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06期-平原層的蟲蟲危機

文/圖:鄭君穎(蘭陽博物館展示教育組書記)

粉圓攤上的粉末及蛀洞
粉圓攤上的粉末及蛀洞

 

今年3月初,展場人員看到阿公的粉圓攤上出現不明粉末,經掃除後隔天依舊出現,而竹製的攤子上也出現一處處小小的黑洞,所以粉圓攤應該是「遭遇不測」,只是不知「兇手」何人。幸虧本館展示教育組劉組長是昆蟲博士,又正好研究藏品蠹蟲,在第一時間判定兇手為粉蠹蟲。

 

兇手為鱗毛粉蠹,粉蠹蟲的一種(劉藍玉 攝)
兇手為鱗毛粉蠹,粉蠹蟲的一種(劉藍玉 攝)
冷凍過後需再行觀察狀況
冷凍過後需再行觀察狀況

 

知道兇手才能對症下藥,接下來我們趕緊將粉圓攤密封打包好,移至本館冷凍庫,在零下20度的冰箱中冷凍3天,過程中最害怕的是竹攤上的陶碗及其他膠合處會因溫度過低而破裂、脫離,所幸冷凍後碗、攤皆無恙,再經過幾天的觀察,竹攤沒有再出現粉末,我們才放心地把粉圓攤放回展區,讓粉圓阿公可以繼續賣粉圓討生活。

 

粉圓阿伯又可以開張做生意了
粉圓阿伯又可以開張做生意了

 

本館自99年開館至今,第一次出現蟲蟲危害展品事件,究竟這些鱗毛粉蠹是從哪裡來的呢?除了遊客帶入外,有可能原本就寄生在展品製作材料裡面。雖然文物、展品在入館之前,都會先做冷凍、燻蒸法等防蟲處理,然而這些防蟲措施能夠對付幼蟲及成蟲,卻無法殺滅蟲卵。殘留的蟲卵經過幾個月甚至是幾年,等到了環境中溫度與濕度條件適當時,便開始孵化、成長,展現了生命的強勁與韌性。參考相關資料,也發現蠹蟲的耐飢力比其他昆蟲強,即使在完全無食物的條件下,許多種類的蠹蟲仍能以幼蟲或蛹的型態,進行休眠或半休眠,這次的兇手~鱗毛粉蠹,也屬於這類耐飢力頗高的種類。一旦恢復食物供應,在其他條件適宜時,便會迅速正常活動。

 

從3月到現在,阿公的粉圓攤沒有再出現粉末。這次事件讓我認識了一種昆蟲,但由衷的希望不要再看見它們。這種粉蠹蟲也會殘留家具和裝潢的材料中,所以在家裡也有機會看到,這裡提供粉蠹蟲的相關資料,供大家參考,但願各位不會在家裡遇到它。

 

在冷凍處理粉圓攤的期間豎立解說牌,藉蟲蟲危機讓遊客認識粉蠹蟲。
在冷凍處理粉圓攤的期間豎立解說牌,藉蟲蟲危機讓遊客認識粉蠹蟲。

*粉蠹蟲簡介

 

粉蠹蟲屬長蠹科(Bostrichidae),與竊蠹科(Anobidae)親緣關係相近,生活習性也相似,都會危害乾燥的木材、竹材和木器、竹器。

 

長蠹科外表:體長1.2mm到1.5mm不等;體色為紅棕色,翅鞘遍佈排列整齊的白色濃密的鱗片狀粗毛或柔軟的細毛。

 

長蠹科取食特性:本科幼蟲多半取食乾燥竹材,不過也有少數幾種被發現在硬木的邊材中。通常為害竹製品、木材、家具及裝潢材等。本科多半生活在中度乾燥的地區,隨著頻繁的國際貿易傳輸,其中一、兩種已經成為世界廣佈種。

 

常見害蟲種類:鱗毛粉蠹(Minthea rugicollis)
網紋鱗毛粉蠹(Minthea reticulata)
褐粉蠹(Lyctus brunne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