之文字紀錄。

 

《蘭博電子報》會逐期刊登,分享這些討海人的生命史。

渴求安定

陳仁茂,一九七二年出生於屏東小琉球的「井仔口」(南福村),父親陳新富,在南方澳摃珊瑚,是受聘在漁船上擔任船長的職務,母親陳許秀花。父母共育有二子:一對雙胞胎兄弟,仁茂是老么,五歲時,母親帶著孩子到南方澳定居,直到此時全家人終於可以閤家團圓。

 

記憶中的童年,沒有自家的房子,最早是在華山三巷租「眠床」,一樓有三間房間,仁茂家租了其中的兩間房間,父母親住一間,雙胞胎兄弟住一間,另有一間小飯廳,煮飯、吃飯時可以使用,一樓的另一間房間是出租給其他人家,房東住在樓上。童年時會和玩伴玩紙牌,若是放假時,因為父親在「放緄」(延繩釣)掠白魚、紅目鰱,所以都要幫忙一些雜務,如:「清緄仔」、裝魚餌。

 

臨入學年齡,仁茂進入南安國民小學就讀,此時學校已遷移至獅頭山上,老師的名字大多不記得了,印象最深的有一位吳繼鎖老師,上課時都會帶著兩付眼鏡,其中有一付是老花眼鏡,看著老師眼鏡換來換去的,所以到現在還記得。

 

要讀國中時家裡換在神州戲院附近租房子,此時的神州戲院已拆除,租的房子是公寓,這個時期前後搬家了好幾次,都是在附近租房子。也因為沒有安定感,仁茂希望自己可以早點工作,才可以幫忙家計,存錢買房子,因此在國中畢業後就不再升學。

陳仁茂伉儷
陳仁茂伉儷

討海歷程

【學習】

仁茂第一艘作業的漁船「泰發成」,是父親到南部買的漁船,父親原本是在「摃珊瑚」,後來珊瑚業比較不好,就換成「掠小海仔」──掠白魚,漁獲收入不錯,所以和朋友股東又去買了一艘木造漁船,後來股東之間拆夥,父親買下所有的股份,變成是陳家獨資的漁船,也就是仁茂首艘討海的「泰發成」。

 

「泰發成」是艘中古漁船,買來後未再更改船名,父親及仁茂兄弟三父子共同作業,採用延繩釣漁法掠白帶魚、紅目鰱、「青飛」(鯖魚),是當天來回的近海作業。掠白帶魚時,魚餌用購買的,大多使用「青飛」,早上要將「青飛」剖半做魚餌,下午兩點左右開始裝魚餌,準備出港。掠紅目鰱使用的是蝦餌。

 

夏天,「泰發成」換掠鮪魚、「飛虎」(鬼頭刀),因為要「放流」,所以一次作業出海期大約四、五天的時間。掠「串仔」(鮪魚)時,魚餌是使用小卷,這也是購買的。不同時期,作業的魚種也不相同,而要因應不同的魚種,就要有不同的漁具。

 

剛討海的頭一年,仁茂會暈船,不過都是在第一天出海的時候才暈,過了一年後,就不會再有暈船的現象。因為是父子同船作業,所以也就沒有說誰一定要做什麼,當哥哥在學習甲板相關事務時,仁茂就會去煮飯,換仁茂學習「牽舵仔」事務時,就換哥哥煮飯,此階段就是要全面學習討海技術及漁船事務。

 

【兄弟同心】

在仁茂當兵前,家裡的經濟狀況日漸好轉,所以於高雄買了一艘十四噸的「塑膠船仔」(玻璃纖維船體),船名「泰發成2號」。

 

仁茂廿八歲時,五十幾歲的父親選擇退休,讓仁茂兄弟擔負起責任,因此「泰發成2號」改由仁茂「扞舵仔」(掌舵),哥哥則是擔任甲板長,此時期兄弟同心,有父親做後盾,處理一些陸上工作及整理漁具,當時海路也算不錯,所以可以維持小康的生活。

 

船長證書
船長證書

父親退休後,開始有聘請外籍漁工,最初是大陸漁工,後來就用印尼漁工,大多是聘請兩位,有四人共同作業。

 

仁茂三十七歲時,「泰發成2號」已較老舊,所以兄弟討論決定賣掉舊漁船,買家是新港人,賣價大約一佰多萬元,而後再買了一艘廿二噸的「塑膠船仔」,船名「成慶興」,買來後沒有再更改名字。

 

「成慶興」依舊是仁茂「扞舵仔」,哥哥做「俥內」(輪機)及任甲板長,有時仁茂會協助輪機庶務,帳務也還是由哥哥管理。

 

【各自奮鬥】

仁茂四十四歲時,哥哥決定自己買船,於是在父親的主持下,仁茂出錢買下「成慶興」所有股份,哥哥則在小琉球買了一艘三十幾噸的「塑膠船仔」,至此仁茂這對雙胞胎兄弟才分別在各自的漁船奮鬥,不過若是兩人作業魚種相同的話,都還是會結伴出海。

 

「成慶興」作業後都是以延繩釣為主,是為「現流仔」掠鯊魚,漁場在和平港、龜山島外、鼻頭外等幾個點,至於出港的時間,則要看月光,因為掠鯊魚是要月光較好的時候,如果沒有月光的期間,中午過後就出港,下午三、四點就「落緄」,如果是下弦月,有時就晚上才「落緄」,曾經晚上七點、十點,甚至十一、十二點才「落緄」,端賴觀察月光來決定,所以掠鯊魚時期,熬夜是司空見慣的事。

 

除了掠鯊魚外,夏天則是掠黑鮪魚,早前作業的白魚及紅目鰱就沒有再掠了。不過現在海路比以前是較困難,所以仁茂會變換海路來作業,有時會掠白帶魚、「飛虎」,以此來彌補。

 

「成慶興」現在有四位印尼外籍漁工,仁茂與之相處還算不錯,他覺得外籍漁工素質當然各有不同,有的比較合不來的,有可能一個月後就回國了,但是有的相處合得來的話,就會一直跟著仁茂作業,即便期滿要回國,但都會再回流,其中甚至有合作超過十年以上的外籍漁工。現在作業的外籍漁工,都是已經跟仁茂合作二年以上。

討海維生的漁船—「成慶興」
討海維生的漁船—「成慶興」

海上風浪

【頭回遇到大風浪】

仁茂剛討海不久,在「泰發成」漁船作業,有一回的夏天,在與那國島附近作業,掠鮪魚、「飛虎」,突然有一個鋒面下來,風非常的大,浪都打到甲板上來了,父親要兩兄弟到船艙裡睡覺,由他自己親自來掌舵。

 

此次的風浪大約歷經了十幾個小時,雖然船上還有漁獲的重量,但因為「泰發成」是小漁船,所以船身搖晃得厲害,也由於是剛討海未久,所以碰到這樣的風浪讓仁茂心裡很是害怕,但一來是自己選擇的討海行業,二來是想讓家裡的經濟好轉些,因此就算心裡害怕,還是沒有讓仁茂打退堂鼓。

 

漁會會員證
漁會會員證

【面對風浪的應變】

仁茂大多為近海作業,風浪相對較穩定,他會收聽氣象,風浪若是太大就會休息。就算遇到八、九級風,漁船都還禁受得住,若真的碰上了,有兩種方式,有的會用船頭來迎風面,然後開「小俥」,有的是將船尾對向風頭,再把船速降小一點,避免船頭被海浪給沒入海裡,這也是仁茂憑自己的經驗來採取的方式。

 

【滿載】

夏天,「泰發成2號」在釣魚臺作業,掠黑鮪魚、鮪魚、鬼頭刀,那天漁獲很多,仁茂帶出去的冰不敷使用,他只好跟友船請求支援,跟其他的人借冰來用,不然漁獲會無法保鮮,屆時就算漁獲量大,也賣不到好價錢,所以若借不到冰,就不得不放棄。

 

仁茂掠黑鮪魚時,一季的最高捕獲量紀錄有到十幾尾的成績,使用的魚餌是用「小卷仔」(死餌),「黑甕串」(黑鮪魚)對魚餌不是太挑剔,不一定都要活餌。掠「黑甕串」的季節裡,仁茂都會有漁獲,只是多與寡,但沒有過完全捕不到的情形。今年仁茂只出海捕過三回的「黑甕串」,因為魚餌貴、油料貴,所以三回出海有捕獲幾尾就不再去掠了。

感觸

仁茂覺得現在政府的規定多、限制多,在外籍漁工的聘請上雇主要繳交健保費,他覺得是合理的,因為人的身體偶有不適或遇到小意外,總是需要看診,但是現在還要繳勞保費,就不太合理,因為外籍漁工二年期滿回去的話,所繳的勞保費不會歸還外籍漁工,那繳交勞保費的用意到底在哪裡?另外現在勞基法的規定太籠統,因為漁工的作業和陸地上的作業屬性並不同,所以如果用統一的法來規範並不合理也不適用。

 

仁茂大多都是近海作業,之所以比較沒有考慮到外海作業,是因為現在國際的限制也多,如在日本,只要是在一百二十海浬以內的就不能進去作業,而以前只要十二海浬外都可以作業,所以今非昔比,此一時彼一時。

採訪團隊
採訪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