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期-家族館采風「宜蘭縣史館常設展解說內容之質性分析」
廖英杰 / 宜蘭縣史館館員

一、走在歷史大道上─宜蘭縣史館簡史
「淡蘭文風冠全台」,這是宜蘭人最自傲的一句話。就算在今日,仍是擲地有聲,不惶多讓。宜蘭的文化政策一直為全臺翹楚,而這樣的基礎是奠基於過去五十年來宜蘭人的努力不懈。
1952年12月起在內政部的規畫下,全台各縣皆設有文獻委員會。宜蘭縣文獻委員會成立後,開始編修戰後首部宜蘭縣史,同時也留下大量的文獻檔案與照片。然而1973年以後,文獻委員會業務裁併至民政局中,人少事多,專業不足,導致業務停滯。(林克勤 2001:5-6)加上此時正逢台灣經濟起飛,社會經濟富裕,許多舊建築同時開始翻新重建,這也亦味著古蹟的摧殘與文獻的流失。
幸運的是,1980年代初期有一批年輕的學校老師憑著對於地方鄉土文化的愛好,開始了地方文獻的田野調查,累積豐富的資料。同時,他們也重新清點、整理前宜蘭文獻委員會留下的史料。1985年受縣長陳定南委託成立「史蹟文物工作小組」,進行草嶺古道碑林的調查研究及規畫工作。正由於「當年這個團隊的出現,以及往後十年間默默的耕耘,在宜蘭縣文史工作發展上,發揮了關鍵性的影響力。」(林克勤 2001:5-6)
在這上述的基礎下,至游錫堃縣長任內,便以過去半世紀以來文獻與人材的累積,設立全台首座以地方文獻保存、研究為主要目標的宜蘭縣史館。宜蘭縣史館的設立代表著宜蘭人對於這片土地深層文化的珍惜與愛護,同時將宜蘭人對於地方高度認同的傳統,透過宜蘭縣史館的成立而加以具像化。宜蘭縣史館自1992年元旦成立籌備處,1993年10月16正式開館至今,已歷十載。過去十年縣史館館址一直借居於宜蘭縣立文化中心三樓,直至去年十月十六日縣史館現今館址正式啟用,這也為宜蘭文化立縣政策立下了新的里程碑。
宜蘭縣史館位於縣政府的西側(見圖),其屋頂為圓球體,外面覆上八十公分的厚土並長滿了茵綠的草坡,從遠處看就像英國BBC電視台製作的天線寶寶的家一般。每位首次進到館內的人,莫不被它豐富的色彩,明亮的自然光,挑高的樑柱,馨蘊的木香所著迷。
縣史館是由設計親水公園聞名的日本象集團株式會社所設計。在這棟圓穹型的建築體內,由於依靠眾多的高柱支撐結構,因此設計者帶入了大樹下閱讀的場景影象。偌大的玻璃天窗可見藍天白雲,窗框邊的樹枝迎風起舞,天花板上粗大的美國杉木排列成複雜的三角構圖,而後再鑲裝上特別挑選的日光色燈光,閑適的大型越南檜木長椅,企圖誘惑書蟲們午後激渴的讀慾。

二、歷史是什麼?學歷史快樂嗎?
對於宜蘭縣史館而言,如何使這個館成為全民的館,成為全宜蘭人的館,是我們一直孜孜矻矻努力不懈的目標。對於一般人而言,每每談到歷史便直覺想到的是一堆年代、一連串的人名,永遠搞不清楚的朝代,怎樣也背不清楚的條約與事件,這樣的印象最主要的還是來自於過去學校考試的夢魘。歷史並非只是一堆無意義的記憶,透過對於以往經驗進行理性的思考,以求得對自己最好的選擇,應當是學習歷史這們功課更有意義的價值。
很多人會問,為什麼宜蘭縣史館不是展示宜蘭史的內容呢?一則是宜蘭未來將興建蘭陽博物館,宜蘭史的展示主題已在規畫當中。二則是有關宜蘭史的課程,已在縣府編纂的鄉土教材中有專書說明,一昧的重複相同的課題,只是讓學生對於「歷史」的印象,更加定型化於教科書的模式。從別的科學(非歷史學)的角度觀看宜蘭的發展,也可以獲得不同的銓釋經驗與理解,因此不斷的進行教科書化的展示,可能只是更加的反歷史教育罷了。
宜蘭縣史館既然要成為全縣縣民的縣史館,那麼每個人對於歷史的看法是什麼便饒富趣意。如何將歷史的意識傳達於人心,小從個人、家庭、家族,大至於一個村、一個鄉、一個縣,甚至於國家,重視自己生活周遭的一切,便是歷史的開始。告訴大家為什要學歷史?如何學習歷史?「史學方法」這一門既嚴肅但又可以很有趣的課題,便是縣史館常設展最主要訴求的目標。由於「史學方法」是一們頗富哲學思考意味的理論性學科,因此在整體設計上並無法含括各種面向的探討,此亦非展示之目標。
縣史館的常設展名稱為「快樂學歷史」(以下簡稱:「快樂」展),其展示目標依其規畫書如下:(宜蘭縣史館新館常設展基本規畫小組,1999:1)
本展定位為歷史學習之空間,係透過探索、發現式的展示手法,讓學習者能輕鬆愉快的進行學習活動,引發其學習歷史的興趣,訓練其歷史思維能力,從而培養出歷史意識。
簡言之,便是希望使這裡成為一處學校以外,動態性、趣味性的歷史教育的學習場域。本展的展期預計七至十年,原本展示設計的對象為國小五、六年級到國中生。
縣史館常設展「快樂學歷史」基本規畫小組最初是周家安老師所領導,並由其他八位成員共同組成,其中包含宜蘭區域史、展示設計、博物館教育、國中小教學、人類學及電腦等不同領域的成員。基本規畫結束後,便進入細部設計階段。
對此計畫的細部執行,主要是以縣史館館內成員為主(以下稱「執行小組」),其中包括人類學、歷史學及資深館員等不同背景的成員所組成。在分工上,許美智主要綜理行政工作、宜蘭歷史大事紀初稿的編輯,楊鈴慧負責展示文案撰寫,林克勤負則整體文案調性的掌控、學習手冊與解說員手冊的編纂,陳金奇、吳玉嬌負責電腦遊戲的規畫,邱寶珠亦負責部份展示文案撰寫,筆者則負責互動學習區的物件設計以及參與展示製作工程,本案美術設計是由得標廠商扶雅設計公司委託彰師大美術系陳世強老師、空間設計師羅萬照進行主體設計。除了上述分工外,執行小組的成員也依需要分別參與個人負責工作之外不同的交叉分組討論,在經歷無數的會議過程中,誕生出「快樂學歷史」展。
筆者參與此項計畫時,已是基本規畫結束,進入展示細部設計階段,以下筆者由參與展示執行之經驗,以及一年來的導覽解說經驗為基點,對於「快樂學歷史」此一展示主題提供導覽解說的經驗分享。
從基本規畫、細部設計、執行到實際展示工程不同階段,對於展示內容的構思與呈現方式,有著若干的歧異,此一轉變並非本文探討之目標。在此筆者對於實際展示呈現的目標提出如下的觀點:
第一、就展示設計目標而言,原本對象是鎖定於國小高年級與國中生,然而由於史學方法本身便是一個抽象性的概念,因此即便展示內容盡可能的轉借於物體化、可觸摸的具像手法,然而在實際導覽解說時還是必須依年齡而有所區分。
第二,縣史館是屬於全縣縣民的,因此展示的題材若過於依附教科書內容,對於國中年齡以上的參觀者而言,顯然並不適合,同時也可能會產生筆者前述反歷史教育的效果。因此縣史館執行小組在不違反基本規畫書的規範下,對於展示內容亦作適度的調整,以求盡可能提供不同年齡參觀者的需求。
第三,從書面的規畫到現場實地的製作,其中的落差頗大,這其中牽涉到日後館方的營運政策、導覽人力的調度、對於展示製作材料的掌控與維修、整體展示內容學術理論的詮釋,甚至於美學意識等。因此,執行小組對於整體展示的製作有如下幾點考量:
(一)各種的操作介面與材質須簡單、耐用,易於清潔與維修。如此可讓參觀者盡情的操作,這也有利於日後的展場管理。
(二)展示內容以自我學習為主要取向,依執行小組的預期及一年來的實際經驗,大約小學三年級以上,只要具有一定識字程度的學生,便可進行半自主性的參觀。對於不同年齡層的參觀者,透過不同層次的導覽解說內容,可使參觀者獲得不同的領會。

三、展示空間與內容
「快樂」展的區域位於縣史館的一樓,是一個弧狀走廊及兩個矩形的活動空間,總坪數約100坪。在整體展示空間上,可分為三大區,第一區為迴廊區是以展版、實物、影片、電子設備等,以及學生投稿的真實文件為主;第二區是互動學習區,在15坪的空間中,設有拼圖、大型泡棉積木、ㄇ字型木頭積木、原住民圖像比對以及宜蘭桌等不同的媒材,是一個可讓親子一起動手操作的空間;第三區為多媒體學習區,本區是由縣史館與電腦廠商合作,以宜蘭漢人的開發史、宜蘭縣史館的典藏品以及宜蘭傳統風俗文化等三大主題,設計成三套電腦遊戲,此空間一次可容納16名學生同時操作。
正如前述所言,史學方法學科過於理論性,因此在整體展示製作上,執行小組盡可能以宜蘭的人、事、時、地、物為題材,讓縣民參觀時能產生較大的感受與共鳴。即便是外縣市民眾參觀時,亦能將這些題材轉化成認識宜蘭的解說內容。
為使讀者對於導覽解說內容以及展示主題能有較為清楚的理解,筆者將參觀者區分為國小以下,國中生,高中生以上(既包含高中生、大學生及一般社會人士)等分為三級,並依現場參觀動線,說明解說分級與展示架構(如檔案下載1~3)。
四、解說內容之分析
上述筆者將參觀者區分為國小以下,國中生,高中生以上(即包含高中生、大學生及一般社會人士)等三種,之所以會有如此的觀眾分類,最主要的是因為「快樂」展的主題―史學方法具有高度的認識論的性格使然,要將抽象的思維想像轉換成具體的展示,並且要能讓國小、國中學生理解,實為不容易之事。因此,筆者並不認為一個小學六年級或國中的學生,參觀一次之後便能完全了解展示的內容。
因此筆者也認為,對於不同的參觀民眾,應設定不同的展示效益取向,依展示題材內容採取「由外而內」,「由具象而抽象」的多層次解說導覽策略。筆者就解說對象、解說深度、解說方式及預期效益四項依存關係(如檔案下載)。
就解說深度A、B、C三者關係而言,C的解說深度函括B,而B又函括A。且若要解說C的內容,解說者所具備的展示知識是最多的,其次是B,再次是A。因此三者關係又可以下列函數關係(如檔案下載)。
或許讀者會非常納悶,這樣的分析的目的為何?其原因有二:
第一、這樣質性的分析其實是筆者對於平日擔任解說工作經驗的反芻,對於每次不同性質的參觀者,是否能提供最適合的解說內容,同時還能吸引觀眾再回來縣史館,更希望他們還能帶其他人來參觀。
第二、培養優秀的解說志工人員一直是縣史館的目標,然而由於「快樂」展的主題特性,常使許多志工不得其門而入,即便參加過一些相關課程,或是熟讀解說員手冊依然無法上場解說。因此對於「快樂」展解說內容的系統性的建構與說明,便有其需要。甚且,筆者經常看見許多已經參加過某些解說課程的導覽志工(非由本館訓練人員),帶一般民眾參觀縣史館時,其解說深度僅及於A級,亦即如同對國小學生般的導覽內容,甚至有解說錯誤者。
「臺上三天戲,臺下十年功」,筆者認為,不論有再好的口材,聽過再多的解說理論,參加過再多的解說課程,但是若對於解說內容沒有感情,沒有下過十足的研究工夫,沒有建立屬於個人的展示知識,則一切都是惘然,解說內容的廣度、深度及精準性實奠基於解說者自我知識體系的建構與學習。
五、參觀時的建議
(一)歷史是什麼?並沒有答案,一切都在自己的心中。任何參觀者都應該暫時卸下以往所受教育的刻板心理印象。
(二)國小學生參觀時,請老師先到縣史館,由本館人員作深度解說。而後由老師將展示內容與學生各種領域課程相結合進行解說,如此效果最佳。
(三)建議以一個班為單位來參觀,一半的學生參觀展場,一半的學生進入多媒體教室玩電腦遊戲,參觀時間為一~二小時。若是採取全年級校外教學一同參觀的方式,如此則效益有限。
(四)各校可配合課程製作學習單,但是請「切勿」於參觀前發給學生,學生將只為完成學習單而來,對於展示實質的內容,可能並未真正的理解與吸收。本館對縣內每位學生都備有精美學習手冊一本,聽完導覽之後發放,不必要求學生當天完成,可以作為寒暑假作業,讓學生親子共同完成學習手冊。
若想參觀宜蘭縣史館及宜蘭設治紀念館,皆不需要發公文,煩請至宜蘭縣政府文化局網站,再分別進入兩館網站進行線上預約即可(須三天前),有關參觀規定說明詳見網站公告。
★本文感謝許美智小姐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