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40期-宜蘭'游'踪

文/圖:游德二(退休國小教師)

游氏源於周朝的創立者周姬,是姬姓的後代。元祖係東周鄭國公子偃字子游,後代子孫以祖之名為氏。傳至宋朝游撝(字從謙,授文林郎官洪洲〔江西南昌〕司兵曹事,卒於任上),其後裔最盛,分布江西、浙江、福建建陽、上杭。至明初游樂山,居永定縣月流村(註1),由於族繁人眾,長房遷永定大溪,次房分居平和秀峰,三房住詔安秀篆,各房於此開基落籍,另立世序為第一世。後裔遷出漳州、南靖、粵東以及台灣的台北、桃園、宜蘭、彰化、嘉義、豐原等處。

一、「清游」與「王游」

游氏遠祖上溯東周時代孔子的弟子子游,至於閩西、閩南,即明清時代的汀州府、漳州府所轄的游氏,則多祖溯元末明初時人游樂山,游樂山係所謂「豫閩一世祖」游撝的曾孫。游氏譜載:樂山公居永定縣月流村,派下子孫繁盛,長房五九公遷居永定縣大溪,次房六三公分居平和縣秀峰,三房念四公落籍詔安縣秀篆。游念四公被推為秀篆一世祖,一般稱為「秀篆祖」,即大部分宜蘭游氏的共同始祖。

詔安縣秀篆東昇樓(邱彥貴攝)
詔安縣秀篆東昇樓(邱彥貴攝)

 

詔安秀篆的游氏有所謂的「清游」與「王游」(才游)之分,宜蘭本地並於書寫時加以區別;清游之「游」中從「方」,而才游之「游」則從「才」。這樣的分別,來自清游系統的傳述,係因秀篆二世祖五一公收養王姓友人之子寶生,即後世所稱王念八公,並繼承平石樓(今稱磐石樓)祖居,故寶生公所生之先益則被稱為「平石房祖」或「王游祖」。五一公另子禮闕派下七世的東畝公則另建祖祠稱「東昇樓」,故該系稱「東昇樓房」。五一公昆仲毓我(五五公)則傳下發里坑房、霞塘房與石下、塔下等房。

 

以上諸房派子孫皆見於宜蘭縣。而據本人的研究,宜蘭的王游人口遠超過清游很多。

詔安縣秀篆祖地王游盤石樓(邱彥貴攝
詔安縣秀篆祖地王游盤石樓(邱彥貴攝

二、游氏入蘭拓墾

游氏進入噶瑪蘭拓墾,應以塘霞房13世宗富最早,嘉慶7年(1802)就引帶堂弟榮都到外員山,開墾水田百甲;王游12世寬義公的遺孀李氏,嘉慶8年率八子入蘭,於西勢溪下游六結庄開墾頗有佳績,當時流傳「水頭游厚日,水尾游龍昭」(註4)富有顯赫之諺。接著東昇樓房兄弟,到噶瑪蘭東勢冬瓜山開墾亦有成就,石下房兄弟到外員山時,噶瑪蘭開墾已近尾聲。

 

早期入蘭拓墾,較易開出大面積耕地而成大族,嘉慶中葉以後入蘭,已難找到較大耕地,如王游平石大房金榜、金明、金捷兄弟,嘉慶末年墾二城份尾。平石二房(含龍潭、龍山房)士椳墾大礁溪、媽送墾四鬮二、世且等墾番刈田、媽財等墾林尾、德富等墾柴城、龍晚墾瑪璘社、世叟等墾員山、成祖等道光年間合墾丸山太和。平石三房嘉慶末年墾四鬮二(註5)。清游厚塘房(註6)道光年間到四圍山麓開墾,都因耕地少而發展有限。

 

入蘭游氏可分兩個宗親系統:一、清游塘霞房兄弟,石下房宗親居外員山、東昇房族人住冬山太和、厚塘房宗親住礁溪四城,平和房宗親亦有到羅東(註7)。二、王游平石大房、二房、三房入蘭宗親人數較多,分布範圍擴散到礁溪、宜蘭、壯圍、員山、羅東、冬山、三星等鄉鎮,人口超越清游人數很多,祖籍同屬福建省的詔安縣。

 

1960年以後台灣工商業漸趨發達,家庭盛行小家庭,游氏宗親因就業或謀生,從原墾地逐漸四散遷移到縣內外各地,目前已無法掌握各族宗親現居的情形,唯每年祭祖掃墓時,多能返鄉祖厝探親和祭祀。

游樂山墓
游樂山墓

三、宜蘭游姓的祖祠

游氏渡台的子孫,尊崇祖先遺風,熱心在蘭陽地區興建祖祠:

 

一、立雪堂游氏家廟

清道光年間清游塘霞、大溪、石下、東昇四房宗親,於今宜蘭市崇聖街共建祖祠一座,堂號取自宋儒游醡、楊時師事理學大師程頤「程門立雪」典故,命名「立雪堂」,主祀大陸共祖游樂山公、配祀遠祖游酢公,四房派下員共一百餘名(註8)。每年農曆二月十六及十一月初一舉行春秋二祭,會員子孫均可參加祭典,中午辦桌吃「祖公會」。立雪堂為四合院雙護龍建築,建有門樓,後因年久腐朽嚴重,維修不易,1984年拆除改建為5層店舖大樓,頂層另建祖厝一座,是宜蘭清游的總祖祠(註9)。

宜蘭市立雪堂舊照
宜蘭市立雪堂舊照

 

二、餘慶堂祖祠

塘霞房游榮都子孫原於員山建有合院古厝,日本入蘭不久即遭焚毀,大正12年(1923)於原址新建「餘慶堂」祖祠一座,取禮記「積善之家有餘慶」而命名(註10),祀榮都公暨派下19世等全部宗親牌位(含在世族人的長生位)。游榮都所傳直系親屬,均可參與祭祀、掃墓等活動。每年農曆正月二十二及九月初五舉行春秋二祭。1995年因開闢道路損及廟角,於是就原址改建3層商業大樓,頂層新建祖厝,祠前圍牆彩旗飄揚,是仿祖地習俗。本堂另一支子孫,於古三貂的雙溪鄉落籍(註11)。

餘慶堂(1990年代 攝;宜蘭縣史館提供)
餘慶堂(1990年代 攝;宜蘭縣史館提供)

 

三、東興堂祖祠

東昇樓房宗親於冬山太和建祖祠一座,堂號取「不外東渡興隆之旨」命名「東興堂」,奉祀歷代祖先及東昇房諸祖,每年清明前擇吉日祭祖兼召開大會。其組織型態,昭和12年(1937)合併東畝公等八組烝嘗會的祀產,成立游東畝公產業株式會社,採股份組合制。嗣幾經變更,1963年改為游氏家廟祭祀公業。其原祠於日本入蘭時遭焚毀後重建,1961年復被颱風損毀,1964年重建水泥加強磚造,仍以各派下員所持股份,參加祭祀和祭祀費的分配(註12)。

盛蘭堂舊照,是王游子孫於蘭陽的總祖祠(1980年代 攝;宜蘭縣史館提供)
盛蘭堂舊照,是王游子孫於蘭陽的總祖祠(1980年代 攝;宜蘭縣史館提供)

 

四、盛蘭堂祖祠

王游平石三大房淡蘭子孫,嘉慶19年(1814)各出資兩圓,共立二世祖烝嘗會,是盛蘭堂祭祀公業的濫觴,明治33年(1900)二世祖公會分四坎,大正2年(1913)擇於宜蘭市聖後街,建祖祠一座,堂號取自「盛衍淡蘭」命名「盛蘭堂」,奉祀一世王念八公、游氏三世信忠公、二世先益公等牌位,每年八月二十二祭祖,創始會員有167名。原建築於1945年戰時空襲受創,1952年重建,1997年拆除改建7層商業大樓,頂層新建祖祠(註13),是王游子孫蘭陽的總祖祠(註14)。

頂層新建祖祠(莊雅惠攝)
頂層新建祖祠(莊雅惠攝)

 

五、追遠堂祖祠堂

王游龍潭房寬義公的子孫開墾六結庄後為方便祭祀,議建「追遠堂」祖祠一座。游家於道光年間分產時,議定抽產若干成立祖先冬至公會。光緒初年原竹茅祖堂遭焚毀,乃重建木造祠堂,堂號取「追宗德遠」之意命名為追遠堂;昭和12年(1937)改建磚造建築,主祀來台祖寬義,配祀大陸五、六世祖諸牌位。據〈游姓祠廟追遠堂章程〉第5條:「本堂派下員以游第十二世祖,龍堪……等九房諸先祖之子孫系統為派下員」,每年三月初三及冬至日祭祖(註15)。

追遠堂(1980年代 攝;宜蘭縣史館提供)
追遠堂(1980年代 攝;宜蘭縣史館提供)

 

六、盛德堂

王游平石龍潭房,九世祖一顯公的子孫第十二世世且,定居礁溪鄉番刈田聚落,1988年改建公廳時命名「盛德堂」,外觀雖具祖祠規模,但無主祀祖先牌位和祭祀日期,該房已傳至第二十一世,如待以時日將又增加一座游氏祖祠(註16)。

總而言之,先民歷險度過黑水溝,原來身上一無所有,所謂「兩支腳夾一個爛葩」,只憑雙手努力耕墾,所幸早期入蘭開墾的宗親,地大容易致富成大族,不但有經濟能力建祖祠,置祀產辦祭祀,且有人力回唐山原籍抄編族譜(註17),而成為宜蘭族姓開基的代表;遲至的宗親只能開發邊陲貧瘠土地,或為農事忙碌生活。

備註

註1 游樂山原葬於月流,但該處已無直屬子孫居住,掃墓不便,宜蘭立雪堂子孫於1997年將之遷葬至永定大溪。

註2 台灣漢人家戶多供奉祖先牌位,大陸人祖先則奉在祠堂內,所以每一房都要建一座祠堂祭拜。

註3 《廣平游氏族譜》,頁32–34。

註4 游厚日是清游塘霞房游榮都的長子,住外員山西勢溪上游,來台時已20歲,是餘慶堂游家早期的家長。監生游龍昭,是王游龍潭房游寬義之次子,住壯六庄西勢溪下游,係當年追遠堂家族的家長。

註5 游永德,〈游氏入蘭遷徙考〉,《游氏追遠堂族譜》(1980),頁16。

註6 游性派,《游氏族譜》(1976)。「埔坪保厚堂人氏」應是「埔坪堡厚塘房」。

註7 羅東公正國小游啟東老師,自稱祖先原籍平和縣。

註8 1973年辦理祭祀公業登記,派下員只有1百人辦理繼承。

註9 立雪堂供奉的祖先是宜蘭游氏的共同祖先。

註10 塘霞房唐山祖地的祠堂叫餘慶堂,子孫到台灣建祠堂,仍沿用餘慶堂舊名,以示不忘祖先。

註11 游德二,《游氏餘慶堂族譜》(1995),頁23–35。

註12 《廣平游氏族譜》,頁32–34。

註13 游永德,《游氏追遠堂族譜》(1980)。

註14 王游宗親稱「先益公」為二世祖,其子孫系統如附圖二。

註15 游貽竹,《游氏族譜》(1982)。

註16 礁溪番刈田游氏聖德堂公廳,只懸掛來台祖先名諱牌,未奉祖先牌位。

註17 早期來宜蘭開墾的游氏族人,留有派遣兒孫回故鄉修祠、編譜的記錄。

註18 游家「丁仔粿」以在來米製成,白色,直徑2公分、長12公分、10條壘成一排,1960年代以後就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