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36期-古公三王

文:李心儀/圖:邱彥貴、李心儀

古公三王又稱古公、三王公相傳古公三王原是柳、葉、英三姓結義兄弟,在宋末時率師於福建漳浦某山營救宋帝,失敗殉國,後時顯靈,百姓因而建廟奉祀之。

福建漳浦縣柳、葉、英結義兄弟之墓
福建漳浦縣柳、葉、英結義兄弟之墓

古公三王廟在本縣的比例與意義

台灣奉祀古公三王為主神的寺廟,據民國72年仇德哉著《臺灣之寺廟與神明(四)》的記載,全臺共有13間。根據民國82年(1993)田野調查的結果,本縣計有10間古公三王廟。

 

本縣古公三王廟為全臺之冠的原因,可能是由於古公三王在福建漳浦犧牲成神,而多數的宜蘭人是從該地移民來臺的,因此對祂崇拜特別熱切。在宜蘭,古公三王也扮演藥神的角色。在清朝末期、日治初期,醫療系統不發達,古公三王抓契子、出乩派藥草等,發揮了很大的濟世功能。

左圖:福建省漳州府漳浦縣湖西坑古公三王廟 / 右圖:二結鎮安宮與漳浦古公三王廟素有往來
左圖:福建省漳州府漳浦縣湖西坑古公三王廟 / 右圖:二結鎮安宮與漳浦古公三王廟素有往來

五結鄉鎮安村鎮安廟

其中五結鄉鎮安村鎮安廟古公三王更是顯赫,威名遠播。本縣10間古公三王廟中,有一半即是以「鎮安廟」命名,由此可見該廟影響甚鉅。本廟轄區為鎮安、二結、三結、復興、學進村五村,沒卜爐主、頭家,沒收丁口錢,祭典由五村輪流負責,經費為油香錢。

 

農曆11月15日,為古公三王生日,舉行聖誕祭典。依慣例有乩童剖額頭,過火儀式,每年約有13000斤火炭,100多頂神轎,遠近前來參觀者不下數十萬人,據報導人張先生說,日治時代,這一天還特別加開臨時專車,以及火車末班車,以輸送大量的香客,可說是本縣一件盛大的宗教祭典。

 

據當地傳說,清乾隆51年(1786),本地(舊地名為二結)瘴氣彌漫,兇蕃擾亂,加上瘟疫流行,民不聊生。當時有一位中國福建省漳浦縣湖西坑人,名叫廖地,奉持古公三王神像一尊(即老三王),來到本地定居。最初,將王公供奉在廖家為守護神。後來,鄰近居民前往祈求王公,庇佑平安,無不靈驗。從此地方瘴氣逐漸消退,瘟魔也被趕走,兇蕃也漸次斂跡,眾信徒無不感念王公的保佑,於是共議在現址蓋一間茅屋為廟,加以奉祀。

 

昭和4年(1929),地方人士鳩首共議擴建廟宇,推舉簡奇財、簡阿財、楊標、張阿富為籌建委員,又聘請楊老番、陳等、簡阿達協助,於昭和7 年完工,廟宇悉依古制構築。本廟大體廟貌是從昭和4年,保存至今;民國82年改建,請日本技師設計,以盡量保持原貌。

 

王公廟鄰近濁水溪南岸的渡口,南來北往的人口眾多,傳聞當時過路的旅客都會到廟裏祈求王公庇護,保佑一路平安。時至清末,因王公廟信徒漸增,原有空間已不敷使用,於是將廟體改建為單殿之「穿斗式」屋架建築〈俗稱架筒厝〉,除了屋頂為燕尾翹脊外,其外觀與一般瓦屋差異不大。

 

由於王公神蹟顯赫,不僅能斬妖除魔、驅邪鎮煞,又能治癒沉痾、起死回生,信眾們為答謝王公的恩典,於是共議改建事宜,其中尤以二結地區的四位大地主張阿富、簡奇財、簡阿才、楊標,出錢出力最多,人稱「四大柱」。改建工程始於民國十八年,為期三年,依循傳統古制構築的廟體,是由當時著名的噶瑪蘭第二代匠師合力完成,外觀莊嚴典雅,其用料選材、棟樑結構與雕刻裝飾均極具水準。民國二十一年完工的王公廟,是欣賞傳統建築之美的藝術殿堂。

昭和7年(民國21年)竣工的二結王公廟。圖片來源:《認識傳統建築—看二結王公廟》,頁13
昭和7年(民國21年)竣工的二結王公廟。圖片來源:《認識傳統建築—看二結王公廟》,頁13

重修增建,成就舊廟

宜蘭地區颱風肆虐,在多次的風災侵襲下王公廟廟體多有損壞,是而在民國五十八年展開建築體全面修護計畫。除了重作屋頂的泥水瓦作、更新剪黏人物、正殿內部重新彩繪外,同時亦在正殿龍虎邊增建「過水門」與「護室」,並興建金亭。現今所見之王公廟「舊廟」,即為的結果。

重修增建後的二結王公廟
重修增建後的二結王公廟

傳統建築,再生利用

兩百多年來,王公廟一直是二結庄頭的信仰、文化與生活中心,承載著社區居民成長的共同記憶,也是村民討論庄頭大事、談天說地的好所在。因著這份情感,二結人決定將舊廟整棟保存,並且於平移修護後轉型為二結社區的生活文化館,成為居民共有的活動空間。「二結庄生活文化館」不僅僅是一座傳統廟宇建築而已,二結人希望將其營造成為「社區的埕」,一個讓社區營造意識發芽生根,再造人與人、人與社區新關係的老地方。

王公廟是居民信仰、文化與生活中心。圖片來源:《認識傳統建築—看二結王公廟》,頁23
王公廟是居民信仰、文化與生活中心。圖片來源:《認識傳統建築—看二結王公廟》,頁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