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的日本時代-溪南的興起(三)
蘭陽博物館
-節錄自《宜蘭的日本時代》一書
第166期-2024年7月

南方澳-東台灣第一良港
蘇澳地區是清代宜蘭南方的盡頭,由北方澳、蘇澳、南方澳合圍而成港灣,內寬外窄,中有石礁鎖束,可以避風浪。所以每當春、夏間,大陸漁舟、小商艇,亦有在此停泊,但因位置偏遠,人煙稀少,商船往來不多,所以雖然條件良好,清朝籌備噶瑪蘭納入版圖、設官治理時,並沒有把蘇澳指定為「正口」。
但是大陸福建一帶的海盜對這裡則有很高興趣,相傳明嘉靖年間,海盜林道乾曾盤踞蘇澳數月,後來因為夥伴病損過多才離去。嘉慶2 年(1797)春,海盜蔡牽曾上岸打掠;嘉慶12年(1807)秋,海盜朱濆曾計畫佔領蘇澳為根據地;嘉慶15年(1810)夏,也有賊幫再來蘇澳港外游弋。因而道光5年(1825)起,官方於蘇澳安設弁汛,巡防港區。[1]


嘉慶16年(1811)起陸續有漢人進駐南方澳,但此地偏遠荒蕪,常生瘴氣,直到明治30年(1897)才有黃氏一族定居於內埤區域。道光18年(1838)平埔族猴猴社歷經3次遷徙後定居於南方澳,形成聚落,[2]清同治12年(1873) 樺山資紀來調查時,曾在此地盤桓多日,根據他的日記,當時猴猴社聚落,疊石以為屏牆,以防生蕃來襲,房屋四周種植鳳梨,這些族人已經相當程度漢化了。
日人藤崎濟之助考證同治12年(1873)樺山資紀調查所見的南方澳情景,指出1870年代後的南方澳,分為上城及下城,上城為漢人居住,約5~6戶,人口30人左右;下城為猴猴社居住,約30戶,人口100多人,大部分以農耕為生,農閒時才從事簡單的漁業捕撈和曬鹽等工作。[3]

台灣東部沿海一帶,由於黑潮通過,暖流性魚群相當豐富,是天然的漁場。[4]但直到原住民出草與反抗頻率減少後,總督府才漸有餘力重視東部開發問題。[5]
大正10年(1921)殖民政府為了振興東台灣的漁業,決定於南方澳興建蘇澳漁港,[6]於是要求南方澳的猴猴社移居到大南澳(今蘇澳鎮朝陽里) 海岸地區。
大正12年(1923)築港工程完成,[7]成為東部唯一可以容納動力船的漁港。
南方澳開港之後,日本內地與基隆漁民常於冬季旗魚、鮪魚季時來該港活動,並引進鏢旗魚漁法。[8]然而,實際定居的漁民不多,因而夏天枯魚期,該港即成為荒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殖民政府於大正15年(1926)進行官營漁業移民計畫。日本移民移入之後,帶來了新的漁業技術,不但促使東部鏢魚業盛行,又發展出適合本地的小型船漁業、鯖魚或鮪魚延繩漁業,另一方面,漁船也幾與西部同時更新成動力漁船,鏢漁船大型化,[9]漁業活動範圍也由台灣東部海域延伸至南太平洋群島。


日本移民也引進新式漁具,漁港設立模範工場,改進製造技術與工場設備,促使產業發展合理化。[10]為了配合移民移入與魚貨行銷的需要,大正14年(1925)成立蘇澳水產株式會社,設置魚市場,進行魚市代理、製冰冷藏冷凍業,甚至給予漁業移民融資,[11]進一步促進東部水產業的現代化。
占地寬廣的魚市場,它的建築高高聳立於其它低矮平房之上,成為當時南方澳的地標。魚市場右側為冷藏庫和倉庫,提供冰塊和冷藏服務,魚市場的後方為日本石油公司設置的80噸重油槽,警察派出所也設置在不遠處。


昭和6年(1931)以後,南方澳漁業生產進入穩定成長,造船廠有3家,分別是福島造船所、中町造船所、名田造船分山場等,均由日人經營。[12]船機修理的鐵工廠,包括日人開辦的「蘇澳鐵工所」,台人的「雨林鐵工所」、「玉堂鐵工所」等。[13]漁具商、船具商和食品雜貨商集中於今南天宮與漁港路一帶,運送商行則在今漁港路與江夏路一帶,海水浴場及株式會社南方常設館(戲院)等休閒娛樂設施也相繼成立。
昭和5年(1930)南方澳的住民有141 戶,其中台灣人僅64戶,中日戰爭前夕的昭和12年(1937),日人已達259戶959人,台灣人方面也成長到167戶798人,[14] 南方澳已成為台灣東部最大漁業聚落。
結語
日治時期,蘭陽溪以北比較值得注意的產業,應該是宜蘭酒場的興辦和發展,以紅粷製酒是宜蘭漢人自原鄉帶來的技術,不過因為紅粷製作的門檻高,大多自泉州進口,清嘉慶年間宜蘭街林青雲的高祖父林籠習得安溪老紅酒的紅粷製作法後,來宜蘭定居,開始小規模製造紅粷和釀造紅酒販售,「宜蘭紅酒」逐漸名聞全台。日治之後,林青雲一改以往家庭式經營,於明治43年(1910)集資購買設備與土地,設立「宜蘭製酒公司」,當時主要產品為紅露酒。
大正3年(1914)深具企業家眼光的林青雲開始計劃往南洋方面銷售,將宜蘭「甘泉老紅酒」,變成聞名世界的台灣名產。
大正9年(1920)台灣實施酒類專賣後,「宜蘭製酒公司」收歸公有,但金雞老紅酒仍然是台灣最受歡迎的酒類飲品。



在20世紀的最初20年內,由於原住民問題的解決,日本資本大量引入各項產業,帶動了宜蘭地區的經濟發展。台南製糖會社、台灣紙業會社先後成立,在今日五結鄉的二結地區形成一個工業區。
大正10年(1921)經營今日三星鄉天送埤發電所的台灣電氣興業株式會社成立,敷設的輸電網絡,足以供應轄區內的產業之用,成為宜蘭地區的工業之母。
大正13年(1924)台灣總督府將營林所移設於羅東,此後羅東街因木材業而大為興盛,成為宜蘭地區經濟的首府。南方澳這個台灣東海岸最優越的天然海港,開始有現代化的漁港設施,而蘇澳山區的礦藏也引起殖民政府的注意。今日以社區營造聞名的白米社區一帶,因為石灰岩礦藏豐富,蘇澳開始成為水泥、石材及石粉生產的重鎮。這些產業的興起大多出現在蘭陽溪以南,改變了以往宜蘭地區北重南輕的局勢。
參考資料與註釋
[1]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 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頁34。
[2] 張秋寶,〈蘭陽平原之開發過程與中地體系〉( 台北,台師大學地理所碩士論文,1974)。
[3] 藤崎濟之助著、林呈蓉譯注,《樺山資記蘇澳行》( 台北,玉山社,2004),頁45-47。
[4] 佐佐木武器治,〈蘇澳の漁港と移住漁民の近況〉,《台灣水產雜誌》第183號( 台北,該社,1931),頁11;《台灣日日新報》,1939年10月3日。
[5] 林玉茹,《殖民地的邊區—東台灣的政治經濟發展》( 台北,遠流出版社,2007),頁128。
[6] 這是日治時期的名稱,但因戰後十大建設中又興建「蘇澳港」,為免混淆,「日治時期南方澳的蘇澳漁港」在本文中概稱為「南方澳漁港」。
[7] 蘇澳水產株式會社編著、李英茂譯,〈蘇澳漁港〉,《宜蘭文獻》第65期, 2003,頁26。
[8] 《台灣日日新報》,1925年2月6日。
[9] 佐佐木武器治,1931,頁24;台東廳,《台東廳產業概況》( 台東,中村活版所,1932),頁45。
[10] 兒玉政治,〈東台灣の水產業を觀察して〉,《台灣水產雜誌》第220號,1933,頁25-26。
[11] 林玉茹,《殖民地的邊區—東台灣的政治經濟發展》( 台北,遠流出版社,2007),頁79。
[12] 台北州,《台北州水產便覽》( 台北,台北州印刷株式會社,1934)。
[13] 台北州,《台北州水產便覽》( 台北,台北州印刷株式會社,1934)。
[14] 蘇澳郡役所,《蘇澳庄要覽》( 蘇澳,蘇澳郡役所,1933)。
書籍資訊
書名:宜蘭的日本時代
作者:林正芳
出版單位: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出版日期: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