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42期-周振東武舉人宅建築

文:林正芳/圖:莊雅惠

改寫自「宜蘭縣縣定古蹟員山鄉周振東舉人宅遺跡調查研究報告」(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提供)

周振東宅據說位處於「獅咬球」的吉祥穴位
周振東宅據說位處於「獅咬球」的吉祥穴位

 

周宅的建築配置面向為坐北朝南(稍偏西北),且有意配合基地前方的五十溪流勢,以達風水的安排目的。同時,周宅位處於一名為「獅咬球」的穴位。基地北側的山勢有如一頭俯臥的獅子,獅頭正好落在正身建築的後方,獅球的部分則位在基地前方,惟確實地點不詳,據說這樣的風水地理能夠帶來源源不絕的財富。然近來基地後方的產業道路已拓寬,再加上歷經幾次災情頗重的颱風,基地與周圍環境的地形、地貌多已變遷,正身與右側的內外兩條護龍都被土石及植被覆蓋。

建築配置與型式

周振東古宅平面推測圖 資料來源:《員山鄉周振東武舉人宅遺址調查研究報告書》,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提供。
周振東古宅平面推測圖 資料來源:《員山鄉周振東武舉人宅遺址調查研究報告書》,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提供。

 

建築配置

周宅基地四周原有一層厚重的圍牆包圍整個建築群體,且由現存的左側銃櫃牆垣外表看到一道白灰漿,是黏接材,根據其外高內低的痕跡,可以判斷是單斜坡屋面與銃櫃連接的痕跡,應該是後門樓的屋頂。基地進出的主要管道僅有前方一座門樓,門樓與主建築群之間則為外埕,可直接從戶外與基地後方聯繫。同時,前面提到的五十溪應該是當時周宅聯繫外界的主要路徑。

 

基地內的主建築群原為「二進一院二護」的四合院建築形式,正身左右各建有內外兩條護龍,且外側護龍較內側長約一間廂房的距離,具有保護的作用,兩護龍間為一天井,左側稱龍井,右側是虎井。基地後方兩側各設有一座具有防禦性質的銃櫃,並連接最外層的圍牆。

銃櫃外牆有道白灰漿(斜接縫處),應為廊道屋頂連接的痕跡
銃櫃外牆有道白灰漿(斜接縫處),應為廊道屋頂連接的痕跡

 

建築型式

基地最前方的門樓為一凹壽式入口的建築,第一進門廳與第二進正身建築的規模皆為五開間,但是前者的入口亦是凹壽式,後者則除了明間採凹壽式入口之外,另再設置一條簷廊,以聯繫左右護龍。而屋頂的做法方面,兩棟建築次間與稍間的上方屋脊同樣有落歸,可以明顯看出內部空間的主從關係。左右護龍的建築方面,內側護龍皆為三開間規模,入口的平面則未採凹壽型式。

空間機能的規劃

將建築平面配置的中軸線視為基準時,周宅空間機能的安排由外而內依序是門樓、外埕、門廳、內院(埕)及正廳,兩側護龍內則包括待客、起居、就寢及其它服務空間。基地最前方的門樓內部兩側各有一小房間,據說是當初負責對外防禦的家丁的駐守空間。進入門樓之後會經過外埕,按照周振東身為武官及平常訓練家丁的需求,可以推測此空間應為當時訓練體能的重要場所。

 

接著再進到主建築群的第一進,據周家後嗣的說法,此空間為神明廳,聯繫內院的動線開設在廳堂內牆後側。

 

左右次間機能穀倉,用以囤儲糧食,稍間的用途則是半開放的過水。據說在日治時期,日軍曾經在此駐守,兩側的穀倉即為日軍士兵的寢室。通過神明廳即是內院(埕)空間,這裡是主要的戶外生活空間,通常用來舉行祭祀、節慶活動等正式活動。

 

最後,進到了第二進,亦即正身建築,此為周家祭祀祖先的空間(俗稱公媽廳)。左右次間及稍間等為主人及輩份較長者的起居空間,且每一間房間的外側都隔有一小間防禦空間,內院則是家族正式的交誼場所。

 

按照一般傳統禮制空間的規劃原則,神祉的安排必須有尊位的順序觀念,地位最尊高者在中間且於後方最高處,其次也是由左至右,由後至前的順序。而家族祖先的部分,其地位基本上是不等同於神祉,通常祭祀空間中,祖先的靈位是安排在次要的位置,亦不太可能會安排在神祉的後方處(見下圖)。

 

周宅這種特殊的精神空間規劃,若再與此宅的歷史追溯做一比對時,或許正由於周家在台發跡的歷程艱辛,其後嗣為對家族的開台祖表達感恩之意,所以宅院建設之初,便以祭拜祖先的「公媽廳」為主要的祭祀核心。爾後,在事業發達之後,則另外視神祉的庇佑為家族興隆的要因。因此,增築神明廳以為祭祀之用。

 

但或許囿於正身建築的初期建設規模,必須另外增加新的空間做為神明廳,在傳統的禮制規範及基地條件的同時考量之下,決定在正身前方增築一進建築。所以,周宅的建築型式方從最早的三合院型式轉為四合院型式。兩側護龍的增改築,按常理推斷則應該是更後期的建築工事。

 

再看左右護龍的部分,內側護龍是家族分房後,小家庭各自的生活領域,空間包括待客及起居用途。外側護龍則一般是做為廂房或者服務空間,是家丁、用僕的居住空間及工作場所,其建築的型式不如主要建築及內側護龍那樣講究。位在內外護龍之間的天井分別是龍、虎井,此空間早期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主要的戶外起居場所,可以提供婦女們浣衣、曬衣或其它女紅家事,以及孩童嬉戲活動的進行,這與內埕(院)做為正式的祭祀、慶祝活動使用完全不同。

 

此外,在周宅古厝後方據說還鑿有兩口水井,位置就在兩座銃櫃的旁邊,其為當時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目前則因環境大幅變化,早已被厚重土層覆蓋,無法確定正確的位置。

秀水益源大厝 資料來源:林會承,1995,《台灣傳統建築手冊-形式與作法篇》:30,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秀水益源大厝 資料來源:林會承,1995,《台灣傳統建築手冊-形式與作法篇》:30,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建築的防禦設施安排

銃櫃圍牆上平均分佈銃孔
銃櫃圍牆上平均分佈銃孔

 

周宅基地最外面的防禦層是前方的五十溪及竹林,再往內則是由銃櫃結合圍牆與門樓構成的保護層。在這一保護層中,圍牆上平均分佈銃孔,與麻竹林共組成一層嚴密的自然結合人為的防禦措施,從外而內來看,外來的力量要侵入要經過竹林與厚重的圍牆實在不容易,且再加上建築物之間的聯繫方便,人力的相互支援方便,並不能輕易攻佔。

 

另外,一般這種有防禦需求的住宅建築,建築本體的構造及空間規劃也會積極配合此需求來規劃。在構造的部分,最常見的銃孔的設置,建築在營造過程,常會在壁體內留設可對外監視及供火銃攻擊的小開口,其位置有在壁體也有在轉角處,從外觀看來常因有裝飾物或砌築縫隙的掩蔽,故不容易被察覺。而空間對應防禦需求的部分,如前面提到的,主要的空間臨外側部位,可再做一隔間,以便多一段防守距離,多一層安全性。

麻竹林為周宅基地外圍防禦層
麻竹林為周宅基地外圍防禦層

周宅建築防禦的立地條件

由前述內容可以瞭解周宅的建築防禦措施確實講究,不論是注重空間連貫的建築群配置,以便武力的相互支援,或者高深的雙重圍牆及建築外牆上佈署嚴密的銃孔,基地兩側建築具備眺望、守備機能的銃櫃,都是防禦意識的積極表現。

 

這樣的建築結果與基地周圍的立地條件可回應到周氏家族發展沿革中,周振東同治九年高中武舉之後,考量到後嗣成長環境及自身武學的精練需要,決定遠離宜蘭市區,另外又顧及交通便利因素,因此選擇利用發達的水運,最後見周宅今址風水條件合乎要求,便興建官宅於此地。然建築嚴密的防禦措施除了防範早期來自後山的匪徒侵略之外,其實應該說是宅第的主人更為彰顯武學的氣勢,所以建造有別於傳統住宅的住所。

 

總而言之,周宅建築的立地條件首要著重於精彩的風水與清幽的環境,其次則是有無便利的交通,在諸多適切的條件下,得以建造周家古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