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66期-延綿山巒竹林情—竹筍屏燈

文/圖:宜蘭縣宜蘭市思源社區發展協會 提供

手創蘭陽展場 (莊雅惠 攝)
手創蘭陽展場 (莊雅惠 攝)

「竹筍屏燈」由思源社區發展協會和台大城鄉宜蘭工作室共同策劃。由蘭陽博物館媒合的藝術家徐秋宜,和參與機堡經營的竹編工藝師張吉鴻、陳桂香老師,帶領居民討論、發想、創意,齊力製作大型筍燈、妝點竹飛機配件;以符合自然、環保訴求的竹編與藍染材質,純手工打造一組「竹筍屏燈」。

 

旅居巴黎多年,學習西畫出身的徐秋宜,因藝術與服裝系的背景,一直以來影響著其創作上的主題與風格發展。作品包括服裝、生活產品、平面繪畫、雕塑、裝置,而基本元素是「人‧體‧生活」。

 

今年1月開始,思源社區參與蘭陽博物館開館特展「手創蘭陽─宜蘭生活美學特展」的籌劃,近6個月的籌製過程中,藝術家、工藝師及社區居民共同投入,終於集體創造了一座能代表社區文化意象、以及宜蘭特色的公共藝術作品。

作品意象發源

機堡—見證神風特攻隊

太平洋戰爭時,日軍在宜蘭興建南機場以供神風特攻隊之軍機起降,也改築位於金六結的民用機場(即俗稱之北機場)作為軍用機場。同時於機場旁建築了許多堅固之飛機掩體(或稱機堡),作為藏匿軍機之所,以避免遭美軍攻擊而造成損失。

光復後許多機堡已被拆除,目前宜蘭全縣僅存14座機堡,見證了神風特攻隊在宜蘭的設置的特殊歷史經驗,僅存的14座機堡當中,有2座位於宜蘭市思源里,其中一座機堡靠近宜蘭河堤岸道路,另一座機堡則藏匿於宜蘭河畔的大片麻竹林中,兩座機堡相距不到五百公尺。

 

經過4年的時間,思源社區將靠近宜蘭河堤道路的荒廢機堡整修再利用,內部以社區在二次大戰時的戰爭經驗,及思源機堡的社造參與過程為主題,打造「思源機堡故事館」,外部則透過景觀整修,結合休憩及周邊農園生產的使用,創造出親人親里的綠色公園,達到歷史空間保存活化的目的。

思源機堡故事館
思源機堡故事館

欺敵竹飛機

耆老圍著竹飛機小模型討論製作方法
耆老圍著竹飛機小模型討論製作方法

第一座機堡修復、環境整理的過程中,最受人矚目的,就是位於機堡頂的竹飛機公共藝術。

 

竹飛機的製作緣起,來自於當地耆老的記憶。二次大戰時代,日軍除利用南北機場旁的機堡藏匿軍機,以防被美軍轟炸外,為引誘美軍浪費彈藥,日軍徵調當時南北機場附近的地方居民、宜蘭的中學生,以竹子編製了許多形體彷如軍機的欺敵竹飛機,放在戶外,使空中的美方軍機誤認為地面是日本軍機而採取射擊行動。本段歷史成為社區重要的集體經驗,也是大時代下常民特殊的生命記憶。當思源社區居民決定在第一座機堡頂上放置一架飛機,便為當地埋藏已久的記憶與經驗,打開了在地文化傳承與認同再造的契機。

比例為二分之一的竹飛機大模型
比例為二分之一的竹飛機大模型

飛機並非匆匆打造直接放上。從決定到材料選擇、編製工法、一直到選擇方位、擺放固定,思源社區做了許多討論與自立營造的嘗試,居民手中編出一架又一架的模型小飛機,引出了一個又一個的故事,豐厚了居民對地方生活過往的了解,也在一次又一次的討論中,將眾人的記憶轉化為竹飛機與機堡再生的元素,並且激起社區不同世代的互動,而具備了文化傳承的重要意涵。

 

為了切合當地宜蘭河周邊的麻竹林地景,以及二次大戰當時就地取材所製造的竹飛機意象,社區居民選擇竹子做為材料。在正式竹飛機(思源二號)即將製作前,社區甚至做了一個比例為二分之一的竹飛機大模型(思源一號),來確定摸索出的飛機製作方法有無問題,可見居民對造飛機的重視程度。

麻竹林與麻竹筍

思源社區的第一座機堡,在悉心經營下,已成為思源社區的文化空間,和宜蘭河濱休閒人潮的新去處。民國98年開始,社區展開第二座機堡的空間整修再利用行動。機堡二位於將其包被、偽裝保護的大片麻竹林地景中,更加能說明以往跟南北機場有關的戰爭場景與空間,這片地景除了是思源社區的環境特徵外,同時是農民生產麻竹筍的基地。

 

隨著藏身竹林中的第二座機堡保存活化行動開展,能凸顯竹林地景及顯現社區日常生活、生產的麻竹筍,也成為思源社區的另一象徵主題。因此,作品便希望融合「竹筍」、「機堡故事」等主題,來完成呈現思源社區特色的手創工藝作品。

機堡與麻竹林地景環境
機堡與麻竹林地景環境

社區與藝術家的結合

從竹編飛機燈到竹筍屏燈

從「宜蘭生活美學」的角度,思源社區原本從目前機堡內部經營需要特色燈飾的角度,以竹飛機為題,提出「竹編飛機燈」的原始構想。經過社區居民與藝術家徐秋宜的共同討論,最後定案的大型創作作品,更廣泛地融合了機堡故事、竹飛機、麻竹林、麻竹筍等等思源社區的特色主題。

左:社區與藝術家討論構想與做法 / 右:作品布質模型
左:社區與藝術家討論構想與做法 / 右:作品布質模型

主燈以思源機堡地景元素「麻竹筍」為主題意象,凸顯戰爭經驗中的生產與生活面貌。由主燈向兩側延伸的曲型屏燈,象徵飛機展翅昂揚的姿態。屏面上的手工藍染,以多層次條紋象徵美麗的宜蘭山脊線。屏內裝點無數小型「竹飛機」編飾,形成燈光掩映的神祕剪影,彷彿宜蘭山嶺間的悠遊境界。十足表現思源人的集體生活和記憶,以及熱愛機堡和家園的心聲。

腦力激盪

藝術家:這個藝術品,可以從大自然擷取造型元素。例如貝殼螺旋放射狀的樣子。
居 民:應該要跟社區特色有關。應該不是貝殼。這螺旋有點像我們的麻竹筍。
藝術家:對ㄡ!有點像寫意的竹筍造型。
居 民:我們機堡、飛機空襲、戰爭的感覺,那些故事,也要表現出來。 藝術家:燈面可以用藍染,像宜蘭山脈的樣子。用剪紙來剪小飛機,放在屏風裡,打燈的時從就有剪影的感覺,像飛在山嶺間。
居 民:都用竹子編,我們這裡是麻竹筍。這樣很好。

在地竹材
在地竹材

形式

本作品為可隨意在室內空間自由裝置的大型屏燈,具有視覺藝術效果的室內照明設施。包含竹筍造型的螺旋主燈及三座屏燈。

螺旋房體結構設計主燈(最右) 喻意抽象的竹文化,也同時作為意表“人本體 ”的符碼 ABC三座有曲線造型的屏燈 作為飛揚展翅的自由想像,一如“機堡”曾經承載的歷史刻痕
螺旋房體結構設計主燈(最右) 喻意抽象的竹文化,也同時作為意表“人本體 ”的符碼 ABC三座有曲線造型的屏燈 作為飛揚展翅的自由想像,一如“機堡”曾經承載的歷史刻痕

構造與材料

以竹編作結構,藍染布為燈罩,呈現藍染與竹藝的結合。竹的硬、挺與韌性,讓竹編工藝作品能同時具現自然、編織與建築之美。藍染暈漬的寫意之美,與竹編融合,有現代建築美之類比及聯想,也有陽光與線條交錯的自然空間及光影層次美。

左:螺旋放射狀的竹編工藝 / 右:漸次延展開的山巒層次
左:螺旋放射狀的竹編工藝 / 右:漸次延展開的山巒層次

社區參與及製作過程

筍型竹構暨竹藝張師父(右)
筍型竹構暨竹藝張師父(右)

竹燈編竹骨架施作

屏燈竹架的最大挑戰,是將外殼堅硬、內質易脆的竹材彎折、定形。由進駐機堡的竹編工藝師張吉鴻、陳桂香老師襄助,從選材、裁竹、彎工,到立架、及竹飛機吊飾的編製,悉心指導協作的居民,才有今天的成果。

將外殼堅硬、內質易脆的竹材彎折、定形中
將外殼堅硬、內質易脆的竹材彎折、定形中

燈罩製作

燈罩的裁逢,是鄰長太太謝麗霞與社區裁縫師李佩真。以老練的生活技藝和美感,結合徐設計師的藝術眼光,通力合作。她們形容:每一刀都裁得心驚膽顫… …最困難的主燈,甚至重裁兩次。

左:針對設計圖討論中  / 右:裁縫燈罩尺寸中
左:針對設計圖討論中 / 右:裁縫燈罩尺寸中
筍燈試胚
筍燈試胚

延綿山巒竹林情

竹筍屏燈移至蘭陽博物館展覽時大家都說,讓它「出去玩」,玩累了就會回家。期待觀賞的遊客,從這座燈,認識思源社區、思源機堡,思源人、思源情。

小竹飛機剪影,神祕悠遊於宜蘭山嶺間
小竹飛機剪影,神祕悠遊於宜蘭山嶺間
竹飛機.機堡.竹筍屏燈
竹飛機.機堡.竹筍屏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