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17期-雲泥對談:地方文化館的組織管理—白米木屐館

林瑞木  /  蘇澳鎮白米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白米木屐館裡展示的創意木屐
白米木屐館裡展示的創意木屐

前言

雲泥對談是2014年由文化部與蘭陽博物館合辦的地方文化館永續經營工作坊,透過長期輔導地方文化館的學者專家與耕耘宜蘭地方文化館的經營者之間的對話,將宜蘭地方文化館多元的經營策略與理念,與全國各地的地方文化館經營者分享交流,希望藉由「雲端的理論家」與「泥土的實踐家」之間的對話,協助各館找到靈感,在文化發展與經濟效益間尋得可能的平衡,找到永續經營的方向。

 

蘭博電子報節錄自《雲泥對談—地方文化館永續經營工作坊成果專輯》,做逐期刊載。

會說故事的木屐

白米社區昔因礦石加工業繁盛一時,全台超過百分之八十的白石都由此地供應,但也因此造成嚴重的環境汙染,民國八十二年,社區的落塵量一度達到全國之冠。社區居民為了健康考量,決定站出來捍衛自己的生活環境,於是組成自救會,成立社區組織,團結眾人的力量改造社區。

 

在社區居民的努力之下,白米社區在民國八十三年,被行政院環保署評選為六個環境改善最多的績優社區;翌年,更在宜蘭縣環境綠化美化競賽中被評定為優良社區。社區總體營造有成,社區的環境已經大幅改善,後更進一步成立木屐文化館,把社區的歷史和故事分享給社會大眾。

 

為了找回社區的生機,居民透過耆老訪談重新認識社區。從「木屐巢」之名 和「白米甕、作柴屐;偷剉柴、山林捉」厘語,大家找到了往昔記憶中的社區之寶「木屐」。從木塊的鋸、砍、鑿、刨,到成型、上漆保護、彩繪鞋面、製作皮耳,最後釘上圓釘,全部經過手工製造,每一雙木屐都是師傅們投入感情、用心製作的心血結晶,有別於傳統,師傅在創作過程中加入創意元素,自行研發造型獨特的各式改良木屐、以及注重健康的按摩木屐……,全都是白米最珍貴的文化資產。

 

配合文建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政策,白米團結了當地居民,透過社區組織的經營,近年逐漸發展出獨特的木屐文化產業,並成立全台唯一的木屐文化館,將社區生活文化與產業充分結合,讓訪客在體驗過程中不僅能認識木屐、更能認識社區的在地文化。

在科技進步的現代生活中,木屐的聲音已經成為絕響,白米珍惜這段舊時代的回憶,望能找回木屐的生命。
在科技進步的現代生活中,木屐的聲音已經成為絕響,白米珍惜這段舊時代的回憶,望能找回木屐的生命。

社會企業的先行者

宜蘭縣在近四分之一個世紀以來,標榜「文化立縣」,在各項地方文化政策的擬定與執行上均卓有成績。在宜蘭縣地方文化館事業正邁入第三個十年的當下,重新檢視過去二十年來的論述與發展,雖被視為是台灣地方文化館運作的成功典範,但也發現「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及其家族館舍在永續經營的議題上已現困境,一方面來自外在環境的改變,另方面則是館舍自身體質是否能夠提升的問題。

 

宜蘭縣地方文化館事業發展值此關頭,或可嘗試新的經營策略與取徑,就宜蘭縣地方文化館以「社區型」與「產業型」為主要型態的條件下,連結二者相輔相成的「社會企業」組織概念,宜蘭在這方面已有先行者,即白米木屐村。

座談會舉辦在白米木屐館,邀請大家走進館內實際對談。
座談會舉辦在白米木屐館,邀請大家走進館內實際對談。

 

蘇澳白米木屐村無論在宜蘭或全國的地方文化館中,一直被視為是成功典範;從啟動社區營造開始,白米木屐村自創設初期即以(類)社會企業的方式經營,堪稱是先行者,其十餘年來的經驗,或可做為一個地方文化館以「社會企業」為經營主體的探討案例。

 

白米木屐館所在的蘇澳永春社區,舊稱「白米甕」,乃得名自該地盛產的白石,日治以來,該地產業即以礦石採掘為主,但礦石採掘與運輸礦石的砂石車輛造成大量落塵,影響居民健康及生活品質甚鉅,為了爭取社區民眾健康的生存環境,1993 年成立「白米社區發展協會」,以圖改善社區環境與生活品質。

 

1994 年正值文建會大力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白米社區被鼓勵以社區文化資源的發掘與再造進行社造,並以白米社區日治時期的重要工藝產業「木屐」做為社區文化產業再生的媒介,進而再造白米社區,經過數年的嘗試與努力,因新製作的手工木屐廣受歡迎,木屐產業逐漸在白米社區再成形,重新詮釋及賦予新裝與新意,為了因應木屐的產業化,加上社區民眾逐漸認同,1998 年透過再利用社區內台泥公司舊宿舍為木屐館,再者為「使社區產業永續發展,謀求社區居民福利,促進社區總體營造成功,改造社區生活品質」,成立了「保證責任宜蘭縣蘇澳鎮白米社區合作社」做為「白米木屐館」的經營主體,並在 1999 年 4 月 16 日正式掛牌營運。

 

由此可知,白米社區中至少有兩個組織,一個是推動社區營造的非營利組織「白米社區發展協會」,另一則是生產行銷社區文化產業的新經濟體「白米社區合作社」,兩個組織各自獨力運作,成員重複度高,但相輔相成。

白米木屐館內展示了各式各樣可愛的造型木屐
白米木屐館內展示了各式各樣可愛的造型木屐

 

社會企業連結了「社會」與「企業」二者,亦即「社會目的」與 「商業利益」的互謀,藉由商業行為來支持非營利組織能夠更為有效地完成其社會目的。

 

白米社區合作社為社區創造經濟來源,並將盈餘回饋給社區公共事務與成員;白米社區發展協會則多面向地進行社區營造,譬如持續永關懷社區生態環境、監督社區相關公共工程執行(譬如最近的蘇花改工程)、建立社區關懷據點、與鄰近相關組織(里長、學校)的互動、獎 學金的提供、開設老人樂齡課程、為社區年輕人舉辦壘球賽等,都是以社會目的為主。

 

但白米社區發展協會與白米合作社的財源,大多來自爭取政府各項計畫的補助,亦得隨時受命接待政府所指定的各種參訪行程,對於組織品質提升並無好處。有鑑於此,白米木屐館自 2013 年 1 月 19 日起,嘗試開始「營利」,藉由收取門票費用及相關服務配套措施,以同時達到財務自主的目標,並提高白米木屐村的體驗品質,經過一年多的營運,收入與過去相差不遠,但整體品質提升甚多,也因白米木屐村的成功廣為人知,較易獲取來自不同領域專家學者的參訪、交流與獻策,間接地提升其組織的各項能力。

 

白米木屐館的營運獲利被持續運用在社區營造的各面向,且能由社區自主決定,由此可見,透過社區發展協會(社會目的)與社區合作社(經濟目的)雙軌並行,讓白米木屐館的營運漸上軌道。

《雲泥對談》豐富了學員對於地方文化館的認知,讓過往所學之理論與實務相互印證,並有了較為客觀與全面之理解。
《雲泥對談》豐富了學員對於地方文化館的認知,讓過往所學之理論與實務相互印證,並有了較為客觀與全面之理解。

社會企業如何成為永續經營地方文化館的一種取徑?

地方文化館的經營主體與策略思考,需立基地方文化館運作的價值認定,而此價值認定來自專業定義,或是社區居民自主決定,不同的選擇,就會走向不同的結果。

 

再者,當白米木屐村經營了十幾年後,社區居民的知識力、 實踐力均較以往提升許多時,「反企業營利模式」是否在此完全不適用可再重新檢視,其在社會企業的發展路徑是否有機會調整,往兼具在地化與專業化的方向邁步?當對於白米社區認同的人不再侷限於社區民眾,而延伸到認同白米社區的「想像的共同體」時,是否也會有不一樣的取徑?又如面對社區鄰近的礦石產業時,藉由過去經驗,是否能夠擺脫要求「回饋金」的補償模式,而是更積極讓礦石產業朝向更為環保且公益的方向轉型,若由白米社區與礦石產業聯合成立社會企業,會不會有新的可能性?凡此,有待更多的想像與嘗試!

雲泥對談是2014年由文化部與蘭陽博物館合辦的地方文化館永續經營工作坊,透過長期輔導地方文化館的學者專家與耕耘宜蘭地方文化館的經營者之間的對話。
雲泥對談是2014年由文化部與蘭陽博物館合辦的地方文化館永續經營工作坊,透過長期輔導地方文化館的學者專家與耕耘宜蘭地方文化館的經營者之間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