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22期-「我們得獎啦!」蘭陽博物館榮獲文化部第七屆公共藝術──環境融合獎!

陳碧琳  /  蘭陽博物館館長

蘭陽博物館榮獲文化部第七屆公共藝術──環境融合獎之獎狀
蘭陽博物館榮獲文化部第七屆公共藝術──環境融合獎之獎狀

文化部第七屆公共藝術獎共計有236案報名參賽,透過初審、複審及決審三階段嚴密的審議機制,最終有17案獲獎,蘭博是其中之一,也是唯一一個以建築主體作為公共藝術的代表作品。

 

相信大家對蘭陽博物館的建築並不陌生,也聽過姚仁喜建築師。從提出到落成歷經18年,經過非常多任的縣長接棒努力,過程受縣府團隊、文化部、公民團體、專家學者、博物館家族等等鼎力相助,能夠得到今日公共藝術環境融合獎的肯定,一路走來並不容易。

文化部第七屆公共藝術獎於10月29日舉行頒獎典禮
文化部第七屆公共藝術獎於10月29日舉行頒獎典禮

建築本身即是城市美學最大的載體

蘭博這次得獎,有幾個重要意義。

 

一、建築本身就是城市美學最大的載體:公共藝術的目標是「美化建築及其環境」,建築是環境的重要構成,建築本身就是城市空間美學的基礎,如果公共藝術是一種空間美學的藝術展現,那建築主體成為公共藝術,從城市的角度,確有必要。

 

二、以城市美學的視野面對建築美學:當這個建築與環境就是公共藝術之時,我們對於城市的空間美學應該更加的小心,尤其是長期的都市建設與城鄉美學規劃,更應該要有地方的美學態度,而且,不只是公部門應該如此,社會大眾對於周遭的建築,更應該能夠用環境美學的角度來檢視與反思。

 

三、公共藝術的社會美學建構與責任:蘭陽博物館不僅從建築與環境的硬體美學搭接,更積極讓地方文化軟體美學結合,長年春夏秋冬舉辦四季音樂節,將宜蘭的青少年音樂、當代音樂藝術、宜蘭戲曲、原住民音樂等四個部分進行地景音樂廳的形塑,讓宜蘭的四季地景與人文藝術結合。另一方面,蘭博與教育處國教輔導團、博物館家族等力推環境教育,已經逐步在軟體建立穩定的基礎。 

第七屆公共藝術獎獎座由當代書法家董陽孜題字、名藝術家簡俊良設計講座,以不鏽鋼的「天圓」為主調,創見了公共藝術心任天造的特殊精神,更以黑色紋石的「地方」為獎座形式,實踐了藝術與環境空間相輔相成的整合佈局。資料來源:文化部公共藝術獎網站
第七屆公共藝術獎獎座由當代書法家董陽孜題字、名藝術家簡俊良設計講座,以不鏽鋼的「天圓」為主調,創見了公共藝術心任天造的特殊精神,更以黑色紋石的「地方」為獎座形式,實踐了藝術與環境空間相輔相成的整合佈局。資料來源:文化部公共藝術獎網站
蘭陽博物館是唯一一個以建築主體作為公共藝術的代表作品
蘭陽博物館是唯一一個以建築主體作為公共藝術的代表作品

謙虛迎向下一個十年

蘭陽博物館建築開幕至今已逾十載,但我們仍然不懈怠地讓這棟建築的空間與環境美學持續擴大,這個過成能夠獲得肯定,是由前輩們、建築師及所有曾經幫助過蘭陽博物館的人一同協力獲得的。

 

感謝您們,我們一起獲獎了。

2020年10月蘭陽博物館十歲了!感謝十年來陪伴蘭博的夥伴們,我們一起往下一個十年邁進。
2020年10月蘭陽博物館十歲了!感謝十年來陪伴蘭博的夥伴們,我們一起往下一個十年邁進。

影片

第七屆公共藝術獎-環境融合獎 —蘭博篇。文化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