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23期-在思源埡口邂逅黃花鳳仙花

李俊緯  /  林業試驗所植物園組

一年生的黃花鳳仙花原生台灣北部中高海拔林下陰濕處。
一年生的黃花鳳仙花原生台灣北部中高海拔林下陰濕處。

編按

林業試驗所目前著手推動「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針對全國各地珍貴稀有且名列維管束植物紅皮書的原生植物,進行棲地族群調查與移地繁殖復育工作;宜蘭縣位於台灣東北部,長年受到來自海洋季風吹拂影響,加上平原南北側分別有中央山脈與雪山山脈延伸的多樣地形地貌,成就獨特多變的氣候條件,也孕育豐富精采的植物資源,本專欄規劃於一年四季不同月份的物候下介紹原生宜蘭縣內、具代表性的當令珍稀植物,期喚起民眾對在地植物的關懷,甚至願意起身投入實質的保育工作,共同陪伴蘭陽地區的這艘綠色方舟航向未來。

逾百年的採集紀錄

鳳仙花科(Balsaminaceae)植物種類全世界超過4,000種,主要分布在熱帶亞洲與非洲,少數分布在溫帶地區。鳳仙花科下的2個屬分別為Hydrocera水角屬與Impatiens鳳仙花屬,而後者鳳仙花屬在台灣可以找到3個原生的分類群,分別是紫花鳳仙花(I. uniflora Hayata)、黃花鳳仙花(I.tayemonii Hayata)與棣慕華鳳仙花(I.devolii Huang),這3個物種的生育地均位於海拔1,500公尺以上的中高海拔冷涼山區,也是全世界只在台灣才能看到的特有種植物(Endemic plant)。

 

生物的科學命名法依循瑞典籍科學家林奈(Carl Linnaeus)推行的二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顧名思義,一個物種的學名組成由屬名和種小名(種加詞)2部分構成,屬名的字首須大寫、其字源通常來自拉丁詞或希臘詞,而種小名常冠上該物種的型態或人名的形容詞;屬、種名的引用須採斜體字或正排體學名下加底線方式呈現,而且種小名後面常加上正排體的命名者姓名與命名年份,即是完整的科學命名。

 

回頭檢視台灣鳳仙花屬3個分類群的學名時,可清楚看出紫花鳳仙花與黃花鳳仙花的命名均出自日籍的植物學家Buzon Hayata(早田文藏),再查閱目前存放在日本東京大學植物標本館模式標本(Type specimen: 為分類學家於新物種命名發表時,描述其形態特徵時所依據的標本)可知,紫花鳳仙花與黃花鳳仙花最早採集的年代地點分別是1906年的嘉義新高山(Mt. Niitaka,即玉山)與1915年的新竹大霸尖山,2筆日治時代的採集記錄距今皆已超過百年。而比較特別的是棣慕華鳳仙花,竟直到1973年才由台灣大學黃增泉教授在新竹、苗栗交界的觀霧地區首度發現,其學名種小名devolii與指定中文名棣慕華鳳仙花,都是為了紀念當年來台從事研究的美籍學者棣慕華博士(Dr. Charles E. DeVol),表彰他對台灣植物分類研究教學等的重要貢獻。

黃花鳳仙花的模式標本在1915年間由日籍學者伊藤太右衛門採集,目前典藏東京大學標本館內。(資料來源:國立台灣大學植物標本館 (2012),台灣植物資訊整合查詢系統)
黃花鳳仙花的模式標本在1915年間由日籍學者伊藤太右衛門採集,目前典藏東京大學標本館內。(資料來源:國立台灣大學植物標本館 (2012),台灣植物資訊整合查詢系統)

沒有耐性的植物

談到黃花鳳仙花的命名者早田文藏一定要介紹「台灣植物圖譜」這一套書。早田曾在1905-1924年的十年間,為了進行植物調查而往返日本台灣超過十趟行程,期間陸續發表「台灣植物圖譜」十卷系列書籍,共收錄1854年起曾在台灣收集發表的植物種類,總計有170科、1,197屬、3,568種及79變種植物,其中1,200種更是台灣的新發現種。「台灣植物圖譜」十卷收錄台灣現有5,000種原生植物將近7成的物種,圖譜記錄均有詳盡拉丁文描述、文獻出處、生育地及型態插圖,實具永久之參考價值,也是早田留給後人的不朽大作。

 

鳳仙花屬植物的拉丁屬名Impatiens原意是不耐煩、沒有耐性的意思,生動描述了這類植物蒴果成熟之際、因果莢內外壁厚度不同,經外力或環境因子變化,導致蒴片瞬間反捲變形而爆裂,種子隨之彈射的奇特物理現象,進而達到自力傳播種子、繁衍後代的目的。

 

還記得上個月介紹的濕生植物東亞黑三稜嗎?它的種子透過不知情候鳥的幫助,能遠渡重洋傳播,而這些不耐煩的鳳仙花只能靠著自身的彈射武器,短距離的傳播後代,使得黃花鳳仙花族群分布侷限在思源埡口及以大霸尖山海拔2,000公尺右左的林道邊緣,因此被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評定為易危等級(Vulnerable,VU)的珍稀原生植物,需要適當及積極的保育作為,以確保有限的族群數量能夠永續。

 

鳳仙花雖被稱為沒耐心的植物,事實上筆者的耐性也不多,卻多了對植物的熱愛,加上深深迷戀黄花鳳仙花的獨特花型、美艷花色與果莢獨特爆裂機制,而選了黃花鳳仙花做為攻讀碩士班論文的研究材料。

鳳仙花蒴果具特殊構造,可彈射種子傳播後代。
鳳仙花蒴果具特殊構造,可彈射種子傳播後代。

一探思源啞口神秘面紗下的黃花鳳仙花

黃花鳳仙花的種小名為tayemonii,其模式標本是日人伊藤太右衛門(Tayemon Ito)於1915年大霸尖山附近採得,這份編號T00702的重要標本目前典藏在日本東京大學植物標本館 (TI)內;而另一位日籍學者佐佐木舜一(S. Sasaki)則分別在1922與1928年代,於宜蘭思源埡口(埤亞南鞍部)與南湖大山兩地也採得黃花鳳仙花的個體。檢視典藏於國立台灣大學植物標本館 (TAI)、編號分別為072213、072214的這2份植物標本,顯示了黃花鳳仙花的原生育地跨越雪山山脈,來到中央山脈北稜南湖大山的宜蘭山區。

 

除了大霸尖山附近的觀霧地區原生育地外,筆者追隨佐佐木舜一百年前的腳步,來到黃花鳳仙花原生台灣的另一生育地-思源埡口。回想當年騎著向同學商借而來的125 CC重型機車,爬過九彎十八拐的北宜公路後,滑向阡陌交錯的蘭陽平原,沿台九線省道短暫穿過平原頭城、礁溪段後,轉向蘭陽溪左岸旁的台七線省道溯溪而上,原本開闊的平原景緻自此轉換成河床景觀,直到海拔1,200公尺的南山村為止。當時蘭陽的山水美景一直刻劃在我的內心裡頭!

 

翻山越嶺地穿越籠罩南山村上空的雲霧帶,終抵蘭陽溪與大甲溪源頭交界、海拔1,948公尺的思源埡口,回望後方的蘭陽溪流域只見如萬馬奔騰般的雲海撲向埡口,帶來了豐沛的濕氣,也成就了黃花鳳仙花、宜蘭天南星與湖北海棠等原生珍稀植物賴以為生的生育條件。

 

觀霧地區的原生鳳仙花族群受到雪霸國家公園的嚴密保護下,近年來的族群數量穩定,然而思源埡口的黃花鳳仙花生育地大多不在國家公園的範圍內,加上埡口尚有農耕開墾活動,持續威脅到棲地環境的完整性。林業試驗所推動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的重要目標即在保留各珍稀物種的基因多樣性,不同生育地的種源都有其特殊性及珍貴性,不容忽視;因此,面對生育地侷限且有被開發破壞風險的珍稀物種及時進行移地保存(ex-situ conservation),應是確保物種永續繁衍的最後希望,這也是當年筆者投注心血研究,成功建立黃花鳳仙花休眠種子發芽機制與體外微體繁殖系統的動機所在。

 

事隔多年後再次重返宜蘭思源埡口與新竹觀霧山區,看見黃花鳳仙花們依然準時地萌芽、伸葉、成長、抽苔、吐苞、綻放,趕在寒冬來臨前用盡全身的能量、試著把果莢內直徑小於3mm的迷你種子彈射出去以繁衍後代,我們堅信共同守護這片豐饒寶島物種永續的路上絕不孤單。

海拔1948公尺的思源埡口,座擁獨特地形與氣候條件,也是多種動植物繁衍的重要環境。
海拔1948公尺的思源埡口,座擁獨特地形與氣候條件,也是多種動植物繁衍的重要環境。

後記

黃花鳳仙花為一年生直立草本植物,全株高度可達 70 公分,葉序互生、單葉橢圓狀至披針形,先端漸尖,葉緣鈍鋸齒狀,葉長可達10公分;本種最重要特徵為長度3-5公分、單生於葉腋的鮮黃色花朵、其內部帶紅或粉紅色斑點線條、且花距明顯尾端反捲呈二裂狀。其零星分布於台灣中北部海拔1,500公尺以上的中高海拔針葉林或針、闊葉混合林下方的半遮陰潮濕處,為台灣具特殊花色基因的重要原生景觀植物,因生育地侷限而名列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之國家易危等級珍稀植物。

花型特殊、花色鮮黃的黃花鳳仙花是台灣重要原生景觀植物之一
花型特殊、花色鮮黃的黃花鳳仙花是台灣重要原生景觀植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