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42期-掌船經驗豐富的討海人-林慶富

陳財發/李阿梅/黃麗惠

林慶富玉照
林慶富玉照

編按

南方澳地區擁有豐富的海洋生態及漁業資源,還具有相當多樣性的社群及人文特質,為了紀錄「討海文化」,蘭陽博物館從2016年起,進行「老船長口述歷史調查計畫」,每年邀請約20位退休老船長擔任報導人,進行口述歷史訪談。同時由專人當場進行錄音、錄影及照相工作,事後整理成詳實之文字紀錄。

 

《蘭博電子報》會逐期刊登,分享這些討海人的生命史。

童年

林慶富,一九五四年出生於宜蘭縣蘇澳鎮「過港仔」。父親林朝村,一九三O(日昭和5)年出生,「過港仔」人;母親林劉阿過,一九三一(日昭和6)年出生,北方澳人。父母共育有二男三女,慶富排行老二,上有一姐,下有二妹一弟。慶富家旁就有一條港(畚箕湖水系),小時候會去抓魚,因為伯、叔種田,所以小時候慶富也得幫忙農事,尤其是收割季節,更是忙碌。

 

臨就學年齡,慶富進入馬賽國校讀書。十歲時,父親兄弟分家,伯、叔共分一甲多地,父親分到漁船,爾後全家搬到南方澳居住。小學畢業,考上蘇澳初中,導師崔士奇非常凶,再加上對讀書沒有興趣,初中讀了一年就休學,父母雖然希望他可以多讀點書,但是他的心思不在課室上。

 

休學後,經人介紹,慶富在船舶大隊任工友,一個月的薪水五佰多元,當時正式職員的月薪一仟多元。工作內容要擦窗戶、送公文,不過主要還是以送公文為主,都是用走路的方式。後來覺得父親在討海蠻不錯的,就把工作辭掉,開始討海,工友大約做了一年多的時間。

買漁船當船長

【偷藏】

十三歲時(滿十二歲),因為沒有身份證,所以慶富曾經偷藏在漁船裡出海,以躲過檢查哨的出入港檢查,當時大多藏在睡艙裡,這樣的經驗有蠻多次的。那時漁船是「現流仔」鏢「丁鮸」(旗魚),他就幫忙看旗魚(魚蹤)、煮飯,或許天生有討海命,慶富不會暈船。偷藏出海的期間大約有一年,並不是每回漁船出海都有跟,而是斷斷續續的。

 

滿十四歲後有了身份證,慶富正式討海。初討海的慶富,從煮飯開始,漁船上的吃食很簡單,白飯加上配菜:沒有青菜,多是魚煮醬油就很好了,煮飯歲月有四年的時間。

【討海旅程】

十八歲,高雄紅毛港的「卡越仔」(拖網)正好,朋友找慶富一起作業,妹婿有經驗任「大俥」(輪機長),慶富則是「大俥」助手,是屬於單拖作業。之後,父親的朋友在「摃珊瑚」,找慶富協同作業,漁船名「豐榮」,成績還不錯。又過了一段時間,轉換到「永裕漁」作業,是延繩釣作業,漁獲為油魚,是當時盛行的魚種,一斤可賣到佰多元,漁場在宮古島東沿海線的海域,慶富任船員兼煮飯,可以多分到一些薪水。在「永裕漁」工作期間,慶富完成終身大事,大約作業了二、三年,「永裕漁」發生觸礁事件,漁船船身破裂,有被友船拖回南方澳,慶富離開「永裕漁」,此時父親的漁船已經賣掉,就打算自己買漁船經營。

【買漁船】

慶富到臺南安平港買了一艘中古木造漁船,船名更改為「祥發」。「祥發」多為近海作業,掠四季海,父子同船作業,父親幫忙「扞舵仔」(掌舵),慶富放「倒緄仔」。掠「飛虎」(鬼頭刀)時,漁場會到彭佳嶼和釣魚臺中間、富貴角、花蓮豐濱等海域,一趟出海有時到二、三天;有時七、八天的時間,「飛虎」掠完就換掠「飛烏卵」(飛魚蛋)。「祥發」作業五、六年後,漁船較老舊,慶富想要再更擴展,就把「祥發」交由父母作業。自己找了朋友股東,合夥買了一艘三十九匹馬力有鏢頭的漁船,由慶富任船長兼「大俥」。大約二、三年後,股東拆夥,漁船就賣掉了。

 

之後到野柳買了一艘漁船「漁滿」,是流刺網作業,「漁滿」的漁場在彭佳嶼,魚資源相當豐厚,當時南方澳大約有八、九艘的流刺網漁船,漁場在花蓮、龜山一帶海域,以洄游魚類為主,臺灣附近海域的潮流好,只要季節一到,洄游魚就會到。以流刺網作業廿年的經驗,只要漁船有出海作業就有錢賺,

【船長的經驗】

「首輪」作業十年,慶富婚姻亮紅燈,他把漁船賣掉,此時有南方澳的朋友在淡水任「沙輪」漁船的船長,因為缺船員,就邀請慶富同船作業,「沙輪」有流刺網作業,掠「飛烏卵」,冬天掠烏魚,夏天大多虧損,因為淡水漁場不好,沒有什麼漁獲,由於是「討分的」,漁獲影響薪資收入,所以夏天時,慶富會將漁船駛至南方澳掠黑鮪魚。

 

慶富在「沙輪」作業五年,後來老闆兒子能獨立作業,慶富換到老闆兒子連襟的漁船任船長,作業漁法與「沙輪」相同,一年後,因為機器需要整修,考量修理費用太高,剛巧有人要買此漁船,船東就將漁船賣掉,有補償一些給慶富。

 

慶富改到新竹受任船長,船東是新竹生意人,漁船原本是在載魚,後來在競爭下,漁船敵不過大艘船,就改成漁撈作業漁船。慶富掌船時期,冬天掠烏魚,視海路他會把漁船駛至南方澳「掠緄」,這時候已經有聘請外籍漁工了,漁船泊靠在南寮(新港)漁港。船長薪資不是固定的,採用「討分的」,加上當時外籍漁工會逃跑,魚季一到需要作業,慶富就會找南方澳朋友來協助作業,所以對他來說並不合算,作業二年後離開。

 

回到南方澳,在「阿水仔」的漁船任船長,冬天去掠烏魚,他找了臺灣的船員作業,回來算薪水時,臺籍船員的薪水從船長的份額扣給,對慶富來說當然不合算,他要求船東給些補貼,但船東不願意,因此他就選擇離開,在此艘漁船大約待了一年的時間。

 

之後,應新竹「頭家」的邀請,到臺中「鴻漁」任船長,掠烏魚作業,老闆將三股中的一股乾股給他,後來他覺得有了乾股,就會被束縛住,同時在西部的慣例,不管漁獲或是漁船整修保養費用,都是分成十份(海跤份)大家來負擔,但是在南方澳,漁船的整修保養費用是船東支付的,漁獲收入扣除成本,船東一半,船員一半,再按比例分配給各船員,慶富覺得西部的算法不好,後來帳目有些狀況,所以在「鴻漁」待了一年後離開。

 

再回到南方澳,慶富在朋友的漁船「明進36號」任船長。

明進36號老船長-林慶富
明進36號老船長-林慶富

海上驚險記

【落海】

慶富當兵前,「祥發3號」在東澳掠「小卷仔」,當時都是養活艙,清晨要回航時,父親想要抄捷徑回來,因為自視對於海路的熟悉,冒險駛著漁船從豆腐岬海域的兩塊礁石中間穿過,一個不小心漁船觸礁,此時慶富手拿鐵鎚在工作,因為漁船與礁石的撞擊力,致使漁船震盪,慶富應聲落海,幸好當時年輕力壯,趕緊游泳回到漁船上,手裡可還拿著鐵鎚不放呢,經檢查漁船後,還好沒有太大的損傷。

 

「祥發3號」有一回冬天掠「魩仔」,船上有三人作業,一位五十多歲的「海跤」,身形很胖,還穿著「雨衫褲」(雨衣雨褲),不小心落海,慶富發現後很緊張,因為這位「歐吉桑」不會游泳,定睛一看,落海後的「歐吉桑」因為雨衣的浮力,升到海面上時頭朝上浮著,暫時沒有生命危險,慶富父子使出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把他拉上漁船,人沒有受傷,但是整張臉都嚇得慘白!

 

【觸礁】

「永裕漁」夏天在宮古島東作業,船長是李阿井,「緄」已經起上來了,漁船滿載,傍晚要回航時,船長依航海圖將海路安排好,交由船員來掌舵,有一離岸二、三海里的淺礁船長沒有留意到,加上即將入夜視線無法顧及,造成漁船觸礁事件。

 

當時海面上風平浪靜,不過潮水蠻大的,適逢退潮,漁船卡住,海浪來去漁船搖晃敲擊礁石,造成船身(船肚)破洞,海水侵入油櫃內,漁船失去動力,旁邊雖然有友船,但因為夜裡看不清而不敢靠近,於是船員們身繫鏢繩,利用絞碇機,將碇送至外面一點的地方(幾百公尺外)下錨,以利隔天清晨友船拖動,但是潮水的流動力很大,若單憑游泳之力,恐怕游不回漁船上,幸好船貝們身上都繫有繩子,才得以平安回到漁船。

 

天亮後,友船利用漲潮,拖動「永裕漁」脫困,漁船傾斜,花了廿小時左右才拖回南方澳,漁船修理費花了幾十萬元。

心情語錄

流刺網作業被批評為不環保的漁法,目前南方澳大約有五、六艘的流刺網漁船,慶富認為此漁法會自然淘汰──老船長退休或漁船老舊,牌照收回後,不再發放新的牌照。

 

他覺得政府政策沒有達到應有的價值,政府收購漁船的流刺網牌照,但是這些多是沒有真正從事漁業作業的,反而是真正有在作業的漁船沒有補助到,如果把這些錢都集中在有作業的漁船,才能有效達到流刺網漁船減少的目標。

與採訪團隊合影
與採訪團隊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