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沉寂與燦爛:1960年代的宜蘭青年攝影家林永懋(七)

文/陳碧琳(蘭陽博物館館長);圖/林永懋

節錄自《沉寂與燦爛:1960年代的宜蘭青年攝影家林永懋》一書

第164期-2024年5月

作品賞析-漁業系列(1960-1970)

作品編號034-044為漁業主題,林永懋先生拍攝漁業系列,目前留存少部分是海洋漁業,包含南方澳漁港補漁網的畫面,較多的是沙灘河口捕鰻苗以及沙灘海邊牽罟捕撈。目前這些於法當中,牽罟捕撈已經幾乎淘汰,剩下宜蘭頭城港口社區的牽罟成為漁業文化體驗的一部分。在捕鰻苗的部分,一直到今日仍然在宜蘭冬天存在大量捕鰻苗,不過捕鰻苗大多在晚上進行,早期傳統會從晚上持續捕撈到天亮日出為止,所以林永懋先生拍攝的清晨捕撈鰻苗,在今日已經不復見。

另外有一張特別是在梅花湖釣魚的照片,可以看到當年在梅花湖的釣魚盛況,包含用細長竹子製成的釣竿掛滿整排岸邊,類似一種釣魚比賽的場景。

 

034 / 漁業系列1 南方澳補漁網 (1960-1970) / 南方澳

這件作品拍攝主題是漁港邊補魚網與曬漁網,漁港內有一艘鏢釣船前櫞,底端有階梯往上。從照片中漁港底端有樓梯階梯判斷,應該是南方澳於1955-1956年興建的第二漁港底端,從階梯往上走就是昭安宮。今日漁港馬頭與周邊環境已經有很多差異,不過緊鄰漁港邊就有階梯往上爬過去就僅有此處。

圖1:這件作品拍攝主題是漁港邊補魚網與曬漁網。
圖1:這件作品拍攝主題是漁港邊補魚網與曬漁網。

035 / 漁業系列2 捕鰻苗 /  (1960-1970) / 地點不明

宜蘭從以日治時期到現在都有捕鰻苗的活動,因為鰻苗難以人工繁殖,從深海稱長後,慢慢游到淡水流成長,生命歷程和鮭魚有點相反。且鮭魚苗較怕光,沙灘海邊與河海交會處無光線的時間出來覓食,目前冬天在宜蘭沙灘海域的夜晚都可以看到燈火通明的捕鰻人。

傳統人力單人捕鰻苗利用兩根竹製叉型成到三角網狀類似畚箕造型,用前推的方式撈起鰻苗。這張照片是太陽剛升起的時刻,推測是從半夜捕到太陽升起。

 

圖2:漁夫利用兩根竹製叉型成到三角網狀類似畚箕造型,用前推的方式撈起鰻苗。
圖2:漁夫利用兩根竹製叉型成到三角網狀類似畚箕造型,用前推的方式撈起鰻苗。

036 / 漁業系列3 捕鰻苗 / (夕照網上珠 / 入選) / (1966) / 地點不明

這件作品獲得1966年台灣省攝影學會比賽入選,作品名稱是夕照往上珠。但因宜蘭面向東方,從陸地望向海面的陽光只有朝陽,沒有夕陽,作品名稱可能會引起誤解。除了名稱之外,這件作品仍是捕鰻苗的佳作。

圖3:漁夫正在捕撈鰻苗。
圖3:漁夫正在捕撈鰻苗。

037 / 漁業系列4 捕鰻苗 / (1960-1970) /地點不明

這件捕鰻苗的作品,可見太陽以升起,大約是七點的角度。海灘上有五位漁民,都在岸上整理漁網,可能是準備要結束捕撈的整備時刻。

圖4:漁夫在岸上整理漁網,可能是準備要結束捕撈。
圖4:漁夫在岸上整理漁網,可能是準備要結束捕撈。

038 / 漁業系列5 海上扁舟 / (1960-1970) / 地點不明

這是拍攝海面上的兩艘小扁舟,可能是漁民獨立作業,也可能是進行牽罟的放網作業。因為這類竹筏扁舟無法航行太遠,僅能在近郊海域短暫執行任務。

圖5:海面上的兩艘小扁舟,可能是漁民獨立作業,也可能是進行牽罟的放網作業。
圖5:海面上的兩艘小扁舟,可能是漁民獨立作業,也可能是進行牽罟的放網作業。

039 / 漁業系列6  牽罟 / (1960-1970) / 地點不詳

這件作品是牽罟的人力拉網作業,在清晨時刻,大家合力拉網,沙灘上有一艘鴨母船,在外海上還有一艘小船,坐著四個漁夫,因該也是正在進行牽罟的放網作業。

圖6:漁夫正在進行牽罟的人力拉網作業。
圖6:漁夫正在進行牽罟的人力拉網作業。

040 / 漁業系列7 頭城牽罟 / (1960-1970) /頭城

這張照片山海角度,大約在今日的頭城港口里與大坑里附近的沙灘海邊,兩個小朋友奔跑向一艘牽罟的漁船,船邊有11個成年人正在準備把船推下海,船後面有牽罟的魚網。牽罟是傳統人力的主動式捕撈於法,一般在沙灘近海村民合力網魚的漁法。目前牽罟捕魚在宜蘭已經被定置魚場及動力機械漁船所淘汰,牽罟人力捕撈目前僅剩頭城鎮港口社區村民,以漁業文化保存的目標,將牽罟結合永續觀光旅遊的在地特色遊程。

圖7:兩個小朋友奔跑向海岸邊一艘牽罟的漁船。
圖7:兩個小朋友奔跑向海岸邊一艘牽罟的漁船。

041 / 漁業系列8 河上竹筏 / (1960-1970) / 五結

這件划竹筏的作品,是由三個小男生在竹筏上前行的照片,其中一位划槳,兩位在前方保持平衡,因為沒有大人在場,比較可能的行為是渡船,或者水上遊憩。不過因為河上竹筏一般主要是作為漁業使用,不是拿來渡河,所以照片仍歸屬在漁業系列。

圖8:三個小男生在竹筏上遊憩。
圖8:三個小男生在竹筏上遊憩。

042 / 漁業系列9 竹筏  / (1960-1970) / 地點不明

竹筏廣泛運用在近海、河域的漁業捕撈。一位長者打赤腳拉著板車運送竹筏,身體呈現斜傾拉動的動作。竹筏上坐著一位小孩,因為只有拍到一邊,不確定另一邊是否有人協助推運,也不確定位置。

圖9:一位長者打赤腳拉著板車運送竹筏。
圖9:一位長者打赤腳拉著板車運送竹筏。

043 / 漁業系列10 頭城海釣 / (1960-1970) / 頭城

透過龜山島的角度,可以很清楚的知道這是在頭城外澳梗枋附近海邊,外澳海邊是沙岸與沿岸交界,容易到達,又能有制高點可以釣魚的場域,目前這裡仍是許多海釣愛好者的垂釣熱點。

圖10:釣客在外澳海邊垂釣。
圖10:釣客在外澳海邊垂釣。

044 / 漁業系列11 梅花湖釣魚 (1960-1970) / 冬山

這張照片很容易讓人認為是在釣魚比賽,成群的釣客集中,不過林永懋先生表示這是梅花湖在漁況佳的時刻,很多人會來釣魚,並不是釣魚比賽。

這張照片顯示傳統釣魚在梅花湖的盛況,以及早期竹製魚竿與釣客。

 

圖11:梅花湖曾經的釣魚盛況。
圖11:梅花湖曾經的釣魚盛況。

書籍資訊

書名:沉寂與燦爛:1960年代的宜蘭青年攝影家林永懋

作者:陳碧琳、林永懋

出版單位: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出版日期:202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