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28期-臺灣三角楓的最後方舟

李俊緯、李家泓  /  林業試驗所植物園組

背光下的臺灣三角楓葉型及翅果更具觀賞價值。
背光下的臺灣三角楓葉型及翅果更具觀賞價值。

編按

林業試驗所目前著手推動「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針對全國各地珍貴稀有且名列維管束植物紅皮書的原生植物,進行棲地族群調查與移地繁殖復育工作;宜蘭縣位於台灣東北部,長年受到來自海洋季風吹拂影響,加上平原南北側分別有中央山脈與雪山山脈延伸的多樣地形地貌,成就獨特多變的氣候條件,也孕育豐富精采的植物資源,本專欄規劃於一年四季不同月份的物候下介紹原生宜蘭縣內、具代表性的當令珍稀植物,期喚起民眾對在地植物的關懷,甚至願意起身投入實質的保育工作,共同陪伴蘭陽地區的這艘綠色方舟航向未來。

楓樹槭樹與楓香的分類難題

楓樹大概是少數大家都會認識的植物,畢竟楓紅美觀、楓糖美味,連加拿大國旗都是一片大大的紅色楓葉。

 

雖說如此,相信不少人在剛接觸植物的時候,都曾經被楓香(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給迷惑過吧?楓香雖然也有著掌狀開裂的葉子,但卻不是楓樹,而是一種蕈樹科(Altingiaceae;原為金縷梅科Hamamelidaceae分類)的植物。這點可以從葉序上看得出來,因為楓樹都是對生葉,楓香卻是互生葉;結果時更不是楓樹那樣的翅果,而是球狀帶刺的奇妙果實。所以說,楓香,是有楓樹的味兒,卻無其實了。

 

植物分類是一門上手難度很高的學問,對於不熟悉植物的新手來說,光是要看懂圖鑑上五花八門的形態描述就已經足夠困難,要再對應到野外的植物按圖索驥那就是難上加難,更遑論植物分類學作為一門科學,不但是有各種流派和學說,而且也隨著科學進展不斷改變,不用說是新手難以捉摸,連專家三不五時也是會感到頭疼的。

 

我們這篇文章的主角,臺灣三角楓(Acer buergerianum var. formosanum (Hayata) Sasaki)就是其中身世特別坎坷的一種,雖屬臺灣特有變種不過目前野外族群卻已瀕臨滅絕,而早已被農委會的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列為極危(CR, Critically  Endangered)的珍稀物種外,臺灣三角楓的分類定位上也面臨挑戰。

 

以往隸屬於槭樹科(Aceraceae)的臺灣三角楓,後來有人主張槭樹就是楓樹,中文應該直接改叫做楓樹科,誰又會料到現在整個科都被併入了無患子科(Sapindaceae),楓樹就和可以做天然肥皂的無患子(Sapindus saponaria)以及宜蘭縣的縣樹臺灣欒樹(Koelreuteria elegans)做了一家人。更不用提它本身因為可以和樟葉槭(A. albopurpurascens Hayata)天然雜交,所以在2009年也有研究透過分子生物的方法,認為它應該是樟葉槭底下的變種,而不是三角槭(A. buergerianum)的變種。但無論科學上的身世如何,它都是特有於臺灣的一種美麗楓樹。

 

植物的分類會有這樣的變動,很大程度是因為隨著分子生物學不斷進展,比起以往靠外觀形態建立的分類系統,科學家對於生物的親緣關係有了更確切、直接的證據。當然,這也使得在野外的鑑定變得更加困難,不但是因為這些分類三不五時就會改動,更是因為有時候長得像的物種,其實幾乎沒有血緣關係,畢竟,肉眼是看不到DNA的。

 

然而這些植物分類的問題都不影響植物的美,也不會讓我們停下保育臺灣植物的步伐。我們查閱了許多標本和目擊記錄,也與植物分類的資深專家們討論後,發現在宜蘭北部的向陽面山區應該很有機會一睹臺灣三角楓的楓情。

台北三角楓的葉片參雜不裂的長橢圓葉,是典型的雜交物種。
台北三角楓的葉片參雜不裂的長橢圓葉,是典型的雜交物種。

當CR穿山甲 遇見CR三角楓的無限驚喜

宜蘭不愧其好山好水,由雪山山脈及中央山脈迎接東北季風的第一線,在這山海之交,絕世獨立的蘭陽平原,有著無數稀有的動植物,可謂臺灣生態的一片寶地。

 

在我們來到頭城山區裡開始尋找臺灣三角楓的時候,蜿蜒山路行車之中眼睛一路都是飄向山路兩側旁的樹林,沒想到在找到臺灣三角楓之前,就先在車道正中間撞見同為特有於臺灣,也同樣在紅皮書是列為極危(CR, Critically Endangered)的動物亞種-臺灣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 pentadactyla)。雖然說珍稀動物和植物的評比標準不盡相同,同樣是極危等級的這兩個物種也確實同樣因為人為過度採集加上生育地開發而陷入危險,族群搖擺於滅絕的邊緣。

 

穿山甲分布很廣,全世界共有八種分布在亞洲、非洲的熱帶、亞熱帶地區。多年以來因穿山甲的外皮是製作皮革的優良材料,加上外覆的鱗片等都被當成高價值的中藥材,因此成為了全球走私哺乳動物的熱門物種。導致全世界的八種穿山甲都面臨盜獵的悲慘命運,也是國際保育的重點目標。

 

回顧國內的報導也指出,1950至1970年代,臺灣每年出口的臺灣穿山甲皮革達5萬張以上,誇張的數字背面代表著無數野生動物生命的消逝,也引起國際保育界的高度關切,而催生後來的「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華盛頓公約)」(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 CITES),全世界八種穿山甲的國際貿易自此受到嚴格的限制。國內1989年立法通過的「野生動物保育法」,明訂不得騷擾、虐待、獵捕、宰殺、買賣、陳列、展示、持有、輸入、輸出或飼養、繁殖臺灣穿山甲在內的保育類野生動物,翻轉了臺灣盜獵王國的污名。

 

那天在山路上遇見臺灣穿山甲是難得的幸運,這樣的邂逅好像也同樣表示,多年前惡名昭彰的盜獵王國、如今轉型為穿山甲保育模範生的閃亮成果,鼓勵我們持續在保育的路上努力。

臺灣穿山甲也是宜蘭山區重要野生動物,頭城的生育地與臺灣三角楓重壘。
臺灣穿山甲也是宜蘭山區重要野生動物,頭城的生育地與臺灣三角楓重壘。

宜蘭山區是臺灣三角楓的最後方舟?亟需在地社區參與式的保種作為

臺灣三角楓為落葉性中小型喬木。葉全緣,幼葉及幼枝密被絨毛,成熟時漸稀。葉形由不裂至三裂皆有,先端銳形,基部鈍形到略呈心形。花序呈複聚繖花序,花期集中初春3至4月,分離翅果的果實隨後成熟。

 

相比於臺灣穿山甲曾因過度盜獵而瀕臨滅絕的處境,遭遇的困難則是另一種更複雜的面貌。由於Acer同屬內的物種具有雜交的可能性,使得所謂的基因污染(Genetic pollution)已然成為隱憂,更何況是與穿山甲同樣面臨的棲地破壞、過度採集等等威脅,導致野外「純種族群」越來越稀少,取而代之的臺灣三角楓與樟葉槭的天然雜交種「台北三角楓」的個體數量卻一再現身各大植物園區與校園,成為保育工作的頭痛難題,也再次突顯出植物分類專業及種源確認的重要性。

 

根據國內標本館過去一個世紀的資料顯示,臺灣三角楓的生育地局限分布臺灣新北市的北海岸萬里石門、北勢溪鷺鷥潭及宜蘭頭城山區等極少數地點;不幸的是隨著翡翠水庫的建設,臺灣三角楓與烏來杜鵑在北勢溪上游鷺鷥潭的重要生育地早已淹没水中,烏來杜鵑野外族群宣告滅絕;而臺灣三角楓北海岸的另一族群因地理位置毗鄰公路長期受到人為長期採集,如今要再發現野外個體實屬不易。爬梳國內90年代以後野外調查採集標本顯示,臺灣三角楓最後的方舟只剩宜蘭頭城北部山區,而且個體數恐只剩下個位數,沒想到一個物種的消失絕滅故事彷彿就要在眼前發生。

 

林業試驗所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投注國家級專業人力及預算等資源,重新調查並評估臺灣現有989種原生珍稀植物的生存現況後並評估復育策略,109年更與宜蘭大學等學術機關合作,針對雙連埤及頭城山區等濕生及海岸林山村、且具備「里山地景條件之植物多樣性及其生育地分布之影響」深入研究,該調查考慮物種之稀有性、族群分布特性以及社區人員可達性等條件後,選擇合適物種作為社區保育的標的,期能透過在地社區的參與式保種,達到珍稀物種永續繁衍的最終目標。

 

獨特的革質裂葉造型,加上鑲嵌其中的分離翅果美感,臺灣三角楓的景觀商品價值早成為園藝種苗業界瞄準的標靶。然而為了追求一時的利益而大量野外採集下,物種的生命可能永遠喪失,一旦逝去就不可恢復。臺灣生態之美,並不應該限縮在誰的私人庭院、包包或藥罐子之中,而是所有人、包含世世代代的後人,都可以一同欣賞的美麗風景。

分離翅果是臺灣三角楓的果實特色。
分離翅果是臺灣三角楓的果實特色。
宜蘭北部頭城山區面迎東北季風的風衝林,孕育許多珍稀物種。
宜蘭北部頭城山區面迎東北季風的風衝林,孕育許多珍稀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