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期-瀕臨絕跡的製材所
陳財發、林麗貞、 李春榮、 陳興源、 陳香莉 / 撰文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宜蘭社區大學教育基金會 / 提供
編按
文史工作者都知道愛護「古蹟」; 卻較疏忽正視潛藏的「人文空間」。
宜蘭社區大學「走讀歷史空間研習社」於民國101年開設,由陳財發等多位講師群合作,多年來以「輕旅、走讀」的方式,帶領學員上山下海,踏查在地文化空間,過程中學員們透過實際走讀與尋訪,在詳細的歷史考據為基礎,搭配生活化的解說方式,彙集宜蘭縣12 鄉鎮30個潛藏人文景點。
其刊載內容主要涵蓋「被漠視的據點、在地味的故事、存在感的場域」等三大元素的空間,定為篩選景點的三大準則,儘量摒除具法定身分的文化資產及網紅景點等方式撰寫而成。
蘭博電子報將於每期介紹,讓讀者深入了解宜蘭潛藏的人文空間,細細品味背後精彩豐富且生動的生命故事。
人文概述
台灣伐木事業自日本時代開始,戰後由國民政府接收所有的林地及官營生產單位。1924(日大正13)年,營林所出張所遷移至羅東,以及森林鐵路完工,太平山砍伐下來的木材運到羅東,並經此轉運至其他地點,從此羅東成為木材集散地。鄉土文學泰斗黃春明老師常行文描述到一位盲胞搭火車時,一聞到貯木池飄來檜木香味時就知羅東到了要下車。當時檜木不僅是很多民房的裝璜建材,檜木屑更是家裏廚房灶燒的起火柴薪,濃濃的「木材味」乃是1970 年代以前羅東人的共同記憶。
1978( 民國67) 年8 月,太平山檜木林正式停止砍伐,但行政院退除役軍官輔導委員會卻以專案的行政護航,仍在棲蘭山一帶繼續伐木,直到 1991( 民國80) 年以後,官方才正式宣告全國天然林全面禁伐。在此決策的影響下,原木材買賣立即斷了源頭,首當其衝的乃是「裁切廠」等製材業以及其他下游產業也因此斷了商機,原本四處林立的製材所(戰後易稱鋸木工廠)隨之陸續關閉。甚者,連與木材事業息息相關的商家行號、娛樂業、餐飲業…,都受到極大的牽動與轉行。
時空飛越20 載,現在除少數木材公司以進口原木仍在繼續營運外,其餘廠址大都蓋起高樓大廈或活化為停車場。但是還有極少數製材所殘存一些相關的設施遺構,尚未全然被摧毀,所幸留給羅東人來緬懷「木材大鎮」的稀罕印記。
空間餘韻
針對風光起落的製材所,迭經近10 年尋尋覓覓的實地踏勘與蒐整結果,本單元審慎臚列下列片段的產業空間,僅供在地文史同好者前訪關照與憑弔:
[信興製材廠]
現中正北路的「信義停車場」就是以前的「信興製材廠」。雲林口湖鄉金湖人陳天信20 歲時投靠同鄉許平所經營的平和木行就業。戰後,自營信興木行,後來擴張為「信興製材廠」。王永慶、王永在昆仲不久加入行列,王永慶在1954(民國43)年因改經營塑膠業離開,王永在延到1958(民國47)年才退出。
[建光製材廠]
位在純精路與中正北路交叉口的喜互惠超市位址是雲林縣四湖鄉人蔡拖的「建光製材廠」,蔡拖曾是聖安宮俗稱「嘉義仔廟」的主任委員。寬廣的空地還仍屹立兩隻高聳的天車遺構。東安社區的、已改建大樓的「建榮製材廠」和五結「建成木業廠」都是蔡氏建立的家族企業。
[瑞和木材行]
座落於羅東鎮站前路55 號的「瑞和停車場」。
[平和木材行]
祖籍雲林縣口湖鄉金湖村許平,原在嘉義開設「平和木行」。於1933(昭和8)年遷居羅東,以原開設「平和木行」店號,繼續經營。後由其子許萬枝經營,原廠址在北羅東合庫後面,後賣給國防部為聯勤301 被服廠。而住家兼辦公室賣給「中國農民銀行」,現在改為「合作金庫北羅東分行」。
[協和木材行]
林柳濱,豐原郡潭子人,1930(昭和5)年,與林金峰共同於羅東經營檜木販賣業,成立「協和木材行」。
[新建峰木材行]
創立於1953(民國42)年的新建峰木材行,是由羅東鎮士紳許宗賢先生創立,許氏最初是販賣薪材(俗稱火材),慢慢轉經營鋸木工廠。
[鋸寮仔街]
1960 年代以前,近鄰羅東車站的安平路及民生東路衍生不少家製材業的「裁切廠」,因而有「鋸寮仔街」之稱。
參考資料
- 1995,黃春明,《羅東味》,中國時報。
- 2001,曾人口總編纂,《〈口湖鄉志》,雲林縣口湖鄉公所。
- 2002,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應用史學研究所,《羅東鎮誌》,羅東鎮公所。
- 2011,邱曉君,《林業開發與羅東社會經濟的發展 (1915-1945)》,逢甲大史與文物研究所研究所碩士論文。
- 2018,蔡岡志先生口述記錄。
書籍資訊
書名:潛藏的人文空間in蘭陽
作者:陳財發等撰文
出版:宜蘭縣政府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