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19期- 宜蘭第一座縣定古蹟—碧霞宮武穆文史館

黃有卿、陳宜伶、曾昶尊撰寫,蘭陽博物館改編

碧霞宮外貌
碧霞宮外貌

編按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經典蘭陽─宜蘭縣國家文化記憶庫」,為蒐集、整理宜蘭博物館家族在地知識建置計畫,透過關注在地人群長時間與自然互動累積的智慧,發掘、調查、研究與書寫,將宜蘭在地知識予以紀錄,並將調查資料上傳至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網站,蘭陽博物館特此將該計畫作系列電子報,延綿知識的積累,廣宣宜蘭在地人文風情。

廟史沿革

碧霞宮前身為1896(明治29)年年由陳祖疇等人所建的坎興鸞堂,主祀岳飛。1897(明治30)年,地方仕紳莊贊勳、楊士芳等人號召籌資,與坎興鸞堂共同購地建廟堂。1899(明治32)年廟宇落成,命名為「碧霞宮」,取碧血丹心望曉霞之意。碧霞宮除具有鸞堂的宗教性質外,還有勸善局的功能,因而設有宣講堂以宣講教化,日治時期亦曾開設樂施社,提供信眾米棺以賑恤清寒,為宜蘭舊城重要的鸞堂。

勸善堂成立旨在宣講善書,教化善行之舉。
勸善堂成立旨在宣講善書,教化善行之舉。

 

嗣後,有多次增建翻修,1984年,募款添購廟宇後面的空地,計畫擴建。1991年10月,重建籌備委員會成立,廟方委託建築師規劃重建;1992年完成設計請照,1997年,縣府將廟後方土地規劃為楊士芳紀念公園,同時依新修訂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指定碧霞宮為縣定古蹟。

 

由於文物碩多,廟方購置西鄰房舍,建置為「武穆文史館」,1999年落成,展出岳武穆王墨寶、生平文物史料與扶鸞相關文物,讓更多人在觀看文物間,了解碧霞宮的歷史與其在地方上的重要性。

碧霞宮武穆文史館內展示的老照片
碧霞宮武穆文史館內展示的老照片

開基香爐

碧霞宮武穆文史館中,陳列有一座古老的木製香爐。爐身隱約可見「己亥年」之字樣,對照干支紀年,正好就是1899(明治32)年,從年份推算,這應該是碧霞宮落成時就開始使用的開基香爐。此文物為當時擔任法院判官的日籍官員木村篤氏所捐贈,見證著碧霞宮從創建以來的歷史變革,也代表當時碧霞宮的網絡關係,不僅包含宜蘭地方人士,連當時在宜蘭的日籍官員都有一定的交流往來。

左圖:碧霞宮香爐 / 右圖:碧霞宮香爐1960年代舊照
左圖:碧霞宮香爐 / 右圖:碧霞宮香爐1960年代舊照

鸞堂門生制度

鸞堂門生制度是維持碧霞宮傳統宗教祭禮、宣講善書及濟世的主要力量。碧霞宮自1899 (明治32)年開宮以來,門生無不奉儒家思想為宗旨,學習岳武穆王忠孝節義的情操,祀神行善。

 

碧霞宮門生約300人,職位大致分為:典儀、鸞務、宣講、禮誦、賑救、 總務、財務等。每一位門生入堂前,皆須經過嚴格的品格審核,於初一、十五扶鸞稟告,再依神諭分派擔任鸞生、講生、經生、賑生、祭生等神職。

 

每逢初一、十五,門生必須參與祈求平安的誦經法會,以及19-21點的「察點儀式」,向岳武穆王報告這半個月來,該生如何遵循經文修行,同時祈求闔家平安。儀式進行順序如下:排班、唱廟歌、總董堂事上香,宣讀安太歲及祈安消災疏文,再將文書攜至燎所焚化;接著,恩師察點,正副鸞生在扶鸞儀式前行三跪九叩之禮,恭請恩主,恩主則透過鸞筆的喙銜住硃砂筆,一一唱名,聽到自己名字的門生行禮答「在!」後,恩師於出席門生的察點清卡上落朱批,表示無誤並供存查,其亦藉此檢視該門生這段時間的修行狀況。儀式完畢,按禮儀恭送恩師,退班。

左圖:門生察點中扶鸞儀式是運用鸞筆唱名後落朱批 / 右圖:碧霞宮展示鸞桌文物
左圖:門生察點中扶鸞儀式是運用鸞筆唱名後落朱批 / 右圖:碧霞宮展示鸞桌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