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雪山山脈尾稜峭壁間的易危植物-綿棗兒

文/圖 農業部林業試驗所 李俊緯、楊承澔

第168期-2024年9月

能在宜蘭偏遠山區的峭壁夾縫間,遇見生育地分布於金門、馬祖離島與北海岸的濱海植物綿棗兒(Barnardia japonica),那種初次邂逅的悸動感,直到現在回想起來依舊清晰強烈。

 

頭城山區是珍稀植物的寶庫

畫面回到一年前的初秋,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團隊多次來到宜蘭頭城山區,進行艷紅鹿子百合、金花石蒜、臺灣三角楓、四照花等珍稀物種族群現況與物候調查任務,在無緣遇見目標植物的盛花身影之憾而稍顯心灰意冷之際,峭壁下方岩縫間的幾串粉紫色小花,卻吸引了團隊的目光。

小心翼翼沿著峭壁往下攀抵一處凸出小平台後,低身仔細端詳好一會兒,確認眼前植物正是2017年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中名列易危等級(Vulnerable,VU)的珍稀物種綿棗兒,沒想到居然能在海拔500公尺雪山山脈尾稜東向峭壁岩縫間,遇見如此低調卻秀麗的海濱珍稀植物,團隊當下振奮無比。

植物分類為天門冬科Asparagaceae(常見的蘆筍、龍舌蘭均為本科植物)的綿棗兒是臺灣原生單子葉植物,其葉片自基部抽出、長度可達10~24公分,呈狹長線型或披針型,葉片紙質柔軟、兩面光滑,葉片基部下位連結大小2~5公分的卵球形鱗莖,鱗莖下方則長有多數鬚根。

夏、秋兩季為綿棗兒花期,其花莖直立、花序長約7~30公分,由20~80朵粉紅、淡紫或白色花冠組成的總狀花序秀麗且吸睛,結果期9-11月。

綿棗兒為臺灣原生植物,主要生育地分布離島馬祖及北部海岸地帶,東部宜蘭、花蓮分布稀罕。此行能在天然環境異常艱困的頭城山區峭壁岩縫間發現它的身影,殊為幸運。當天調查其生育地植群組成物種時,發現主要為禾草科芒屬、扭翹香茅或腎蕨等優勢族群,這類植物外型及數量足以掩蓋過葉形低調迷你的綿棗兒,也因此只待盛花期間方有機會一睹吸睛的粉紫色花序,成為這趟行程的意外收穫。

圖1:葉形低調的棉棗兒,只待盛花期間方有機會一睹吸睛的粉紫色花序。
圖1:葉形低調的棉棗兒,只待盛花期間方有機會一睹吸睛的粉紫色花序。
圖2:綿棗兒的肥大地下鱗莖有不同的應用價值。
圖2:綿棗兒的肥大地下鱗莖有不同的應用價值。
圖3:淡紫或白色花冠組成的總狀花序秀麗。
圖3:淡紫或白色花冠組成的總狀花序秀麗。

宜蘭的珍稀原住民植物

回顧國內各大植物標本館文獻,台灣採集綿棗兒的最早紀錄是1909年日本學者鈴木重良在桃園採集到一串花序,當年的那筆標本目前珍藏於臺灣大學植物標本館。而日治時代晚期的1936年10月5日,來台就讀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生物學科的島田秀太郎Simada-Hidetaro在宜蘭蘇澳採集到的棉棗兒為蘭陽地區首筆紀錄。事隔一甲子後的2002年10月18日在新北與宜蘭間的鶯子嶺山區,發現宜蘭的第2筆採集紀錄。而這次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團隊與棉棗兒的邂逅,則為蘭陽地區的第3筆資料,更是近20年來宜蘭地區綿棗兒的首筆紀錄,呈現出宜蘭在東北季風長年吹拂下,具備獨特而豐富的生態資源。

爬梳中國北京、上海、江蘇出版植物誌,得知綿棗兒在中國可作為食材使用,主要利用部位為地下鱗莖;另有報告提到綿棗兒亦可作成殺蟲的天然農藥。臺灣目前尚無綿棗兒大量推廣栽植的成功案例,不過,全球目前正面臨氣候變遷下的高溫與澇旱不斷發生之際,原生於山區峭壁與海岸地帶,可承受強烈日照與乾旱環境的綿棗兒,經過長年演化適應環境後,或許有機會成為臺灣園藝產業面對氣候變遷下的新興作物,成為我們虛心向自然學習的可能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