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64期-烏石港的興起

文:陳進傳/圖:蘭陽博物館 提供

舊時烏石港圖
舊時烏石港圖
草嶺古道上的雄鎮蠻煙碣(莊雅惠 攝)
草嶺古道上的雄鎮蠻煙碣(莊雅惠 攝)

宜蘭地區依山面海,形勢阻隔,清代對外交通就靠兩大動脈,即山線的草嶺古道和海路的烏石港,尤其是後者,因船舶載量大,發揮關鍵性的運輸效果,而加速改變宜蘭的地理景觀與居民的生活。

 

烏石港位於蘭陽平原的北端,山海交集,昔為草嶺古道的入蘭門戶,現是鐵、公路的交通線上。而且是溪北地區河流總匯西勢大溪的出海口,兼具河港與海運的功能,扮演吞吐進出、轉運接駁的據點,成為清代宜蘭對外海上交通的窗口。

烏石港現狀
烏石港現狀

歷史上的烏石港如此重要,可從兩方面做進一步的理解。

 

首先,烏石港為當時航運商務的口岸。宜蘭的開發落在西部墾盡之後,約在嘉慶初年,時間上已相當晚,但墾務的進展十分迅速,十餘年間,溪北地區已幾無荒地。

 

人口激增就是最好的證明,宜蘭在嘉慶元年(1796)人口約1,200人,嘉慶15年(1810)高達42,904人,短短的十年內,增加41,704人,其年增長率是29%,比例極高。後雖略有減緩,但在1820年代,移民依然接踵而至(陳進傳,1990)。這些移民不是沿草嶺古道,就是從烏石港上岸。筆者所見的宜蘭族譜即有此記載,也有文章認為嘉慶元年(1796),吳沙率千餘墾民入蘭,就是走海運從烏石港登陸。因此,烏石港不僅是當時航運商務的口岸,也是宜蘭移民史上的重要基點。

烏石港邊生態示意圖
烏石港邊生態示意圖

人口增加,消費跟著累進,導致缺乏民生物質與手工業產品,必須仰賴外地的供應;同時,此地豐富的農產品亦須尋找出路,受此市場機能的驅使,宜蘭在拓墾之初,就已展開對外貿易。《噶瑪蘭廳志》曰:「蘭地僻處全台山後,生齒日繁,人煙輻輳,一切日用所需,全賴各處小船於春秋間入口貿易。倘累以官差,或小加裁禁,舟商一經裹足,地方立見衰微。」而且草嶺古道,崇山峻嶺,貨多滯重,難以陸行,是以「必須舟楫往來,以為民便。」(姚瑩,1968)。

 

至於烏石港的進出貨物,隨販運路線而異,當時主要路線有三:一為「北船」往還江、浙、福州者,近冬回航時,裝載綢疋、羊皮、雜貨,商樂於途。二是「唐山船」,來回漳、泉、惠、廈者,多運送乾果、麥、豆、磁器…等物歸航。三曰「南船」往來廣東、澳門者,往時多運樟腦,返時則載雜色洋貨等。

舟楫往來,以為民便
舟楫往來,以為民便

比較不利的狀況是烏石港為西勢大溪的出海口,常受泥沙淤積,加上港區條件不佳,不利大型船隻停泊,姚瑩曰:「裝米至四、五百石之商船,因港門淺狹,莫能進港,且入口海道迴環曲折,而烏石港口礁汕羅列,旁有雞嶼、泖鼻潮水分流之險,一交秋令,港門沙塞,即垵邊各項小船亦難出入矣。」(姚瑩,1968)。這種現象的補救辦法,就是出動小船多次接駁轉載,因而徒增搬運工作的負擔與困難。

 

光緒4年(1878),一場洪水災難,阻礙通往烏石港的河道,河流改從打馬煙出海。接著光緒9年(1883),一艘美國大型角板船觸礁沉沒,將烏石港堵塞,然船隻仍能在慶元宮靠岸,頭圍港由是取代成為宜蘭貿易的門戶要港,其熱鬧繁忙程度亦無殊烏石港。林才添老縣長的回憶錄有所記錄,每當天未亮,港邊有船靠岸,「載運糙米至基隆,運大青草(染料、福德坑出產)等物至大陸汕頭、廈門、福州、溫州等地,運回日用品、乾貨,無貨時運石料。每出航,敲鑼擊鼓,儀式隆重熱鬧,觀眾亦多」(林才添,1986)。

出動小船接駁轉載
出動小船接駁轉載
頭圍河原本由烏石港出海,漸漸改道至打馬煙(竹安)出海,竹安河口於是誕生
頭圍河原本由烏石港出海,漸漸改道至打馬煙(竹安)出海,竹安河口於是誕生

依據上述,從烏石港至頭圍港,商業貿易十分發達,船舶往來相當頻繁,這些都要眾多的船工與勞工為之支應,何況港區條件不佳,接駁轉運,耗時費力也因而製造更多的工作量與就業機會。

烏石港現今因遠洋漁港工程的建設,已逐年完成防波堤、碼頭、紀念公園、遊客服務中心、魚貨直銷中心…等等建設,成為假日休閒的絕佳去處,圖為因應賞鯨登島觀光活動興起的觀光船(莊雅惠 攝)
烏石港現今因遠洋漁港工程的建設,已逐年完成防波堤、碼頭、紀念公園、遊客服務中心、魚貨直銷中心…等等建設,成為假日休閒的絕佳去處,圖為因應賞鯨登島觀光活動興起的觀光船(莊雅惠 攝)

參考文獻

  • 林才添,1986,《達庵八三回憶錄》,宜蘭頭城。
  • 姚瑩,1968,〈籌議噶瑪蘭定制〉,《噶瑪蘭廳志》,宜蘭縣文獻委員會。
  • 陳進傳,1990,《清代噶瑪蘭的拓墾社會》,台北文獻。
  • 陳壽祺,1957, 《福建通治台灣府(第一冊)》,台銀文獻叢刊(第84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