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期-海中鯨靈~鯨豚保育之路
文/圖:蘭陽博物館
隨著賞鯨季節來臨,為了讓民眾對鯨豚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本館自今(102)年6月7日至11月5日間,推出「海中鯨靈-鯨豚保育之路」特展,以人與鯨豚的關係為主軸,展示「從獵捕到保護」,轉變為「拯救鯨豚、瞭解鯨豚」與「關心和愛護鯨豚」的過程,敘述隨時間軸而演變的人鯨關係,歡迎闔家大小一起前來觀展。
7日開展當天館方特別邀請南方澳素人畫家劉生根先生與宜蘭在地藝術家邱憲章先生為我們「鯨彩重現」,分別以舊時海豚搶食漁獲與現今海豚悠遊於海中為題,在海豚充氣模型上作畫,傳達了人鯨之間的愛恨情仇。
鯨豚為海洋哺乳動物,全世界共計83~85種,體型差異大,最小的1.5公尺,最大的種類則為可達30公尺的龐然巨物。臺灣周圍海域的鯨豚約有31種,物種多樣性高達全球鯨豚總類數的36%,尤以宜蘭、花東沿海的鯨豚資源最為豐富。臺灣大學研究團隊已於宜蘭海域進行10多年的鯨豚生態調查研究,期間共發現15種鯨豚於此海域出沒,烏石港的賞鯨業才能隨之蓬勃發展。
此次策劃展出以鯨豚保育為主題,內容講述了從「人與海獸的戰爭」到「一睹海中鯨靈丰采」的人鯨關係轉變,最後再討論人類身為「地球公民的責任」。展場分為宜蘭常見的鯨豚、臺灣的捕鯨歷史、鯨豚的各部位利用、賞鯨活動發展、海上研究、鯨豚救援、鯨豚保育等單元。現場還展示了難得一見的古董捕鯨砲、瓶鼻海豚及江豚的骨骼標本,以及瓶鼻海豚胎兒的浸製標本。為了讓遊客對鯨豚有更深刻的體會,現場還打造了一隻長達13公尺等比例的大翅鯨模型、播放鯨豚相關影片及聲音,此外,遊客還可以加入鯨豚群中,一起互動、拍照留念。
除了特展外,本館也將依據不同對象需求,與中華鯨豚協會、臺灣大學生態學及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合作,在特展期間辦理相關教育活動。其中,「第十三屆鯨豚生態與保育-賞鯨永續發展」研討會即將於102年6月30日(日)展開,緊接著7月1日(一)將辦理「宜蘭地區賞鯨業者座談會」,7月16(二)至18日(四)則將辦理「2013年鯨豚海洋種子教師教學設計工作坊」,透過國內鯨豚及生態專家深入淺出的講解,傳達鯨豚生態保育觀念,啟發民眾及相關業者重新思考臺灣賞鯨活動的機會與優勢,並冀希提升對鯨豚保育的認同,讓賞鯨永續發展,有興趣參與的民眾可查詢本館官網報名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