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56期-大塭地區的產業變遷

文:張文義/圖:莊雅惠

大塭地區的早期移民,面對低溼的環境,發展出一套獨特的拓墾方式。
大塭地區的早期移民,面對低溼的環境,發展出一套獨特的拓墾方式。

 

大塭地區的早期移民,面對低溼的環境,發展出一套獨特的拓墾方式,他們利用輕巧的鴨母船渡水而來捉魚捕蝦,甚至圈地養殖魚蝦維生。至於比較高凸的地方,更有人利用豐沛水資源而養起鴨子。原本住在中崙仔的李阿欉即有深刻的描述:

 

來大塭開墾土地,那是很辛苦的工作。因為整個大塭連個道路都沒有,只有在水中央利用泥土築起土提以擋水,並格成一區一區的......那時候的大塭一片水池,就像太平洋一樣,利用泥土築堤高約四、五尺,除了擋水外,同時也區隔個人的土地範圍......。利用泥土築堤後,便漸漸能夠耕種。

 

也就是說,大塭是利用泥土在一片水池當中圍出一個個水池,然後再進行抽水的工作:

 

雖然以泥土築堤,但堤岸裡面仍然有水,為抽乾積水,當時就以腳踏水車把水抽掉。圍起來的土地範圍,有些以一甲、二甲或三甲地為限......。堤岸內的水一般約有二、三台尺深,至於這些水以車抽水需要多少時間,並不一定,要看水深的情形。總之,若踩水車一天的時間無法把水抽掉,那就要二天或三天,甚至四天、五天,就是要抽乾為止。另一方面,大塭原本都是水,生存很多的魚,而這一區的土地,我把它圍起來並抽乾水後,土地上的魚便屬於我的。

 

此外,大塭的耕種方式也不一樣,因為都是水田,根本不用犁田鬆土,只要把地整平即可插秧。而且,還會利用稻田裡的土地養殖魚苗,待稻榖收割後,打開水閘門讓水流進來,並以稻草為飼料,以此展開粗放式的養殖業。

大塭因為都是水田,不用犁田鬆土,只要把地整平即可插秧。
大塭因為都是水田,不用犁田鬆土,只要把地整平即可插秧。

鴨母船割稻

由於地勢低漥,稻田裡都是水或爛泥,所以稻榖收割時,便利用鴨母船載著打榖用的「機器桶」進行收割工作。有關其情形耆老記憶仍在:

 

割稻的情形是,利用鴨母船仔,其上載著腳踏打榖機,後來才用動力打榖機。也就是四個人在田裡割稻,再拿到鴨母船船上打榖。收割時,水深約到足踝上面一點,有時為了穩定船隻,會以木頭於船身做成支架,如此便比較不會搖曳。一般都是沿著四周一直繞著割稻。四個人割稻,二人一組分別於船邊進行割稻,船上則有三人,二人負責踩打榖機,一人負責拿稻穗,至於稻草則丟入田裡。

 

這是宜蘭平原低溼地割稻情形。平時用來養鴨或載運物品及當作交通工具的鴨母船,也能利用來當收割器具,可見早期前來大塭生活的情形之一班。

 

至於在淇武蘭港南邊,地勢比大塭高的塭底,其早期拓墾情形,林金海先生有不可多得的描述:

 

阮老爸(爸爸)的阿叔(叔父)在阮老爸之前就已經前來塭底開墾了。以前開墾土地,都以畚箕裝土,然後去請人製作鋤頭,用鋤頭掘土,再利用畚箕,一擔一擔地挑,把地勢高的泥土,挑到低漥地方填起來,這樣土地便會比較平,然後就可以「播田」(種田)了。土地就是這樣逐漸地開墾出來。但是,碰到比較高的地方水吃不到,就用「戽斗」撥水到地勢高的田裡。後來,便改用腳踏水車,再來就使用幫浦,又再來是以馬達抽水。

 

大塭比塭底更得天獨厚的地方,每年農曆六月稻米收割後,大塭仍能利用稻田進行粗放式養殖工作,甚至使用鴨母船及其他捕魚器具於河川當中捕捉魚蝦。但在沒辦法耕種二期稻作時,塭底居民為了生活,很多人便不得不出外工作,尋求生存的機會。有關這方面的情形,莊錫坤先生有深刻的回憶:

 

以前一甲地,第一期稻作收個四、五千台斤已經不錯,農曆七月以後,海水一倒灌稻苗都死光光了,根本無法播種。為了生活,有些人只好到外地賺錢、生活。......農忙時回來,不這樣的話就無法生活,至於婦女則到海邊為人補網或從事雜工以維持生活,生活很艱苦。

 

早期社會,塭底或大塭居民多為佃農,當地人為了生活向地主租地來耕種,辛苦耕種所得,在付了地租後,已所剩無幾,為了生存,塭底人不得不外出工作。其外出工作情形,出生於塭底的陳阿圍有其心酸:

 

那時候真艱苦啦!所謂「做田做到沒得吃」,所以只好跑到台北當礦工,當時一天的工資一百五十元,一百斤的稻榖也不過二百元左右。我當時種田,種到欠人家三期的稻作,這一期的收割不夠吃也不夠還,只好再借,不夠又借,永遠欠人家,所以只好去當礦工。去當礦工幾個月回來後,之前所積欠的稻榖,一次可以清償。當時的土地都向地主租來的,光靠稻田是無法生存的,尤其是塭底地區的居民。

養鴨

除四處工作外,大塭地區不少人利用河水或溝渠進行養鴨,出生於塭底的林金海先生回憶說明:

 

以前,這裡(塭底)也有養鴨,而且都養在「港底」(河裡)、「港邊」(河邊)、水溝等地方。以前這一帶隨便都有水溝,也可以養「鴨母」。由於頭城河的河水比較「行流」(流速快),比較少養,怕鴨子被流走,洲仔尾的二龍河養的比較多。......以前,我曾經一養就是好幾千隻的鴨子,那是六十幾年前的事情,鴨子就養在洲仔尾的「港邊仔」。先搭蓋一個鴨寮仔,挖一個水池,另外再挖一個水溝和「港」連接便可以養了。平時就放到「港」裡,也就是餵飽之後,讓牠們到河裡玩耍。鴨子整群的都很乖,要趕他們回鴨寮時,人只要站在「港邊仔」以竹篙拍打一下,牠們就知道要回家了。養「鴨母」生鴨蛋,有些人會前來購買,有時候也會挑到台北販賣,後來就以車子或火車載到台北。以前,台北的人大都吃我們宜蘭的「鴨卵」。此外,鴨肉也可以製成鴨賞。「鴨母」老了,沒辦法再生「鴨卵」,便拿來製成鴨賞。以鴨賞來講,我們的「宜蘭仔賞」比較早流行。

 

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變遷,大塭的產業型態也隨著做出調整,據田野口述資料,大塭的土地大量利用始自戰後初期,據耆老的描述:

 

民國三十幾年,住在宜蘭市的羅炎宏和礁溪鄉白石腳人黃順枝二人合資共同於澳白仔一帶開挖總共十多公頃的三個水池。因為整片都是水,只好以土把水圍起來,成為一區一區的,首先以土圍成一區後,再以腳踏水車把水抽乾,然後挖土來做堤岸,這種拓墾方式,不同於一般土地,相當辛苦。

塭底以前養鴨都養在「港底」(河裡)、「港邊」(河邊)、水溝等地方。
塭底以前養鴨都養在「港底」(河裡)、「港邊」(河邊)、水溝等地方。

191縣道

191縣道
191縣道

粗放式的水產養殖

雖然種稻一年只有一期的收穫,但天然的低濕沼澤環境,培育出豐富的水產資源,魚類如:草魚、鯽魚、烏仔魚、苦甘魚、鰻等;蝦蟹類如沙蝦、毛蟹、扁蝦仔等,則成為當地及鄰近村里居民誘捕的對象。

 

尤其是農閒或下半年無法耕種時,這些天然的水產資源,除自家食用外,更能出售賺錢,至於那些比較差的魚蝦更能拿來當作養鴨飼料,俾能鴨子養大後可以製成鴨賞及生蛋出售。可見大塭地區雖然是不合適耕種的低濕地,但在人類求生存的本能下,卻也發展出有別於一般農耕生產方式的另一種經濟生產型態。有關其經營方式,耆老有所描述:

 

六月冬(農曆六月)稻子收割後,水閘門打開,於是河中的魚蝦便能游到稻田裡。除沙蝦、草蝦外,甚至連鹹水的蟳仔也會跑進來。當時的稻田除種稻的區域外,四周還會挖溝渠圍繞,並於這些溝渠中養魚,割完稻後,水閘門打開,稻田的水增多,這些魚便於稻田中以「稻榖草」為食物而長大。每年的十至十一月時,就必須清理魚池,隔年的二月時又於溝渠裡施放魚苗。每年七月稻子收成後,「稻榖草」便放在水深約達一米的稻田裡,這時水閘門也打開了,河水便能流進來,水也更深了,魚也跑進來了。

稻子收割後,將水閘門打開,河中的魚蝦便能游到稻田裡,除沙蝦、草蝦外,甚至連鹹水的蟳仔也會跑進來。
稻子收割後,將水閘門打開,河中的魚蝦便能游到稻田裡,除沙蝦、草蝦外,甚至連鹹水的蟳仔也會跑進來。

時序進入七0年代,大塭地區開始有人試著養殖草蝦,由於當時尚無電力,並沒有打氧氣水車,同時因為屬於粗放式養殖,所以養殖密度和產量都不高。此時的養蝦技術和觀念主要引進自台灣南部。而粗放式的養殖就是「天然養殖」,其情形,黃聖博先生有所描述:

 

當漲潮時,這裡地勢低,水位自然增高,退潮時,則把水閘門打開,讓水流出去,這種情形,就是隨著潮水退漲而養殖。例如:夏天時,天氣好沒下雨,流進魚池的水都是鹹的;下雨天雨水多,自然把水沖淡。養殖水的鹹淡如何必需親自試喝看看,外面河水味道太淡,則關閉水閘門;池水太淡則打開水閘門,以此來控制池水的鹹淡程度。

 

民國63年(1974)時由於開始提供電力,他們開始使用打氧氣的水車,養草蝦也逐漸走向集約式養殖,之前是上半年種稻,下半年養殖魚蝦的生產型態,改變為不再種植稻米,而以專業化的養蝦型態出現,大塭地區的經濟生產方式和人文景觀自然受到影響。

消毒中的養殖池
消毒中的養殖池
民國63年開始使用打氧氣的水車,圖為現狀。
民國63年開始使用打氧氣的水車,圖為現狀。
左圖:記錄盛況純銅打製的大草蝦重三噸,周遭景觀正於整建中。 / 右圖:養殖業已盛況不再
左圖:記錄盛況純銅打製的大草蝦重三噸,周遭景觀正於整建中。 / 右圖:養殖業已盛況不再

民國68年(1979),因為病變的感染使得草蝦不易養殖而改養斑節蝦,直到民國82年(1993),斑節蝦又發生病變,養殖業自此逐漸走入衰退。

 

養蝦業的興衰情形,對於大塭地區而言,就如其村名一樣「時潮」,而海水潮汐的漲退對大塭地區居民而言,更是真實又深刻的體驗。蝦的養殖曾經使得原本生活困苦的居民,擁有大把鈔票而興建舒適堅固的鋼筋水泥樓房,脫離長期居住茅草屋或矮房的陰影。然而短短不到二十年的時間,養蝦業卻從高峰跌入谷底,使得有些人賠了一生的血汗錢。

 

養蝦業退出主流後,又發展出養殖龍鬚菜作為九孔的飼料,雖然其利潤和收益不如養蝦的高,卻也是養殖業的一種調適與改變。隨著社會經濟的變遷,大塭地區逐漸走向休閒漁業發展。近年來,在大塭即陸續設立了「大塭觀光休閒養殖中心」及「倚勤休閒漁業中心」兩家以休閒、觀光為號召的休閒漁業中心。

倚勤休閒漁業中心有全宜蘭獨一無二的空中撈魚休閒活動,利用竹筏快速在魚池行進,使池中魚類受驚嚇而躍出水面,再用魚網直接在水面上方撈魚。
倚勤休閒漁業中心有全宜蘭獨一無二的空中撈魚休閒活動,利用竹筏快速在魚池行進,使池中魚類受驚嚇而躍出水面,再用魚網直接在水面上方撈魚。
大塭觀光休閒養殖中心
大塭觀光休閒養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