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25期-觸摸‧體感 考古學的樂園:兵庫縣立考古博物館追求的新展示技術

藤田淳/兵庫縣立考古博物館學藝課課長

2017年舉辦的「臺日考古論壇:當代博物館的考古展示與教育」,第二場次由佛光大學文資與創意學系講座教授張譽騰擔任主持人(右)、兵庫縣立考古博物館學藝課課長藤田淳為主講人(左)。
2017年舉辦的「臺日考古論壇:當代博物館的考古展示與教育」,第二場次由佛光大學文資與創意學系講座教授張譽騰擔任主持人(右)、兵庫縣立考古博物館學藝課課長藤田淳為主講人(左)。

編按

2017年蘭陽博物館舉辦「臺日考古論壇:當代博物館的考古展示與教育」活動,邀請國內外百餘位專家學者參與盛會,從「台灣考古的歷史」、「考古與社區的關係」、「公眾考古與環境教育」等議題交流分享,歷經三年反覆重新確認內容及編輯,終於在2020年完成授權出版。

 

蘭博電子報為延續並擴大相關議題的討論,會後將發表的演說及論文逐期全文刊登。

一、兵庫縣立考古博物館概要

兵庫縣立考古博物館在今年的10月13日將開館滿10週年。很榮幸能夠在這麼值得紀念的時刻,参加了這個研討會。在日本,專門的考古學博物館為數不少,在展示上也呈現了許多的巧思。然而,兵庫縣立考古博物館仍努力嘗試前所未見的博物館新展示技法。

 

兵庫縣北邊面向日本海,南邊面向瀨戶內海和太平洋。在日本,除了本州的兩端之外,像這樣同時面對兩片海洋,同時又位處自古以為東西交通要道位置的縣市,找不到第二個了。以美麗夜景著稱的神戶市以及擁有世界文化遺產—姬路城的姬路市等,兵庫縣內主要的城市都分布在瀨戶內海沿岸,我們博物館所在地的播磨町就位於神戶市和姬路市中間。

 

臺灣的十三行博物館以鄰近十三行遺址聞名。同樣地,兵庫縣立考古博物館也位於擁有約2,000年前彌生時代的大中遺址裡面。畫面上的紅色的圓形是博物館,黃線的部分是大中遺址。另外,博物館左側的小建築物就是「播磨町鄉土資料館」。播磨町是人口約3萬人的小鎮,但是卻建造了資料館來守護大中遺址。我們在大中遺址上復原了彌生時代的竪穴住居,規劃的史蹟公園已成為當地居民休閒的好地方。

大中遺址位置圖
大中遺址位置圖

 

我們館設計的標章是兩隻張開的「手」。這手意味著什麼呢?我一開始看到的時候以為是用考古發掘時所使用的手套來設計的。其實並非如此,這雙手代表的是孩子的手。手指朝向下方的咖啡色的手代表了向地底下發掘,探索過去的手。手指朝上的綠色的手象徵的是掌握未來的手。透過考古發掘讓我們對過去更加了解,並幫助我們創造未來。也就是說,連結過去與未來這項考古學的使命,就被蘊蔵在這個博物館標章的設計之中。對我們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標誌。

兵庫縣立考古博物館標誌
兵庫縣立考古博物館標誌

 

我們博物館是以考古學為主的博物館,同時也進行考古發掘。現在負責發掘的部門已經被分出去成為不同的組織,但是大家仍在同一座建築物裡工作。對於發掘出來的陶器或石器等出土品(文物),我們會先用水洗掉上面的泥土,破碎的陶片會黏貼起來復原,並且正確地測量製圖。這一連串的工作結束後,出土品就會被整理保存在塑膠製的箱子裡。整理完的出土品會用在展示,或是外借給其他博物館。另外,也會用在體驗學習或是體驗講座等考古學教育活動上。

兵庫縣立考古博物館展示理念
兵庫縣立考古博物館展示理念

我們博物館的特徵,可以用以下三句話來表達:

  • 第一是「觸摸・體感的考古學樂園」。
  • 第二是「新型態的参加體驗型博物館」。
  • 第三是「連結過去與未來的博物館」。

 

接下來,我要以這三句話為出發點,向大家介紹我們所追求的全新展示技法。

二、兵庫縣立博物館所追求的全新展示技法

A. 展館內到處設置體驗展示「Hands On」

Hands On設計的體驗展示不但需要「看」, 還得運用「摸」、「聞」等人類的各種感覺來體驗。透過遊戲的感覺愉快地體驗將會激發参與者學習的動機。

 

B. 逼真的一比一實景模型及複製品

展場中有很多依據實物大小一比一製作的實景模型及複製品。従遺址中發掘出的陶器或石器等,遠古時的人們實際上使用過的東西,我們只透過「看」,要想像過去人們的生活樣貌是很困難的。一比一實景模型及複製品是幫助我們想像過去的有效工具。

 

C. 簡潔明瞭的解說展板

博物館內有很多用來解說展示品的展板。有一些猶如藝術作品般,將重點放在「感受」的展示品,或許並不需要過多的文字解說。但是,至於歷史展示,就必須要有背景,展示品的使用方法及功用等說明的解說板。解說展板內容過於冗長,難懂的話,即使特別製作了也沒有人要看。簡短且淺顯易懂的解說展板對於以親子為對象的博物館來說是很重要的。

 

D. 給入館來賓的話

最後是給入館來賓的話 。我要針對四種展示技法做具體的說明。這是博物館的平面圖,有東邊和西邊西兩個入口。常設展區用顏色劃分成三區(①主題展示室、②發掘廣場、③時光廊)。每個展區都採用了各具特色的展示技法。常設展場最裡面的「特別展示室」每年會舉辦4場特展。

 

「主題展示室」和「發掘廣場」、「特別展示室」是需要收費的,其他的區域都是免費的,所以可以趁著到公園散步的時候順便繞到「時光廊」來逛逛喔。

 

主題展示室

首先,我來介紹主題展示室。這裡劃分成人、環境、社會、交流四個主題,邀請入館者一起参加解開古老兵庫之謎的旅程。

 

一般來說,歷史博物館多半用時間排序的方式排列展示品及解說。這種展示方法很容易流於只有交代歷史年代。入館者或許可以認識到各個時代的特徵,但是這麼一來和讀歷史教科書沒兩樣,很難從中感受到什麼。像本館這樣設定主題展示的優點在於,可以明確地向入館者傳達訊息。人、環境、社會、交流四個主題分別有我們想要傳達的東西,為了能夠感受到這些,必須讓入館者慢慢地欣賞,因此上述的A至C就是我們針對這個目設計的。

兵庫縣立考古博物館四大主題
兵庫縣立考古博物館四大主題

 

A.主題展示室裡隨處可見豐富的Hands On體驗展示

請大家看一下主題展示室的平面圖。従左下入館後,向右繞可以到室內,従左下側可以出去。中間比較空曠的空間,擺設了石棺及古代船這兩個大型複製品。藍色的部分是在玻璃櫃內排放展示的展品,黃色部份是未放入展示櫃,直接裸露展示的展品。除了複製品之外,發掘出土的陶器也有很多是直接裸露展示的。咖啡色的是重現生活樣貌的一比一的實景模型,1至7用點線圈起來圓就是有設置Hands On體驗展示的區域。

 

Hands On展區會放置和附近的展示品相關的約20種展示。靜態展示能透過觀賞引導學習,而Hands On則可以透過動態的體驗激發學習動機,達到輔助的功效。我們很期待展示和Hands On體驗一起在展場帶動的相互作用。

兵庫縣立考古博物館主題展示室平面圖
兵庫縣立考古博物館主題展示室平面圖

 

關於HandsOn的展示,我再來具體介紹一下吧。左邊的照片是重現約3,500年前繩文時代樣貌的展示。狩獵鹿或山豬,在海裡捕魚,在森林裡採集榛果生活。中間的地板上則是重現在發掘現場發現的榛果貯蔵洞。另外,玻璃展示櫃裡面集後面的牆壁上排列著繩文人實際上使用過的陶器和石器。這裡設置的HandsOn是像右邊照片一樣,把繩文人食用的4種堅果(栗子,核桃,櫟,榛果),依照種類,従大籠子分到左右的小籠子裡的互動展示。透過這種簡單的活動,學習繩文人的食物。

繩文時代樣貌展示
繩文時代樣貌展示
各種堅果種類
各種堅果種類

 

下一個是大約2,200年前的彌生時代的水田稻作的樣貌。隨著季節轉換的彌生時代的水田風光背景畫前面,重現了祈求豐收或是避免自然災害的女巫的身影,採集結穗稻米的女性的模樣。左邊的大型陶器也是裸露展示。在此對面則放置了各種彌生時代的道具及服裝的複製品。在這裏可以實地觸摸彌生人使用於稻作的鋤或鍬等道具,並且模擬使用。並且,可以身穿名為「貫頭衣」的彌生人服飾,手持道具,體驗模型中的彌生人的感覺。

 

掛在女巫頭上的是我們稱作「銅鐸」的祭祀用鐘。由於在最近的發掘調查中發現了以繩子綁著銅鐸向下垂吊以發聲的證據,因此有人建議可以重現向下垂吊的樣子。因應考古學的最新發現及,研究進展,展示的內容也有修正的必要。

 

接下來是約莫800至900年前,平安時代末期的樣貌。當時的國都—京都蓋了很多的寺院,屋頂則鋪了瓦片。即使到現在日本的傳統家屋還是有很多屋頂使用瓦片,但是和古時候的瓦片形狀及排列方法都不一樣了。古時候的瓦片分為四角瓦和隧道形圓瓦兩種,用這兩種瓦片交替使用鋪在屋頂上。先従屋簷開始,往屋頂上方重疊鋪蓋,以避免雨水滲入或是従屋頂上往下滴落。我們可以看到復原的瓦片屋頂上的瓦片工匠吧?我們準備了在屋頂下排列瓦片的體驗,活動,就連小朋友都能一邊想一邊正確地排列出來。透過發掘調查,我們得知兵庫縣有很多製瓦的遺址(窯的遺址),従窯的遺址出土的瓦和京都寺院出土的瓦,仔細比對調查後,發現兩者之間有關聯。也就是說,兵庫縣製作的瓦經過河運或是瀨戶內海被運送到京都。像這樣的考古學上的成果也被應用在日本傳統的雙六(Sugoroku,類似臺灣的大富翁)遊戲上。擲骰子後讓棋子従產地(起點)往京都(終點)前進的遊戲。遊戲規則非常簡單,所以常常可以看到孩子們玩得很開心的模樣。這裏重要的是,除了享受遊戲的樂趣,還可以將這個體驗活動設計的理念(把瓦片運送到京都的遊戲)傳達給孩子。為了驗證成效,我們還請附近的小學生幫我們試玩試作的遊戲,並且進行訪問調查。結果,我們發現了試做遊戲的不足之處,並且加以改良。

鋪瓦片體驗
鋪瓦片體驗
古代服飾更衣區
古代服飾更衣區

 

在主題展示室裡更換古代服裝的區域,這是所有Hands On展示當中最受歡迎的。為了讓大人小孩都可以玩得盡興,我們準備了大小各6種服裝,讓大家自由試穿。服裝的穿法透過照片展板解說,有點不容易,所以開館後暫時由職員幫忙更衣。雖然這種服務很討喜,但是要繼續維持是有難度的。再加上有些使用者將衣服亂丟,沒法恢復原狀,也成為營運上的難題。

 

B.逼真的一比一實景模型與複製品

主題展示室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擺設了許多實物尺寸大小的模型及複製品。進入一比一實景空間,有種會讓人誤以為迷失在古代世界的錯覺。就體驗古代氛圍這一點來說,實物大小的規模是很大的利器。

 

但是,實物尺寸的展示品在製作上很難矇混過去,這一點是最大難處。學藝員縝密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製作過程中工作人員也需要反覆討論修正。

 

主題展示室裡最逼真有魄力的,大約3萬年前古菱齒象狩獵畫面的實景模型。和前面的小孩一比較就知道古菱齒象有多大。在日本,比起古菱齒象,猛瑪象的知名度更高,所以來到這裡,不管大人小孩都會先大叫「哇!猛瑪象耶!」所以我們在展示品前面放了「哇!古菱齒象耶!」的文字解說板。

 

模型的右手邊展示了當時使用過的石器工具。依照出土時所在的地層以及時代順序介紹。由於是壁掛式的展示,所以沒有那麼醒目,也比不上模型那麼有存在感,這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下一張照片重現大約1,500年前的古墳中的樣子。大和王權時代全國各地蓋了許多大型古墳,兵庫縣內也有全長超過100公尺的大型古墳。這個石室就是兵庫縣內第二大的全長140公尺的古墳。在中央的石棺周圍有用板岩堆積起來的石室。

重現約1,500年前古墳場警
重現約1,500年前古墳場警

 

接下來是大約1,700年前的古代船的復原品,全長有11公尺。當時曾利用這樣的木造船在朝鮮半島及大陸之間進行交流。每週日我們會在船邊放置樓梯,讓入館者上船體驗,並且會安排學藝員在旁協助安全管理及擔任解說工作。

 

最後是800至900年前(平安時代末期)的日本與中國(宋朝)貿易的情況。當時,兵庫縣內有可以容納大型中國船隻的港口「大輪田泊」,就在今天的神戶港西邊。以下船卸貨的人們和貿易的商品為背景,帶著烏紗帽的日本官員(武士)正在與宋朝的商人聊天。對話內容透過音響播放出來。中國商人說的是中文,我們聽了也不懂,不過我們的設計是只要聽官員說的日語,就能推測出商人究竟說了什麼。

 

C.簡潔明瞭的解說展板

第三個則是解說板的設計巧思。要字數少,文章簡短,搭配插圖或照片,所有的漢字都加上讀音(假名)。

 

例如,人骨展示的後面的解說板使用了4片的版面。第1片是標題,第2片是發掘時的照片,第3片是性別及年齡等透過人骨可得知的特徵,第4片是時代背景的說明。

 

第3片的解說板一共有57字,第4片因為是說明時代背景,所以有146字,不過搭配插圖分成6個區塊。即使是長篇幅的文章,對有興趣的人來說也會認真閱讀吧?但對於沒興趣的人來說就完全提不起閱讀的興致。

 

如同照片所示,幾乎所有解說板的字數都在100字以下,並且切割成好幾個部分。要怎麼樣做才能讓對考古學沒什麼興趣的人也願意看解說板?這個解說板是我們開館當時負責製作的職員們經過不斷討論開發出來的。

 

這種解說板的效果,可以說在孩子觀賞展示品時,父母就可以當場閱讀,理解並且解說給孩子們聽。 

 

D.給入館來賓的話

在主題展示室最後面,出口前面有一個可以傳達給入館來賓訊息的地方,那裡有繩文時代的少女坐著,眼光注視著斜前方。少女目光所及之處,設置了一個螢幕,播放著阪神大地震時兵庫縣各地受災的情況,以及之後邁向復興之路的過程。

 

人們即使遭遇了無數的苦難,仍能一一克服並且創造出今日的繁榮。繼承先人的智慧,面對各種問題並找出解決方法,開創嶄新的未來,這就是活在當下的我們的使命,也是一開始我向大家介紹我們博物館的標章時,想要傳達的理念。

給入館來賓的話
給入館來賓的話

 

②體驗展示室(發掘廣場)

在主題展示室之後,接著向大家介紹發掘廣場。這是佈滿Hands On的展區,也是最受歡迎的展場。在入口處有一位穿著發掘時的制服的男士(他也是學藝員)的展板迎接我們入場。

 

室內有呈現考古發掘現場的空間(左邊照片),以及調查研究出土文物,類似研究室的空間(右邊照片),右邊還有出土陶器的展示。是可以模擬體驗各種考古學調查方法的展場。

 

其中最有人氣的發掘池裡,可以體驗發掘活動,找出埋蔵在橡膠片裡面的塑膠製陶器,銅鏡,銅鐸,金印。限時5分鐘內,找到東西就放進容器裡,結束後再埋回去。

 

研究的空間內的牆上有一副描繪約2,000年前居住情況的壁畫,這副畫其實有很多錯誤,「?」問號的地方有小門可以打開,開門後就可以看到正確的解答。

 

還有,和桌上擺設的小陶器一樣的東西,就在玻璃下方,並寫著「這個陶器是什麼?」只要打開抽屜就可以看到答案(捕捉小章魚的道具)。

 

孩子們很喜歡打開門或是抽屜,窺視裡面,一邊想像「裡面會出現什麼呢?」,一邊興致勃勃地参與體驗。因此,這種體驗展示的技法,應用在引發孩子的興趣上非常有效,且大家務必嘗試看看)。

 

此外, 為了顯示我們居住的土地下方,有各種古老的東西形成地層掩埋在其中的「地層螢幕」或「圖畫角落」、「陶器與銅鏡的立體拼圖」,乘坐用來發掘的「挖土機體驗角落」等,在發掘廣場裡設計了很多有趣的體驗活動。

博物館內體驗活動
博物館內體驗活動

 

③時光廊

展示最後是緊鄰東邊入口處的「時光廊」。對於考古學家來說,陶器就像測量時間的尺規。依據陶器的形狀,製作技術的差異,可以推斷製作的年代。

 

在這裏我們展示了貯蔵用的大型陶器以及炊煮用的陶器,作為餐具的陶器等,並且依照年代順序排列,標示形狀及作法的差別。總之,大型陶器排列起來非常壯觀。

時光藝廊
時光藝廊

三、總結

到這邊為止,為大家介紹的HandsOn,實物尺寸的模型・復原品,淺顯易懂的解說板等設計,絕對不是我們博物館獨一無二的,也有很多博物館分別採取了以上的做法。但是,要像兵庫縣立考古博物館實踐得這麼徹底的,應該找不到第二個了。因為我們所追求的目標是,去除艱澀難懂的考古學刻板印象,成為一座可以讓對考古學及博物館不感興趣的人們也能樂在其中的博物館,特別是要設計出讓小學高年級孩子們展現興趣,又能理解的展示與活動的博物館。

 

考古學的研究對象是遺址與文物,透過這些成果,我們可以學習到先人的生活及辛苦。然後回顧當今的生活,成為描繪未來藍圖的重要工具,這就是我們兵庫縣立考古博物館一直堅守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