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84期-蘭陽博物館園區-烏石礁公園公共設施改善景觀設計與規劃

文:陳韋志(蘭陽博物館行政組組長)/圖:蘭陽博物館

前言

蘭陽博物館歷經十幾年的籌設與興建並於2010年10月正式營運開館,至今已突破200萬人次,在興建的過程因經費有限,蘭陽博物館外的景觀工程(烏石礁公園)只能在有限的經費內朝著最初的規劃設計分期執行並且依開館後針對遊客使用需求檢討後加以改善。

 

蘭陽博物館整體規劃構想為反映蘭陽的歷史、人文及地景特色的博物館;而基地就是博物館─永續經營的濕地生態公園。

烏石礁公園整體規劃

 

      烏石礁公園整體景觀規劃構想:
      森林、岩石、濕地。

  • 集中建築量體擴大綠地面積,建築融入自然環境之中。
  • 創造森林、草原、濕地變化的景觀及多樣生態環境的植栽計劃。
  • 自然的學習與觀察教室:濕地生態與動、植物,鳥類觀察。
  • 表現基地的歷史意義:烏石礁的保留及烏石港昔日風華說明。
  • 保存濕地之荒原意象:永續經營之濕地生態。
  • 道路網與社區結構的連結:人行散步空間與綠地機能。
(廖港生 攝,蘭陽博物館 提供)
(廖港生 攝,蘭陽博物館 提供)

動線計畫

      區分為:
      遊客車行動線、公務動線、自行車動線及人行動線

  • 在主要入口廣場及與旅客服務中心結合的廣場各有一個上下車的等待空間,並規劃一個小客車及機車停車場。
  • 工作人員及裝卸貨空間為獨立動線及停車空間。
  • 由入口廣場開始設計依各環狀的人行動線系統,依照旅客遊園時間自由選擇,並可由這幾條動線來感受不同的景觀氣氛;可以體驗烏石港的遺跡及不同的生態景觀,達到戶外景觀即是個大博物館的目的。
  • 結合新社區及人行道系統,讓自行車動線系統可以將烏石礁公園與社區緊密的配合。
動線圖
動線圖

烏石礁公園景觀分區說明

  • 入口廣場:結合旅遊服務中心的廣場及機汽車停車場,活絡整個區域的氣氛並且共享資源。
  • 石港春帆:位於舊港口的位置,在這導覽烏石港的歷史並且感受烏石港的興衰,並可由這裡可以看到整個濕地最長軸的水域軸線。
  • 河口棧道:位於舊港口的位置,以木棧道的設計高架在濕地的上方,由棧道這條動線可以看到舊河口景觀、生態小島、生態溪流及森林景觀等變化。
  • 北關海潮:於進入蘭陽博物館之前的廣場,並與建築造型配合,塑造北關海潮的意象;除了是入口的活動及等待廣場,並利用地形的高低差賦予表演及聚會的功能。
  • 東北崖林:保留原有的蓮霧樹,並利用植栽演替的方式種植符合東北角低海拔的原生樹種,未來成林後,除了可修飾建築的量體外,並可以阻隔台二線所帶來的噪音及污染。
  • 護墓森林:基地內有現成一座造型特殊的舊墳,為宜蘭老縣長的墓,週遭樹木也已成林,所以保留此區。
  • 臨海荒原:此區原有強勢的水生植物李氏禾,適當地整理後保留此一景象,除了尊重自然外,同時塑造荒原的意象,象徵著烏石港的興衰。
  • 烏石望龜:為基地內僅存的兩顆大烏石,除具有歷史意義外,並可了解這裡的歷史及地質,並由兩顆巨石間,利用景觀手法眺望到龜山島,為龜山島軸。
  • 濕生花源:為基地的最末端,利用木棧道及種植宜蘭地區特有的濕生植物,達到生態教學的目的。
  • 龜山朝日:為眺望龜山島及日出的最佳地點。
景觀分區圖
景觀分區圖

烏石礁公園景觀改善本期工程說明

  • 停車場:出入口變更改善、新增停車位。(1)
  • 入口廣場:草皮改善、分隔島改善。(2)
  • 砌石廣場:無障礙設施改善、平台。(3)
  • 步道系統:台2北步道、台2南步道、南區社區步道、零星小步道。
  • 街道家具:新增步道照明、全區座椅、車阻。
  • 公務區:新增車位、排水系統改善、卵石步道。(4)
  • 植栽工程:新增喬木、灌木及草皮。
烏石礁公園景觀改善圖
烏石礁公園景觀改善圖

結語

烏石礁公園公共設施改善景觀設計主要為提供遊客及居民有一個更完善及安全行走及使用的空間,期待未來可以朝著整體規劃的目標—反映蘭陽地區的歷史文化及烏石礁公園本身就是個博物館的概念之外,更要注意到對自然環境的尊重及愛護,讓烏石礁公園成為一個可以永續經營之博物館公園。

(邱顯竹 攝,蘭陽博物館 提供)
(邱顯竹 攝,蘭陽博物館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