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人與土地的對話-頭城的交通建設(三)

蘭陽博物館

-節錄自《人與土地的對話-頭城的地理采風》一書

第169期-2024年10月

圖1:人與土地的對話-頭城的地理環境一書封面。
圖1:人與土地的對話-頭城的地理環境一書封面。

淡蘭古道中路

有別於淡蘭古道北路所謂的正式官道,先民為了生活逐步往山區移墾,抽藤伐樟、闢地築田,因而在三貂山區不斷開鑿一些便捷的通行小徑,以利物品的輸送和人員遷徙。當時淡水廳之墾民沿基隆河至汐止、八堵到暖暖後,有些會轉沿著支流東勢坑溪向南至十分寮和平溪等地區進行開墾,不同族群也有各自的領域範圍,例如自漳州人連元喬始墾頂雙溪(雙溪)後,嘉慶 17 年(1812 年)間,雙溪北部多已滿墾,嘉慶 24 年(1819 年),平林溪(雙溪另一支流)流域以北亦多已告飽和。因此漳州人開始深入平林溪上游的柑腳溪流域地區之山坡地或溪谷進行移墾,包括埔尾、下崁、大眾坑、竹寮坑、艋舺崙、新寮、後番仔坑、大瀨、三叉坑、彎穹、崩山坑、大埤、四分子、土地公山、中坑、下坑、盤山坑等地;道光八年(1828 年)雙溪業戶陳瑞興,已到達北勢溪,開墾了豹子廚崙、大舌湖及楣子寮崙地。

此外,嘉慶初年,泉州安溪移民陳梓由新店抵達北勢溪河谷採金石斛等藥草,他發現坪林此地可墾耕,因此逐步建立了「坪林尾庄」聚落。嘉慶中葉(約 1808 年),其他泉籍墾民沿著北勢溪往上游方向,於大粗坑、虎寮潭、九芎坑等地山耕、植茶,並續往上游沿其支流的大舌湖、樟空仔、乾溪等地逐步開闢覓墾地。道光間,已越漁光、闊瀨而上,及於中心崙、豹子廚;惟闊瀨以上,山壁陡峭,不宜於墾,遂止足其間。另一方面,道光 4 年(1824 年),駐蘭營頭圍的粵籍千總(武官)黃廷泰因故遭斥革後率眾進山,他由頭圍的外澳越嶺至烏山沿北勢溪支流尾寮溪北行到達溪尾寮一帶,發現此河谷地開闊平坦,於是招佃入山,佃農除了由原鄉渡海來台外,或自闊瀨溯流而上,抽藤伐樟,次種大菁,開荒闢田,引流灌溉,被稱為開發泰平(大坪)第一人,即「黃總開大坪」。咸豐 10 年(1860 年)泰平地區可墾地區已遍布,並於溪尾寮地區興建了壽山宮。

然而,移民開墾初期,因要地處險困環境又面對原住民的威脅,故墾民不分籍貫會共同合作,然當威脅漸漸解除,可耕地之處越來越少時,墾民便會分族率眾爭奪營生地盤,致使械鬥紛起。道光 24 年(1844 年)淡水漳泉械鬥開始蔓延北台,淡蘭中路地區也被波及。漳州人由雙溪沿平林溪、柑腳溪水系進行移墾,泉州人由坪林沿北勢溪水系進行移墾,中坑、下坑、盤山坑、闊瀨、楣子寮、豹子廚等地為雙方短兵交接處。道光 30 年(1850 年),漳籍欲越過中心崙,推進安溪人墾地之闊瀨;安溪人亦越中心崙,進入雙溪頭之盤山坑、中坑、下坑等地爭墾,爆發漳泉械鬥,延續十餘年。咸豐 11 年(1861 年)11 月泉籍廩生李起疇、漳籍廩生潘永清等調停械鬪,漳、泉人乃解兵言和(唐羽,1989,2002;林崇智、許義男,2019),雙溪山區一帶進入和諧的穩定開發期。

因此所謂淡蘭古道中路通常乃指這些墾民在三貂、雙溪山區拓墾而開鑿的山徑,其大致的路線為:暖暖火車站-東勢街-暖東峽谷-大菁農場-暖東產業道路-暖東舊道(十分古道)-嶺頭福德宮(頂子寮山)-五分山步道-新平溪煤礦博物館-運煤台車鐵道-十分老街-十分車站 - 番仔坑步道(千階嶺、國旗嶺、景南山)-平湖西步道-平湖東步道-大坑山稜線步道(大坑山、下內平林山)-北 38 公路-上內平林步道(土地公山步道)-柑腳(柑林)威惠廟-崩山坑古道-泰平國小-壽山宮-北勢溪古道-三水潭-灣潭古道(包含張家莊)-烏山越嶺古道-坪溪古道-石空古道-外澳接天宮-頭城外澳火車站 。[1]

另外還有一個闊瀨連絡分道:即是從柑腳(柑林)威惠廟往左-中坑古道-中坑頭鞍部(大正元年方向碑)-枋山坑古道(包含枋山坑經 2 號民宅的越嶺保甲路)-闊瀨古道(包含經鷺鶿岫 3 號民宅的越嶺保甲路)-折回三水潭會合主路線。這些路網逐漸構築成為當地聚落的生活圈,提供當地的往來交流及前往淡蘭兩地的另一種管道(圖 2)。

圖2: 崩山坑古道連接柑腳和泰平兩地是淡蘭古道中路(暖暖到外澳)的要道 (來源:新北市觀光局)。
圖2: 崩山坑古道連接柑腳和泰平兩地是淡蘭古道中路(暖暖到外澳)的要道 (來源:新北市觀光局)。

淡蘭古道南線

淡蘭古道南線,大約於道光年間逐漸形成,主要是因隨著泉州安溪人移民向石碇、坪林拓墾,並於咸豐、同治年間趨於成熟,而後成為淡蘭之間的主要交通路線。當林爽文之變時,部分餘眾逃竄至三貂山區,臺灣知府楊廷理率軍隊來此搜捕時,有鑑於當時淡蘭古道十分迂迴耗時,故曾提議開闢較短路徑之議,道光元年(1821 年)擔任噶瑪蘭廳通判的姚瑩進一步實地勘察了幾條路線後;規劃出一條淡蘭之間僅需一百一十里的新路線,時程可由三日縮短成一日,他在《淡蘭擬闢便道議》對這條路線有詳細的描述:「計自艋舺(萬華)武營南門啟程,五里古亭村、水卞頭,宜鋪石;五里觀音嶺腳(六張犁茶路古道),亦宜石(原為田塍,約寬二尺。俟農隙時,培而廓之,以五尺為度);十里深坑仔街,有渡,宜船(中一 里許山路,已修尚平);五里楓仔林,田塍尚闊;五里石碇仔街,凡石圳三 處(外按古道),宜鑿寬廣,便輿馬往來(一長約五丈許,二約長一丈五尺,寬均二尺)」「五里烏塗崛(烏塗窟)嶺腳,有內陂,水淺,宜石橋(約長五丈許)山路宜修;五里大隔門(大格門古道),全山路,宜修(山雖高數丈,幸裹平不陡)下嶺五里柯仔崙坑,一半山路,樹木陰翳,有兩坑,宜木 橋二(長二丈許);五里粗崛坑,路平多樹,亦有兩坑,宜木橋二(如前);五里仁里板,有渡,宜船,山路平,宜稍修;五里彎潭渡,有船(船惜小,耕者所置,宜大之;此間山平多 種茶,自茶園中行),過度鶯仔瀨;五里石槽坑,宜木橋二(如前,山路雖平,宜闊。 自楓仔林至,凡四十里,人煙稠宻。)」「又五里三分仔坑(三份子),宜木橋(約長一丈許);五里頂雙溪(碧湖)(水底碎石多稜),宜石橋(約長七丈許。山路樹木蓊蔚);五里四堵寮,山路,宜闊;五里金面山頭分水崙(石牌,北宜公路最高點),即淡、蘭交界,山路,宜修闊;八里嶺腳礁溪街北(跑馬古道)(嶺高而不險。居民多種茶,有市百餘家);十七里噶馬蘭二結街,大路平坦。綜計宜設石橋二、木橋七、渡船三。」

這條路線可稱之為「淡蘭便道」,也是今所謂淡蘭古道南線的路線,如同姚瑩所稱此區墾民多在此區種植茶樹,在嘉慶年間,深坑一帶已開始種茶,並逐漸往石碇擴張(唐羽,2001;黃阿有,2002),到了道光初年(約 1821 年),當時茶園主要群聚於深坑(包括阿柔坑、萬順寮、土庫、深坑仔)、石碇(包括格頭、烏塗窟、石碇、員潭仔),粗製茶以徒步用扁擔挑到深坑越過六張犂到艋舺裝船,運到福州加工,該路線即淡蘭便道西北端之古徑。當時路況是「全程十餘里,皆羊腸小徑,雨則雲煙漫衍,風則竹木離陂,故險戲之途,而業者以其捷多賴之」。從《噶瑪蘭廳志》所載記錄推斷(約在 1824 年左右),茶葉栽種已由深坑一帶,擴張至平林尾及九芎林(約今日坪林區九芎林、鶯子瀨、四堵、倒吊子、尖山湖、刣牛寮、石槽),開墾田園千萬頃;而艋舺、安溪茶販的蹤跡,除了從淡蘭中路外亦沿著此淡蘭便道由北勢溪往坪林、石碇、深坑,往返北臺及噶瑪蘭。

其實除了「淡蘭便道」外,還有許多因拓墾、買賣形成的道路,例如《噶瑪蘭廳輿圖冊/道里》所記:「路由頭圍(頭城)後山土地坑(福德坑)北行,越嶺十五里樟崙,東轉下嶺之炭窯坑。遶山西行十五里統櫃(湖桶)(此處最為險要);樹木陰翳,障避天日。」「循嶺而下,穿林渡石,八里為虎尾寮(虎寮潭)。西南行過溪,上大嶺八里大粗坑、四里崙仔洋(大崙)(磨石坑古道)。過溪平洋三里古亭(石碇)、六里枋仔林(楓仔林)、三星深坑渡;翛然一片坦途。」「至萬順寮再上山崙,六里樟腳、三里六張犁(茶路古道)。此去十五里,一帶大路,直達艋舺武營頭出口(自虎尾寮潭以下,皆西南行)。自有此一路捷徑,不特民間稍減跋涉之勞,而且省卻無數經營備道之實。其有益於地方者,正復不少。」這條由頭城沿九股山的福德坑溪朔溪,越嶺到梳粧樓山鞍部的湖桶村然後往上大崙至磨石坑而達石碇、深坑的路線就稱之為「北宜古道」,此也是當時淡蘭古道南路的熱門路線,而「淡蘭便道」與「北宜古道」的差別主要在於宜蘭段,「淡蘭便道」出口在礁溪的跑馬古道,距離宜蘭城較近,而「北宜古道」出口在頭城的福德坑溪。

姚瑩提議的「淡蘭便道」這條官道修築計劃,最後並未被採納,當時官府所持的理由是:「土人輒以兇番嗜殺、出沒無常、不敢行為詞,經費亦無所出,議遂輟 」。雖然官府以懼番人騷擾、經費不足之理由不願修築「淡蘭便道」,然並沒有影響民間自力開發的建設腳步,往後三十年間,泉州安溪移民陸續深入山區拓墾,道路日益暢通,終於使這條路線取代了淡蘭古道北線及中線,成為艋舺茶商往返淡蘭的主要交通路線。同治六年(1867 年),台灣總兵劉明燈率兵北巡噶瑪蘭,在「淡蘭古道北路」的草嶺豎立一座虎字碑,但回程時卻是走這條「淡蘭古道南路」,並在的金面山的分水崙(石牌)豎立了另一座虎字碑,足見「淡蘭便道」之重要性。後來劉銘傳當任台灣巡撫,因中法戰爭使其對山道軍備顯的更加重視,考慮台北至宜蘭間道路確實迂遠,於是依姚瑩當年的計劃,重新勘查路線之後,迅速動工。從光緒十一年(1885 年)九月動工,短短兩個月就順利完工。施工如此迅速,顯然不是新闢道路,而是將已有的山路加以拓寬及改善而已。這條經官方修築的「淡蘭便道」,成為今日北宜公路的雛型,其重要性漸漸超越並取代了「北宜古道」[2](圖 3)。

圖3:跑馬古道是淡蘭便道的宜蘭出口,是當時茶葉貿易的重要管道。 (來源:張政亮攝製)
圖3:跑馬古道是淡蘭便道的宜蘭出口,是當時茶葉貿易的重要管道。 (來源:張政亮攝製)

日本據台後,因總督府設於臺北,故對北部的發展和建設有所偏重,1896 年由臨時土木部主持,委工兵隊修築臺北深坑間道路。1898 年整修完成深坑小金面山間公路,1904 年開景尾(景美)至深坑新路,1907 年開新店屈尺間公路;1936 至1945 年開始擴修完成新店經坪林至宜蘭礁溪間的公路,此新店礁溪間之公路,即今所通行之北宜公路,北宜公路在宜蘭部份是由二圍(二城)西側的金面沿山盤旋而上抵達縣界石牌,此段山路十分曲折,故有「九彎十八拐」之稱,北宜公路部分路段是沿用清朝的淡蘭便道;光復後政府亦持續鋪建修整以利車輛運輸通行,在當時北部濱海公路尚未開通前,除了火車外,北宜公路是台北通往後山宜花東唯一的道路,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原先的一些淡蘭舊路,自然漸失其地位與功能,故日漸荒蕪淹而成為人跡罕見的「古道」(圖 4,圖 5,圖 6)。

圖4:日據末期所完成的北宜公路,設有排水溝及護欄,但未舖設柏油路面 (來源:宜蘭縣文化局)
圖4:日據末期所完成的北宜公路,設有排水溝及護欄,但未舖設柏油路面 (來源:宜蘭縣文化局)
圖5:九彎十八拐的北宜公路是當時台北和宜花東的重要交通要道 (來源:交通部國道新建工程局)
圖5:九彎十八拐的北宜公路是當時台北和宜花東的重要交通要道 (來源:交通部國道新建工程局)
圖6:淡蘭古道路線系統示意圖(來源:張政亮繪製)
圖6:淡蘭古道路線系統示意圖(來源:張政亮繪製)

參考註釋

[1]其實當時三貂地區因墾民拓墾、買賣形成的道路眾多,故交織出許多錯綜複雜的路網。而所謂的淡蘭古道中路之路線還是有許多分支,例如泰平雖有往南至外澳的路線,但向東或由烏山往宜蘭大溪的方向亦有道路可通達。 

[2]因劉銘傳以官方力量修建「淡蘭便道」使其成為主要通道,故北宜古道日漸沒落。1895 年日本佔領台灣,台北附近的民間抗日游擊兵勇盤據於深坑、石碇、坪林一帶山區頑強抵抗,其中著名的抗日英雄人物之一,即是有「白馬將軍」之稱的陳秋菊,因其曾據守於深坑的烏月山為據點,故遭日軍深入山區掃蕩,而當時位於北宜古道中繼點的湖桶村被日軍懷疑有窩藏抗日份子,村民慘遭屠殺,在三天的殺戳中,死傷無數,屍首多被埋於十三溝中,從此村毀人亡,古道也埋於荒煙蔓草之中,而這條神秘幽晦的古道,當地人稱之為「幽靈古道」。

書籍資訊

書名:人與土地的對話-頭城的地理采風

作者:張政亮、莊漢川、康芳銘、林建呈

出版單位:宜蘭縣頭城鎮公所

出版日期: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