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博物館環教國際論壇-城市中的濕地保育與民眾參與
文、圖 / 梁恩銘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教育總監
-節錄自《宜蘭地方博物館x環境教育》國際論壇
第164期-2024年5月

作為香港人的我有點羨慕台灣有這麼美好的博物館,展示台灣本土的生物多樣性材料,顯示台灣生態保護的寶貴與美好,香港沒有好的展示空間向民眾分享大自然的資料與可貴之處。
香港是高度發展的地方,高度發展永遠跟保育衝突,但在衝突中鼓勵民眾參與濕地保育工作是個很大的挑戰。所以我相信在香港一些經驗,對台灣來說可能也有一點參考價值,我將分享香港做的濕地教育工作,還有怎麼透過鼓勵民眾參與,讓香港人能直接貢獻濕地保育。

圖2可以看到一群年輕人在做公民科學工作,公民科學的概念在近十年被提起。十多年前談環境教育,通常跟自然解說連起來,就是一個教育者在野外不停說有關環境的事情,然後一般人在聽課,這就是傳統的自然教育。但是現在這種單向的教育方法效果不太明顯,所以現在也跟著全球流行趨勢,用公民科學方法透過直接參與,從經驗中明白保育的重要性,另外參與者也能夠貢獻生態保育。接下來,我分享的重點就是怎麼透過民眾參與,一邊提高保育意識,另一方面透過參與貢獻濕地長遠的保育工作。
「香港,我們家」
不曉得什麼時候,香港成為一個品牌,像是香港旅遊發展局旗下的網站,用類似的相片向外人說明香港是個很棒的都市:美食天堂、購物天堂、漂亮地標、全新建築物等等,向外表現香港是亞洲國際都會的概念。但是我不太喜歡用這個品牌去介紹我所住的地方。我希望用:「香港,我們的家」去表達。
「我們」不但是指人類,也是香港的野生動物。不要小看這個地方,面積只有一千多平方公里,但是香港整個土地,大概有3/4還是礁岩、沒有發展的地方,香港有漂亮的山水風景、海岸線、豐富的物種,例如蝴蝶大概有250種,這個數量比英國整體還多,鳥類則有550多種鳥類,這數字代表中國1/3的鳥類都在香港找得到。香港是生態寶地,到處都能發現很可愛珍貴的生物多樣性。

香港西北方米埔內后海灣,就是一個水鳥天堂,很有名的沿岸濕地。單看圖3就可以看到多樣性的濕地,外圍是天然的泥灘,還有紅樹林,內部是人工濕地,還有一些商業魚塘。這裡提供不同種類濕地,讓動物,特別是水鳥、候鳥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棲息地。全球共9個不同的鳥類遷飛路線,米埔就是其中一個,超過四百多種水鳥來到米埔過冬,當中有不少受到不同程度的國際保育關注,包括台灣也很了解的黑面琵鷺。


米埔的黑面琵鷺占全球十分之一左右,不要小看十分之一,已經是全球第二大族群,米埔是他們第二大的越冬地。全球最大的是哪裡呢?就是台灣台南七股和台江,全球有一半的黑面琵鷺都到那裡越冬,所以台灣的濕地也非常寶貴。除了鳥類之外,米埔也有很多不同的生物多樣性,很多品種生物都要倚靠濕地生存,濕地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態價值,1995年,香港政府根據濕地保育公約,在米埔與內后海灣共1500公頃的地方成立國際重要濕地。
米埔自然保護區
為了保護這片濕地,香港政府將它分為四個重要區域,不同區域當中有不同指標、管理目標。管理區域最大的區域是核心區,核心區主要是天然泥灘、紅樹林;管理目標是保留不受滋擾的天然地。除了進行基本管理、研究工作之外,一般人是不能進去的,保護程度非常高。
第二大片的管理區,叫做合理應用區,主要是商業養殖魚塘,裡面營運的都是本土漁民,每天都在魚塘裡做商業養殖工作,政府也跟他們有很好的溝通,希望本土漁民的養殖方法都是基於濕地合理利用與永續觀念下來管理魚塘。而生物多樣性管理區就是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題,也是米埔自然保護區所在地,從1984年開始,這裡成為保育、研究、教育工作的地方。這區的管理目標是以嚴格管理規劃,為鳥類,包括鴨子、黑面琵鷺等提供好的濕地,透過管理,提供生物多樣性的保育、教育、培訓工作。

而保護區裡面的管理目標是什麼呢?保護區的管理目標最重要的是保育,在管理方面分比較細,米埔中分成七個不同重要的保護小區。
第一區,位於北方,是黑面琵鷺跟野鴨的棲息地,有水位、植被的管理,提供好的棲息地給黑面琵鷺跟野鴨作為棲息地。
第二區是蘆葦保護區,米埔的蘆葦是廣東省最大的一片區域,蘆葦有很高的價值,因為很多昆蟲住在蘆葦裡面,蘆葦提供食物與棲息地給不同的鳥類。
第三個管理小區叫做傳統運作基圍,希望保留這種傳統蝦塘,向外界表明,傳統中人們怎麼運作、管理濕地,裡面有很多合理利用的智慧在裡面。過去人類跟大自然也是在和諧的關係下一起走下去,共存下去。我們很想將一些傳統的濕地合理觀念利用,透過基圍向外界表明出來。
第四是我的工作重點,米埔教育中心,希望提供好的基地做教育用途。
第五是高潮位濕地,當水位漲潮時,鳥類很難落腳,這個情況下他們會飛到米埔基圍裡休息,所以透過水位的調校搭配人工小島,讓水鳥在水位高潮時、無法進到米埔時可以棲息。
第六,淡水塘和沼澤,除了鳥類之外,也希望提供多一點濕地環境給其他生物棲息,包括蜻蜓、豆娘等淡水生物;還有鳥類,比如鴨子,也很喜歡在淡水塘休息。我們很喜歡去淡水塘看鴨子洗澡、睡覺,非常寫意、療癒的經驗。
第七,剛才提到這裡有高潮位水鳥棲息地,最近發現面積不太夠,很多時候鳥的密度太高,應該要準備多一點棲息位讓水鳥休息。2021年我們提供一些新的高潮位棲息地—「補充棲息地」,讓更多鳥類能在米埔內部休息。
濕地管理五大目標
縱然米埔有不同管理區,但共享管理五大目標。第一是濕地生境管理,我們希望提高米埔濕地生境管理的品質,藉此提高生物多樣性。第二,監察及研究,進行各類生態調查以提供足夠資訊管理。第三,米埔是個典型的城市濕地,代表有很多外來的壓力。周遭的發展帶來很多濕地破壞、水質污染,還有其他問題。比如說外來種入侵、氣候變化等,帶給濕地管理很大的壓力、威脅,我們希望透過不同方案減少外來威脅。第四是培訓,米埔是重要培訓基地,每一年也有好幾百個來自東亞-澳大遷徙路線、不同國家的保育人士、教育人士、研究人士都來米埔培訓,希望米埔經驗幫助到其他不同的保護區改善管理工作。
最後就是教育及提高民眾保育意識,英文用CEPA(Communication, Education and Public Awareness)代表,我主要分享CEPA教育工作跟濕地管理、監測,還有如何減少外來威脅的關係,透過民眾參與的例子來說明。
CEPA保育意識
第一,就是教育跟濕地管理的關係,我們有一個「濕地保育全接觸」一天半的活動,中學生來到米埔成為保育工作者,須進行不同的野外工作,比如說清理雜草、推土、濕地營造,透過工作了解濕地管理不簡單,保護區並不是單單圍起來就行了。


第二個例子是CEPA跟研究監測的關係。有個主題活動是探索生物多樣性,是半天的活動,老師帶著學生來參與不同的生物調查工作,其中有些也是挺有趣的,比如說在米埔有很多地方放了攝影機,目的是要監測在這裡生活的大型哺乳類動物。這是一個自動攝影機,鏡頭前只要有風吹草動,都會拍下來,所以什麼都有機會被拍下來。一個月可能一台攝影機裡就拍了好幾萬張圖片需要去分析。

因為米埔沒有網絡,裡面的圖片不能自動發到電腦,所以希望透過小朋友到不同地方取回記憶卡,帶到電腦裡作初步分析。大部分的圖片都很悶、沒有東西,因為風吹草動它就會拍了,可能1、2000張圖片中,突然有個生物出現,學生就非常興奮;這興奮的感覺正如同我們做保育的都有同樣興奮的感覺,平常日間沒有動物走過,但晚上突然看到哺乳類動物真正在米埔生活,就會非常開心。這類工作我們也提供不少,希望學生在保護區做出一些貢獻,同時也會受到教育。
但是有個問題,這個活動不太持續,很多學生只來半天,半天之後他可能永遠不會再過來,活動教育意味比較大,但研究貢獻份量比較低,這就是一個問題。過去兩年有個新的想法,希望年輕人能持續不間斷地來米埔進行調查工作,這個貢獻才能明顯。我們想到方法是跟青年團體合作,同一批人定期來米埔,可能一年4-5天,一方面他們對濕地、米埔的理解提高,另一方面,可以真正對監測與研究能提供貢獻。這是我們挺受歡迎的計畫,現在已經有3-5個定期合作對象。
第三方面,CEPA跟減少外來種威脅的關係;米埔面對很大的外來種威脅,其中一種就是福壽螺,我們邀請學生來米埔清除外來種,過程中也解說這個品種對本土有什麼破壞,在日常生活可以做什麼來減少外來種對本地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等等。另外有個方案叫做「后海灣規劃師」,跟土地規劃有關。學生用半天的時間,從地理、城市規劃角度,看米埔面對了什麼威脅,比如說外面發展、水質污染、城市化的威脅,過程中學生明白這些威脅長遠來說對米埔濕地的保育不太好,所以我們也鼓勵學生回學校後做些行動,比如說寫信給政府不同部門,說明他們的擔憂,也提供一些方案,讓政府考慮,能不能在發展同時減低對濕地環境的影響。

米埔濕地的未來
以上分享的都是一些濕地保育、規劃、管理、監測、調查有關的教育活動。希望藉此讓年輕人對濕地保育做出不同貢獻。在其他層面我們也有不同教案,有10個主題讓香港中小學老師挑選,可以看網頁的主題簡介,說明主題跟學校課程的關係,讓教師在選擇參與活動時有基本了解。
2021年,全球都面對很大的挑戰,過去一年停課的時候,學生只能待在家裡學習,對做自然教育的人來說是很大的困難,最近幾個月我們有新的想法,就是把米埔搬到他們家,我們推出米埔youtube tour,讓學生透過電腦、電視、手機多了解米埔。
除了在地的監測、觀測之外,有些學生回到學校之後,還會有後續的行動。例如有群學生參觀米埔回到學校後,用STEM(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幫我們設計新的觀鳥屋,改良裡面的通風設備,這就是很好的例子,學生來到米埔後,在學校做後續的工作,更加鞏固學習的成果。

除了學生項目外,針對公眾在假期來此學習也會有不同主題可以選擇,有些像台灣的夏令營、冬令營,是多天的活動,讓小朋友能在米埔待好幾天,多認識這地方。也有像年度主題活動:「香港觀鳥大賽」,這是香港第一個跟自然保育有關的活動,2021年已經40年了,透過組織專業的觀鳥比賽,一些香港人也能參與在米埔的保育工作。也有一年一度的米埔開放日,讓大眾來到米埔,很自然地走動、觀察、享受自然環境,在過程中安排一些活動、解說、工作坊,讓他們了解米埔的保育工作。
我們的創辦人斯科特爵士曾說:「如果我們要拯救地球,最重要的事就是教育。」相信教育永遠是一個最好的方法,能提高保育的效能,因為這個效能是永遠的、持續的。
活動資訊
活動名稱:宜蘭地方博物館x環境教育國際論壇
活動執行: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
委託單位: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執行時間: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