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95期-光與愛的生命共同體~八甲休閒漁場

文/圖:黃淑瑩(蘭陽博物館 提供)

 

(摘錄自《家/遮(tsia)是博物館》)

光與愛的生命共同體~八甲休閒漁場
光與愛的生命共同體~八甲休閒漁場

黃玉明:養殖界的拼命十三郎

 

黃玉明,41年次,出生員山鄉雙連埤的九芎林,16歲到台北討生活,繼之到屏東枋寮當鋸木工人,18歲回到家鄉,種水果、養魚為生,民國78年將養殖事業移到尚德村,因為當地地名叫做八甲而取名八甲魚場,常有人誤以為魚場有八甲大,其實魚場的面積是2.2公頃。

黃玉明
黃玉明

 

出身貧困,學歷又低,自認天生資質差的黃玉明,像牛一般任勞任怨,比別人多花5倍的力氣去工作,他認為窮困是『事實』,但不是『應該』,他吃別人沒吃過的苦,要求自己比別人用心,別人不願做的事他攬下來做,讓人喜歡跟他共事,老闆也欣賞,任何環境他都要走在最前頭,在群體中,則要當最好的那一個。

常有人誤以為魚場有八甲大,其實魚場的面積是2.2公頃,因當地地名叫做八甲而取名八甲魚場
常有人誤以為魚場有八甲大,其實魚場的面積是2.2公頃,因當地地名叫做八甲而取名八甲魚場

從金魚王、香魚達人到首創本土魚子醬

抱著這樣的態度,黃玉明成為養殖業中的名人,養金魚被稱為金魚王,因為金魚品種最多,產量最大,品質最佳,還獲得77年十大傑出農村青年的表揚;45歲那年,他首創在平地養香魚,一年收成二季,香魚帶卵,產量又高,被封為香魚達人;近幾年投入養鱘龍魚,研發製作高經濟價值的魚子醬,也是台灣頭一人。業界說叫他是『拼命三郎』還不夠,要『拼命十三郎』才足以形容。

 

生於窮困的年代,來自困苦的家庭,並沒有影響黃玉明對別人的關心,與對社會的責任感。來到尚德社區廿幾年,早期擔任社區理事,大家做義工,他為了事業打拼,無法經常性參與,每年社區旅遊他都會樂捐,直到現在,依然每年會捐款給社區。尚德公園靠八甲漁場的這部份,他也認養維護整理,種了許多樹,社區邀他擔任幹部,他表示不要頭銜,付出只因為這是自己的地方。

在希望中迎接陽光的人生態度
在希望中迎接陽光的人生態度

 

在希望中迎接陽光的人生態度


黃玉明認為心態決定一個人會做什麼事,他喜歡用賭博來舉例,別人賭博是想著要贏多少錢,所以會一直想再下注,沈迷其中,但他陪伴親友同樂時,便先設定好以娛樂為出發點,要輸多少錢,到了底限就打住,根本不可能上癮。又例如辦活動,他都是先設定以把事情做好為出發點, 預算需要支出多少來支援,如果活動結束,支出的錢沒那麼多,心裡會多幾分高興,反觀如果是先盤算要從中獲取多少利益,一旦沒達到預期目標,就會顯得失望。正因為這樣的心態,讓黃玉明的人生總是在希望中迎接陽光。

水車
水車

力挺蘭陽戲劇團: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黃玉明是員山鄉草根聯誼會的創會會員,83年左右,全國第一個公立歌仔戲團—蘭陽戲劇團,在政治操作下,預算在縣議會審查時遭刪除,各界籌組後援會聲援,聯誼會是其中一員。因為歌仔戲的發源地在員山,田秋菫女士邀請他參與籌備會議,他覺得義不容辭,想不到被推舉為後援會會長。黃玉明說自己當時是『菜鳥』,當上會長,要在公開場合講話,上台時手腳都會發抖。

 

那段時期,八甲魚場在一些公共場所如三星安農溪分洪堰、員山公園、羅東運動公園等處放養錦鯉,錦鯉由魚場免費提供,管理單位則允許他們擺設飼料機。蘭陽戲劇團後援會為了舉辦募款餐會,以及媒體新聞宣傳等事宜,幾乎每天晚上都開會討論,當大家散會回去休息了,黃玉明還得四處去幫魚飼料機補充飼料,三更半夜才回到家,天一亮照樣起床工作,讓後援會的幹部相當感佩,不捨他『日出而做,日落還要做』。

黃玉明是員山鄉草根聯誼會的創會會員
黃玉明是員山鄉草根聯誼會的創會會員

損失換取經驗,轉型降低風險

因為全心投入後援會,魚場疏於照顧,導致遭到傳染性病毒,死傷很多,那一年營運的損失超過400萬元,但是黃玉明毫無半句怨言,他認為不管是什麼事,自己做的就自己承擔。這次經驗也提醒他,做任何事都不可輕忽,否則帶來的損失會非常慘痛,因此讓他對任何事都更加地專注、謹慎。

養殖業是一種高風險的行業
養殖業是一種高風險的行業

養殖業是一種高風險的行業,因為密集飼養,一旦有病毒傳染,結果通常就是全軍覆沒。民國87年間,錦鯉養殖已經進入夕陽產業,不幸發生錦鯉的泡疹病毒,八甲損失不下千萬元,據黃玉明估計,全球養殖業者損失達上千億,所幸當時八甲已經轉型養殖香魚成功,這也讓他深刻體會到,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必須同時經營兩種事業,當一種遭到淘汰時,還能保有另一種,才得以繼續走下去。就如台灣加入WTO 之後,中國觀賞魚削價競爭,台灣一尾要20元,他們只賣3元,而台灣觀賞魚的熱潮也已退去,黃玉明遂從觀賞魚轉為飼養食用魚。

八甲休閒漁場入口
八甲休閒漁場入口

『八甲是一個生命』的企業責任

 

 

不管投入任何事業,黃玉明都告訴自己:不可回頭!因為失敗是多了一次經驗,一遇到失敗就回頭,是把寶貴的經驗浪費掉,堅持到底的人才能成功。他認為上等人藉別人的成敗為經驗,中等人拿自己的成敗為經驗,下等人不知何謂經驗,所以他喜歡聽同業談經營理念,參考別人的經驗,加以修正、融合,結果是好用又減少成本。

 

黃玉明之所以總是小心翼翼,背後真正的動力是對家人的愛,身為一家之主,他怕自己垮下去,家人無法承擔,這一份責任感,也讓現在的他,期許自己成為孩子背後支持的力量。

不管投入任何事業,黃玉明都告訴自己:不可回頭!
不管投入任何事業,黃玉明都告訴自己:不可回頭!

 

二個門外漢合夥開香魚餐廳

農委會在民國90年推出『一鄉一休閒農漁園區計畫』,黃玉明體認到農業是初級產業,靠天吃飯,未來的發展趨勢是走向觀光服務業,在朋友及相關單位的鼓勵下,決定進行產業轉型,和朋友合夥開餐廳。

 

黃玉明本身的專業是養殖,合夥的股東又是個水電工,廚房、外場請的大都是在地社區的婦女,裡裡外外、大大小小全是門外漢,沒有一個人懂得餐廳經營。餐廳在民國92年開幕,黃玉明的大女兒黃螢曦正值大學三年級,利用課餘時間回來幫忙,她感覺八甲就像是一間大型的家庭餐館,無法提供專業的餐飲服務,所幸,後來找到一位曾在大飯店當過中餐主廚的宜蘭人,願意協助,以自家魚場生產的香魚作主題,讓餐廳逐步上軌道。

農委會在民國90年推出『一鄉一休閒農漁園區計畫』,黃玉明決定進行產業轉型,和朋友合夥開餐廳。
農委會在民國90年推出『一鄉一休閒農漁園區計畫』,黃玉明決定進行產業轉型,和朋友合夥開餐廳。
家/遮(tsia)是博物館》內這12個館舍,有些是用自己的家當作博物館,有些是家族參與經營,也有因為家人的關係而成立博物館
家/遮(tsia)是博物館》內這12個館舍,有些是用自己的家當作博物館,有些是家族參與經營,也有因為家人的關係而成立博物館

 

 

*《家,遮是博物館》

 

為了呈現「宜蘭是一座大博物館」的內涵,蘭陽博物館邀請黃淑瑩小姐撰寫《家,遮是博物館》,深度介紹12個與「家」有關的宜蘭地方文化館。

 

而書名取國語的「家」與台語的「遮」(tsia,這裡)同音的雙關語,是要凸顯地方小型博物館的角色,21世紀的博物館潮流,不再獨尊大英博物館、故宮這種傳統典型的大博物館,只要是能傳達主題特色的場域,不管是產業的、藝術的、社區的、生態的、教育的等等領域,都可能成為博物館;不用懷疑,這裡就是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