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環教成為宜蘭在地文化永續的契機
文 / 蘭陽博物館展示教育組組長 邱秀蘭
第166期-2024年7月
蘭陽博物館是台灣第一個由地方政府提出以縣市為主題的博物館計畫,由在地方文化專業人士推動下,歷經18年籌建,2010年於宜蘭縣頭城烏石港舊址落成啟用。博物館含舊烏石港遺址溼地園區,園區總面積計約14公頃,博物館「單面山」建築造型深刻的融入當地地景。
蘭陽博物館以全縣就是一座博物館為理念,定位為「認識宜蘭的窗口」,籌備期間於2001年催生宜蘭博物館家族協會,數十個家族館成員,分布在蘭陽平原上,像一串串珍珠,形塑了「宜蘭是一座博物館」的重要基礎。
蘭陽博物館以研究在地、典藏在地、展示在地、推廣在地為基礎,所以觀眾從大門進入博物館時,彷如走進石縫一般,進入遊客大廳的挑高空間,感受到瞬間豁然開朗的視野。展覽空間的規劃與宜蘭地理環境序列一致分別為山之層、平原層、海之層、地下考古層,參觀動線由上往下,依序走訪各層的自然生態及歷史文化。推動環境教育的過程,亦將整個展場視為是一座環境教育體驗空間,讓環境教育課程可以與常設展、特展、兒童考古廳、戶外園區、博物館建築等整合,形成一個動態的博物館環境教育場域,讓蘭陽博物館從專業的地方博物館,變成公共的地方博物館。
在後雪隧時代,宜蘭環境面臨更多觀光與體驗經濟的挑戰,2013年蘭陽博物館啟動環境教育,2016年結合博物館家族夥伴入校園,入社區推動環境教育,推動「宜居、宜學、宜遊」的博物館運動策略,開啟以環教來保存與維護宜蘭自然與人文環境,讓宜蘭家族館與社區成為動態的教育場所。
2021年開始,蘭陽博物館(以下簡稱蘭博)與更多公私部門外部夥伴合作,打造淨零轉型結合減碳公益模式的示範場域,環境教育給了蘭博推動宜蘭是一座博物館的契機,而蘭博也積極跟著大家一起努力執行,讓蘭陽博物館不但能認識宜蘭,更成為宜蘭推動環教的窗口。
2017年蘭陽博物館已獲得第五屆國家環境教育獎優等,不過並未因此而怠慢,仍持續不斷精進、推動,及提升內涵,時過7年,獲得第九屆國家環境教育獎特優,也獲得更多夥伴的加入,在環境教育也有了更深的體悟,更全面的推動如下:
一、培育有策略,過半已認證
環境教育是一種人與環境的互動,博物館推動環境教育,需要讓原本博物館專業的人才,與環境教育積極整合。蘭博為增進館員的環教能力,積極鼓勵踴躍參加環境教育人員訓練,2023年蘭博已有過半同仁通過環境教育人員認證,另外也重視全館人員及志工的增能訓練及活動,辦理的增能場次從不間斷並逐年成長,參加成員除館員及志工,也邀請宜蘭博物館家族夥伴一起參與,希冀學習者深入了解環境教育多元面向。
2016年開始至今由蘭博研究員帶領環教志工進行園區鳥類、植物以及濕地水質監測培力,期間為了更瞭解環境的狀況,也邀請專家協助進行指導及調查,以提供本館環境友善的經營。環教志工長期提供環境監測資料,做為蘭博執行生物課程、展覽教育、研究調查、環境改善所需之資源,其中鳥類志工並協助安農溪發展協會撰寫鳥類教案,也榮獲第九屆國家環境教育獎團體組優等,其培育有策略,不僅增進志工對環境教育的覺知,也可以體認與啟發對環境的關懷及行動。


二、強大的伙伴,擴大增效益
蘭陽博物館以作業基金營運,肩負著自負盈虧的壓力,自身可用資源有限,但幸運的是有眾多追求永續的外部夥伴協助,包括NPO組織、公部門、學校、社區、民間公司、團體或個人等,一起共同推動環境教育,合作內容包括教案設計開發提升、加強課程資料補充、增進教育推廣活動交流、協助博物館入校園推動、合作展覽豐富展示、協助海洋教育推動、合作節電淨零計畫及淨零減碳訓練等,藉由長期合作夥伴關係,整合環境教育專業、人力及資源,除了提升環境教育之能量,並可擴大環境教育推動的效益。


三、融入新課綱,命名吸引力
蘭陽博物館原本是從教育機構催生出來的組織,特別注重教育,在課程方案規劃上,運用場域資源系統及特色,包括濕地生態、文化景觀、地質景觀、海洋保育、史前文化、宜蘭環境等,結合環境教育理念,推出多樣文化、多面環境、多方場域及多種時段課程方案,並以環境教育及在地知識為主題,期能從環境議題的覺知到環境行動的產生讓環境教育成為教育創新的實踐者,除了知識學習還重視社會參與及行動實踐。
課程方案設計也融入108課綱核心素養,並可對照SDGs,另特別注重3面9項之議題核心素養,以終身學習為目標,加強社會參與、溝通互動、自主行動。課程命名有趣具吸引力,教材教法多元且豐富,還有活潑創意的學習單及觀察紀錄表,讓他們感覺上課是一種很快樂的事,不會有壓力,可以從體驗中學習,從學習中成長
,期間課程也因應不同對象不斷的進行檢討及調整,使課程操做更為順利,增進學生能把課本裡的知識應用在學習任務中,獲取更多的學習。

四、行動博物館,創新有特色
為推廣環境教育與在地知識,以及拓展博物館服務場域,「博物館入校園1.0」形式已推動近10年,由蘭陽博物館結合宜蘭博物館家族自行設計教案,主動將課程一起帶入校園進行教學,將環境知識與在地文化傳授給宜蘭的莘莘學子們,已觸及94%縣內小學。
博物館有許多教材資源,但設計教案的教育人才較為缺乏,而學校有豐富的教育經驗,但尚需補充知識的儲備。為增加雙方合作成為夥伴關係,取長補短,成為蘭陽博物館在教育推廣上重要的策略。
2021年蘭陽博物館入校園推出「2.0」的形式!有別於過往形式,新推出博物館與學校老師合作教案設計開發,不同以往學校不再只是被動式的參加博物館教育,而是主動參與和主導教案內容,博物館提供研究典藏及展示教育等資源,由學校老師設計教案,由學校老師撰寫教案,並強調108課綱的核心素養,也因應疫情影響博物館無法到校服務以及人力有限之下,透過館校聯合,共同開發,成果共享,希望把博物館的教案課程留在學校,鼓勵各個學校開展多元化的教學,這樣才能將其博物館教育的常態化發展下去。
透過館校雙方合作,其成果豐碩,可從一個班級擴大到全年級或全校,教師及學生也將成果發表蘭博電子報,不僅讓學生孰悉博物館資源的運用,也增強教師知能的深度與廣度,讓博物館成為學校的夥伴,擴增學校的教育資源,也可以培養未來的博物館觀眾。

五、友善親海洋,多元又豐富
蘭陽博物館環境教育的推動,除了有環教課程在館內及入校園操作之外,也有非課程類朝向多元化的推動,包括有展覽、公民科學家、活動、研討會、研習、講座、工作坊、出版、研究、影音等多樣方式,讓環境教育推廣可以透過不同方式,服務的層面及對象更為擴大,內容更為深度及紮實。
由於蘭博位於烏石港新舊港區交會的重要位置,周邊外澳、梗枋、大溪、大里、石城連綿成全臺最美的山海五漁村+五車站+五漁港,還有宜蘭精神地標龜山島,全國最大的賞鯨基地,以及衝浪、遊艇、SUP等海洋體驗活動。近年來來結合周邊觀光遊憩業者、社區、學校及個人工作室等,推動海洋教育推廣共生計畫,加強海洋教育與海洋文化深耕於地方,辦理地方培力、公民科學家、海洋教育系列活動、蘭博帶路、podcast、短影音、海洋街角館推動等多元方式,朝向 「友善、關懷、行動、永續」為目的,發展兼具環境教育內涵及人文生態的海洋環境,將海洋知識與文化體驗活動,深化國人海洋生態及文化意識、促進公私協力,喚起全民對海洋環境關懷行動,親海、近海的友善旅遊,以及增進海洋永續。


六、觸動參與者,發揮真潛力
蘭陽博物館環境教育推廣面向廣大,多元且豐富,影響範圍深具廣度及深度,觸動蘭博志工或學生、教師、參與者的回饋,如蘭博志工帶動社區協助園區濕地外來種清除,並積極合作推動海洋教育傳承牽罟文化;學生從國小到高中將在蘭博上課學習與培訓所獲得的海洋知識及技能協助教師教學,並埋下愛海愛環境的種子;教師感謝博物館的啟發及澆灌,打開環境教育推動的視野,回校後將博物館資源帶回學校推動,退休後無私奉獻博物館協助人才培訓與推動;與學校合作教案推動,師生回饋文章發表於蘭博電子報或科普文章,讓更多人認識博物館及環境教育;市集合作業主重新思考無塑包裝落實行動,開啟創意成為鼎鼎大名美食,發揮環境教育覺知及行動力。

七、守護環境,永續且友善
後雪隧時代,宜蘭面臨不同的挑戰,蘭陽博物館作為地方文化保存與推廣的基地,更需要掌握永續的挑戰課題。因此我們與博物館家族夥伴共同面對和提出願景目標,強調宜居、宜學、宜遊之永續宜蘭策略。
為因應氣候變遷,減少碳排放,推動淨零綠生活,近年來結合縣環保局及綠能、環工、中信金等單位共同推動節能治理、淨零轉型之碳盤查及節能教育推廣等計畫,2023年獲得第三方碳排認證,是全國公立博物館以及宜蘭縣第一座淨零轉型示範場域。
另外逐步落實友善平權之推動,關照身障、樂齡、新住民等,提供友善設施服務,及運用科技多語言導覽技術,也針對不同類型觀眾提供專屬的體驗與適當的觀覽動線,以友善服務為導向,創造平等共融的環教場域。
極端氣候、生物棲地環境變遷、後雪隧時代的在地永續挑戰,蘭陽博物館與宜蘭博物館家族作為宜蘭文化保存與觀光體驗的窗口,我們深刻的了解沒有體驗經濟在地文化難以為繼,沒有優質的環境在地經濟也難以為繼,環境教育讓我們有機會共同聚焦在永續的環境議題,並且能夠深化在地經濟內涵,甚至讓傳統文化成為更有深度意義的環境教育現場。
蘭陽博物館本身資源有限,但因為推動環境教育,而獲得在地夥伴的共同響應,讓蘭陽博物館在專業的博物館之外,能夠成為公共的博物館,推動多年之後,我們發現宜蘭是一座博物館,因為環境教育的推動,不再是空泛的概念,而是可以真正落實的理念。
環境永續的行動不是一段時間偶一為之,大家還有很長的時間要努力,蘭博結合各方夥伴努力中,因為環境是一個總體,期待讓每個到宜蘭的人都能夠感受到環境永續的課題,才能夠達成經濟與環境的永續。很謝謝環境部持續的鼓勵與支持,給我們機會相互學習和落實在地環境的永續行動。為能長期守護環境與永續,期待蘭博能成為宜蘭地方文化與環教育的窗口,持續擴大蘭博環教家族參與環境教育,結合縣內觀光旅遊體驗業者加入,邁向宜蘭成為一座環境教育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