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03期-蘭博周邊鳥類觀察~鳥類繁殖

文/圖:徐景彥

 

種類眾多的冬候鳥於春夏之際離開台灣,回至遙遠的北方進行繁殖,所以夏季這段時間是台灣一年之中所能發現的鳥種數最少的時期,但特別的是這段期間可以觀察到一些夏候鳥及牠們的行為,如台灣最有名的夏候鳥就是八色鳥,只是牠們多出現於桃園、宜蘭、雲林的山區,蘭博這邊還沒記錄過,以後也許會有機會出現在蘭博西邊山區也不一定。

 

不過,蘭博周邊區域倒是有不少同屬夏候鳥的家燕至此棲息,這段期間,牠們選擇在二號省道邊住家的騎樓下築巢繁殖。另外,夏天還可以觀察到一個特別的部份,就是可以觀察各種留鳥的繁殖行為,如果你有時間的話,可以去觀察牠們宣示領域、求偶、交配、築巢、孵蛋、育雛及帶領幼鳥學飛、覓食等各階段限時的精采畫面。筆者就每個月於蘭博周邊區域觀察到的鳥類繁殖行為分段簡述於下,因每個月僅觀察一天,所以僅屬概略的介紹,還有更多的驚喜就由各位去挖掘。

圖1 花嘴鴨成鳥與幼鳥在濕地邊活動
圖1 花嘴鴨成鳥與幼鳥在濕地邊活動

三月下旬—觀察到紅冠水雞在烏石礁濕地的池面上相互飛撲攻擊,勝者會趁勝追逐敗者;而小鷿鷉已在濕地內一前一後地成對活動。花嘴鴨竟然已孵出了幼雛,若以一天產一顆卵及孵化期為24天的時間往前推,應是二月下旬就開始築巢產卵了。並不知道這窩有幾隻(通常為7-9隻),只是無意間拍到兩隻花嘴鴨成鴨帶著一隻幼雛於溼地邊的布袋蓮上活動(圖1)。

圖2 黑鳶腳抓著似鳥的食物
圖2 黑鳶腳抓著似鳥的食物

群體內少數的黃頭鷺個體已將體羽從白色的非繁殖羽換成頭黃背黃的繁殖羽,之後,越接近繁殖期,牠們的眼先、喙將逐漸變紅,而展現牠們最漂亮的一面,以吸引到配偶來共同繁殖。於濕地南側觀察時,突然有隻黑鳶腳抓著似鳥的食物從上空掠過(圖2)後,朝西邊的山區飛去。黑鳶即是俗稱的「老鷹」,是台灣先民最熟悉的猛禽,但現在因棲地的破壞,使牠們成為分布侷限的受脅鳥種。三月下旬,應該還是孵蛋的階段,可能牠正急著將食物帶回巢邊慰勞辛苦孵蛋的另一半。而家燕此刻已從遙遠的南方一年一度地回到蘭博周邊區域,牠們已在住家騎樓選好了築巢的位置,正來到溼地南側的木平台下方啣泥回去築巢(圖3)。

圖3 家燕在溼地邊啣泥回去住家騎樓築巢
圖3 家燕在溼地邊啣泥回去住家騎樓築巢
圖4 白尾八哥在路燈的鐵管洞內築巢育雛
圖4 白尾八哥在路燈的鐵管洞內築巢育雛

五月上旬—白尾八哥在二號省道上的路燈鐵管洞內築巢育雛(圖4),見有人觀察,叼著食物的牠遲遲不敢進巢洞,筆者故意轉頭不看牠時,才以最快的速度進去洞內,而離開時嘴裡並未叼著糞囊(糞便及尿液由泄殖腔排出時,由一薄膜包住,親鳥叼出巢時,不會破掉),顯示應還是孵卵階段或者育雛階段初期,因雛鳥尚小時,攝入的食物未完全消化,親鳥通常會直接將糞囊吃掉,而非叼出丟掉。白尾八哥已熟悉人類活動,在此車來車往的地方築巢,獵人及掠食者不敢靠近,可能有利於繁殖,例如麻雀也是選擇住家外牆的縫隙築巢。成群的黃頭鷺沿著山區稜線飛行,大多數的個體已換妥繁殖羽。五色鳥在溼地北側的疏林活動,今年並沒有發現五色鳥的巢,牠的巢是在枯立木或枯掉的枝條上鑿洞而成,觀察其育雛也會是非常有趣,因為雛鳥還小時,親鳥叼著昆蟲或果實鑽入樹洞餵食,然後叼出雛鳥的糞囊離開。稍大時,幼鳥常伸出頭探望,非常可愛。

圖5 大卷尾去扯五節芒的葉片當巢材
圖5 大卷尾去扯五節芒的葉片當巢材

 

大卷尾在溼地東北側的疏林築巢,以大葉山欖為巢樹,見牠們來來去去的去扯五節芒的葉片及花穗當巢材(圖5),公母鳥輪流在橫枝分叉處編排做巢;而白腰文鳥以溼地東北側疏林外圍的蒲葵當巢樹,築巢在其葉基部,葉基部層層聚集且周圍有花軸、果實、棕鬚等構造遮蔽,外層又長有大型葉子,所以還挺穩密安全的(圖6)。

圖6 白腰文鳥的巢周邊有很多遮蔽物保護
圖6 白腰文鳥的巢周邊有很多遮蔽物保護

六月上旬—在二號省道邊住家騎樓下築巢的家燕,其第一窩的幼鳥接近可離巢的程度(圖7),這窩共有四隻幼鳥,若以孵化期為15天、育雛期為20天往前推,應是於四月下旬開始築巢產卵。家燕是台灣數量最多的夏候鳥,且全台灣均可發現,其繁殖期在三至七月,可繁殖二至三窩,一窩四至五顆卵。在住家騎樓下築巢,居民視為吉祥象徵,多會予以照料關注,但亦有極少數民眾因擔心排泄物的影響,而將巢破壞。

圖7 接近離巢的家燕幼鳥會站巢邊觀望與拍翅
圖7 接近離巢的家燕幼鳥會站巢邊觀望與拍翅

 

白頭翁在烏石港遊客中心附近的疏林發出急切的警戒叫聲,然後,追擊停棲附近的大卷尾,心想,這隻白頭翁怎麼敢去招惹大卷尾,因為大卷尾的勇猛可是出了名的,原來是因為白頭翁的雛鳥在附近,怕雛鳥有危險,所以白頭翁親鳥會拼起命來把大卷尾趕走。另外,也發現附近有別對白頭翁去拔蒲葵的棕鬚(纖維)當巢材,應是忙著生第二窩吧!溼地東北側的疏林有兩隻紅嘴黑鵯幼鳥活動(圖8),牠們的嘴、腳仍未變紅,保護色對目前飛行技巧仍不熟練的牠們很重要,目前也還需要親鳥提供食物及引領去認識食物及天敵。

圖8 紅嘴黑鵯幼鳥在疏林等待親鳥餵食
圖8 紅嘴黑鵯幼鳥在疏林等待親鳥餵食

 

溼地的南側,兩隻紅冠水雞親鳥帶了三隻幼鳥在濕地邊覓食(圖9),見到有人漸漸地靠近,領頭親鳥馬上下到水池,並引導幼鳥群下水,而押隊的親鳥則因幼鳥群不下水而發出急切的叫聲,且開始驅趕牠們,希望牠們趕快下水。但因為幼鳥不知危險,傻乎乎地搞不清處狀態,遲遲不下水逃走,兩分鐘後,押隊親鳥只好自己先走。又過了三分鐘,可能發現危險靠近了,較大的兩隻幼鳥才慢吞吞地結伴游出,而又過了一分鐘,最小的個體才趕緊追上去。若有機會,將會發現紅冠水雞前一窩的幼鳥會去照顧次一窩的雛鳥,研究者把這種非親鳥會去照顧雛幼鳥的行為稱為「合作生殖」。

圖9 紅冠水雞親鳥帶了三隻幼鳥在濕地邊覓食
圖9 紅冠水雞親鳥帶了三隻幼鳥在濕地邊覓食

七月上旬-白頭翁在附近枝頭猛烈發出吵雜、急促的警告叫聲,且不像以往,人一接近就飛走,反而是越靠越近且猛叫,後來發現原來是附近樹葉後方的枝條上窩了兩隻幼鳥(圖10),拍幾張照片做記錄後,隨即離開,以免因成鳥忙著對付我,而沒有出去覓食,如此將會造成幼鳥餓肚子,或著成鳥嘈雜的警戒聲把掠食者(如人、猫或鷹)吸引過來。所以有時,聽到鳥類發出吵雜的叫聲,可能正是發現了掠食者,所以停下來安靜觀察,也許就是巧遇貓頭鷹或著蛇的意外驚喜,但是一定要記得保持距離、且不要停留很久,以免過度干擾,造成傷害。

圖10 白頭翁幼鳥棲息在樹冠層內
圖10 白頭翁幼鳥棲息在樹冠層內
圖11 已離巢卻無法生存下來的紅鳩幼鳥
圖11 已離巢卻無法生存下來的紅鳩幼鳥

八月上旬-在二號省道邊住家騎樓下築巢的家燕,其第二窩的幼鳥接近可離巢的程度,這窩共有三隻幼鳥,若以其繁殖進程往前推,應是於六月下旬開始築巢產卵,用的是同個巢,因燕巢主成份為泥土,在騎樓下通常不會淋到雨,就算有被淋,也不像草製或樹枝巢因而長蟲或發霉,且家燕育雛期間均能將糞囊叼出,保持巢內的乾淨,因此堪為重覆使用。而前一窩的幼鳥已很會飛,且常回到巢附近停棲,但似乎不會帶食物去餵巢內的幼鳥。

 

發現已離巢卻無法生存下來的紅鳩幼鳥屍體是在溼地北側的疏林草地上(圖11),看是已死亡數天,也許是食物不夠?也許生病了?也許氣候因素等,致死原因不得而知。

 

每隻鳥的生長或存活真的歷經了層層關卡,如在蛋內可能因故孵不出來,雛鳥階段可能搶不到食物,學飛階段可能受傷,或被掠食者攻擊,冬天惡劣氣候等的重重考驗,只要生病、一時疏忽或受傷就可能遭遇死亡。烏石礁溼地南側有個由水柳及高草構成的島,黃小鷺就在水柳近地面的主幹分支上築巢育雛,至少巢內有三隻雛鳥,而周遭的高草是很好遮蔽物,提供良好隱蔽效果,而有水隔開小島及陸地亦可避免部分掠食者靠近。熱鬧的是,附近還有三隻已經離巢的黃小鷺幼鳥在活動(圖12)。在木平台觀察水燭時,嚇飛一隻栗小鷺的幼鳥,因為體羽及翼羽上還有明顯的白色斑點,所以知道牠還是隻幼鳥。

圖12 黃小鷺幼鳥棲息在高草叢內
圖12 黃小鷺幼鳥棲息在高草叢內

九月上旬-住家騎樓下的家燕都往南走了,盼望牠們都能平安的到達度冬地,等待來年的三月再回來這邊相見。十月中旬-武營橋下方的溪邊高草有著白腰文鳥成鳥正領著兩隻幼鳥專心的啄食著草仔。整理觀察期間於蘭博周邊區域發現其巢或幼鳥而記錄到繁殖的鳥種,至少有十二種,包括鵯科的白頭翁、紅嘴黑鵯,燕科的家燕、鷺科的黃小鷺、栗小鷺,秧雞科的紅冠水雞,雁鴨科的花嘴鴨,卷尾科的大卷尾,鳩鴿科的紅鳩,梅花雀科的斑文鳥、白腰文鳥及八哥科的白尾八哥等。正如前文所述,因觀察時間有限,若能長期觀察將會有更多的發現與成果呈現,另外,若能使疏林、灌叢、草地的覆蓋度增加,棲地類型的多樣性增加,妥適的棲地管理將可吸引更多類型的鳥種利用此區域覓食或繁殖。

(吳清林 攝,蘭陽博物館 提供)
(吳清林 攝,蘭陽博物館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