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100期-蘭博周邊樹林的動物生態

文/圖:徐景彥

 

本文介紹棲息於蘭博周邊樹林的常見鳥種及其他動物(如蛇、蜥蜴及昆蟲)。蘭博周邊有各種不同特性的樹林,如(1)針葉林:集中在蘭博西北邊的山頂,植被組成為松樹。(2)次生林:集中在蘭博的西北邊山麓,植被組成主要為相思樹、竹林與檳榔,以及小面積香蕉林、向陽性樹種及枯木。(3)疏林:分布在蘭博及烏石礁濕地周邊,刻意保留基地上原來就植栽的蓮霧樹、竹林、相思樹、山黃麻及雀榕等,以及後來依據環境特性補植臺灣原生的濕地樹種(如穗花棋盤腳、風箱樹)與海岸樹種(如海檬果、黃槿),且樹間刻意保持適度的距離。(4)小區塊雜木林:分布在武營橋附近、烏石礁上及林曹祖宗之墓等。

 

估算樹林棲地類型佔整個觀察區域的比例將近25%(圖1,黃綠色色塊的區域),這裡住了各種依賴樹林生活的鳥及其他動物。筆者希望藉由精簡的介紹,讓大家對蘭博有更深刻的認識,了解蘭博除了建物結構優美特殊、館內設展內容豐富精采外,館外亦有很多值得欣賞與尋訪的生態之美。

圖1 蘭博周邊樹林棲地類型(黃綠色色塊的區域)與主要區域的分布位置。修改自GOOGLE地圖
圖1 蘭博周邊樹林棲地類型(黃綠色色塊的區域)與主要區域的分布位置。修改自GOOGLE地圖

活潑生動的鳥類

由於西北邊山麓與蘭博間有段距離,所以沒有上山觀察,憑藉望遠鏡觀察或依據鳥叫聲進行鳥種記錄,所以此區域的記錄分成兩種型式:(1)依叫聲(如山紅頭、小彎嘴、竹雞)。(2)目擊發現數種猛禽會盤旋或棲息於山頂(如大冠鷲、魚鷹、鳳頭蒼鷹),另外家燕會在高空滑翔,紅嘴黑鵯會在山頂樹上活動。

 

疏林分布在蘭博及烏石礁濕地周邊,在這個區域常可見到鳥類棲息或覓食,如斑頸鳩會飛至地上覓食,而大卷尾、白頭翁、紅嘴黑鵯、白腰文鳥與綠繡眼會在疏林內築巢。雖然武營橋附近、烏石礁上與林曹祖宗之墓的雜木林略小,卻也是附近區域鳥類休息的重要棲所,如小白鷺、夜鷺、黃頭鷺在水邊覓食後、或過境濕地時會至烏石礁上的樹林休息。由於篇幅有限,筆者僅選擇數種常見鳥類及其他動物簡要介紹︰

 

鵯科在台灣有6種,蘭博常見的有2種—白頭翁、紅嘴黑鵯。

 

白頭翁(圖2)

全長約19公分,普遍的留鳥。頭頂及枕有一白斑,背黃綠色至橄綠色。分布於低海拔山區、耕地及城鄉,閩南語稱「白頭殼仔」。成群活動,生性活潑且叫聲嘹亮,食物為果實及昆蟲,與綠繡眼、麻雀並稱「都市三俠」。

 

紅嘴黑鵯

全長約24公分,普遍的留鳥。嘴紅色,體羽黑色,激動時頭頂會豎起冠羽,飛羽及尾羽有灰藍色羽緣,脚紅色。分布於平地至中海拔山區的樹林,以果實及昆蟲為食。常成小群活動,冬季有降遷到低海拔或平地過冬,且聚成大集群的行為。

圖2 白頭翁
圖2 白頭翁

卷尾科在台灣有4種,蘭博常見的只有大卷尾。

 

大卷尾(圖3)

全長約29公分,全身羽色黑亮,尾羽長,末端分叉。喜歡站立在電線或枝頭上鳴叫或搜尋獵物。閩南語稱「烏秋」,敢攻擊猛禽及鷺鷥,繁殖期時,也會驅離近巢的人類。常在農田進行翻土之際,大量聚集捕食被耕耘機驚動起飛或跳出的獵物。

圖3 大卷尾
圖3 大卷尾

 

繡眼科在台灣有4種,蘭博常見的只有綠繡眼。

 

綠繡眼(圖4)

全長約11公分,普遍的留鳥。眼先(喙與眼之間)黑色,具白色眼圈,背大致為黃綠色。棲息於平地至中、低海拔的樹林。成小群在樹林中活動覓食,常倒掛啄食昆蟲、果肉或吸食花蜜。閩南語稱「青笛仔」,與白頭翁、麻雀並稱「都市三俠」。

圖4 綠繡眼
圖4 綠繡眼

鴉科在台灣有12種,蘭博常見的只有樹鵲。

 

樹鵲(圖5)

全長約34公分,普遍的留鳥。尾羽長度約佔全長的一半,體色大致為黑、灰與褐色。棲息於平地至中、低海拔的樹林。常與白頭翁、台灣藍鵲、紅嘴黑鵯混群覓食,以昆蟲、花蜜及漿果為食。飛行時呈波浪狀,翼上白斑清晰可見。

圖5 樹鵲
圖5 樹鵲

鷹科在台灣有26種,蘭博常見的有大冠鷲與鳳頭蒼鷹。

 

大冠鷲(圖6)

全長約60公分,普遍的留鳥。頭上有黑白相間的扇形羽冠。嘴黑色,蠟膜與腳為黃色,翼下有明顯的白色橫帶。屬森林性活動的猛禽,常出現於已開墾的山地或森林,佇立於視線良好的大樹上,常見吃蛇,因此又稱「蛇雕」。

 

鳳頭蒼鷹

全長約40-48公分,普遍的留鳥。頭後有羽冠,頭頸鼠灰色、背褐色,尾具4條深褐色横紋,尾下覆羽白色且膨鬆,飛行時會外翻至尾侧。常單獨在平地或中、低海拔樹林活動。領域性强,會在空中盤旋,並展示將雙翅下壓成倒「V」,抖動翅膀的行爲。

圖6 大冠鷲
圖6 大冠鷲
圖7 五色鳥
圖7 五色鳥

鬚鴷科在台灣只有1種—五色鳥,在蘭博屬常見。

 

五色鳥(圖7)

全長約20公分,普遍的留鳥,台灣的特有種。全身翠綠色,頭部帶紅、黃、藍、黑色,嘴黑色、粗厚,基部有剛毛。生活在中、低海拔樹林,以果實及昆蟲為食,會在枯枝或樹幹挖洞築巢。叫聲為「郭、郭郭郭」,似木魚聲,所以又被稱為「花和尚」。

 

鳩鴿科在台灣有15種,蘭博常見的有野鴿、紅鳩及斑頸鳩。因野鴿較偏好於建物棲息,將於後續章節介紹。

 

紅鳩(圖8)

全長約23公分,普遍的留鳥。頭鼠灰色,後頸到頸側有黑色羽環,體羽紅褐色,雄鳥體色較雌鳥紅。廣泛分佈於平地與丘陵。常成對或小群在地上活動覓食。食物集中時,會成大集群共同覓食,食物包括種子、果實與榖類。

圖8 紅鳩
圖8 紅鳩

斑頸鳩

全長約30公分,普遍的留鳥。後頸到頸側黑色,雜有白色圓型斑點。廣泛分佈於都市、鄉村、平原、丘陵與低海拔山區。常停棲在電線上,會至地上啄食榖粒、種子與果實。親鳥會以貯存在嗉囊的鴿乳餵幼雛。叫聲為「咕咕咕、咕」。

 

伯勞科在台灣有6種,蘭博常見的只有紅尾伯勞。

 

紅尾伯勞(圖9)

全長約18公分,普遍的冬候鳥。嘴黑色、上喙有鉤,眉白色,有黑色過眼線,體色與尾羽大致為紅褐色。常停在開闊處的突出物上,伺機捕食底層的昆蟲與兩棲爬行動物。於秋天剛來臺灣時,會為建立領域而相互追逐。

圖9 紅尾伯勞
圖9 紅尾伯勞

另外介紹2種常「聽」到其叫聲的鳥。

 

小彎嘴(圖10)

屬於畫眉科,畫眉科在台灣有3種,蘭博常見的只有小彎嘴。全長約20公分,普遍的留鳥,台灣特有種。嘴長而下彎,具黑色過眼線,後頸至上背、頸側紅褐色,胸具縱斑。分佈在中、低海拔山區的樹林、灌草叢。小群活動,以果實和昆蟲為食。叫聲為「都、都、都」或「嘎歸 - 嘎歸」,且常二重唱。

 

竹雞

屬於雉科,雉科在台灣有7種,蘭博常見的只有竹雞。全長約25公分,普遍的留鳥。體型圓胖,喉部有明顯赤栗色,腹部有栗色鱗斑,腳綠褐色。棲息於低、中海拔樹林或灌叢的底層,常成群於林緣覓食,叫聲為響亮、高亢地的「雞狗乖、雞狗乖」。

圖10 小彎嘴
圖10 小彎嘴

害羞的爬行動物

棲息在蘭博及烏石礁濕地周邊樹林的爬行動物並不多,調查期間只發現南蛇、斯文豪氏攀蜥與赤背松柏根(蛇),前兩者屬日行性,後者偏夜行性。斯文豪氏攀蜥是在疏林與墓園發現,牠們有很好的保護色,不仔細找、還真不易發現牠們。南蛇也是在墓園發現的,當時正躲在枯枝堆內,只露出後半段曬著太陽。另外,小小赤背松柏根因迷路溜到了蘭博建物附近而被發現的。

 

上述兩種蛇均不具毒性,在台灣均屬常見的種類,但要發現牠們還真的很不容易,一來其偏夜行性,二來牠們更懼怕人類,一有動靜,即溜之大吉。大家其實不用害怕蛇類,野外觀察時儘量走在步道上,行進間注意周遭環境,即使遇到毒蛇,切記要保持適當距離,不要逗弄牠們,牠們並不會主動攻擊人的。趁著蛇年,有很多教育機構舉辦特展,大家應可更加認識、了解牠們,如此才能真正去欣賞及與牠們和平相處。

圖11 正在對入侵者宣示領域的斯文豪氏攀蜥
圖11 正在對入侵者宣示領域的斯文豪氏攀蜥

斯文豪氏攀蜥(圖11)

全長可達31公分,為台灣攀蜥中體型最大者,台灣特有種。背部兩側有黃色縱紋、喉部具白斑,口腔黑或灰白色。體色會隨環境變異做小幅度改變。廣泛分佈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的森林邊緣。常停棲樹幹,見人即閃至樹背,雄性用似伏地挺身的動作對入侵者宣示領域。

 

南蛇(圖12)

全長可達250公分,為台灣蛇類體型最長者。體色為橄欖褐色,後半部具黑色縱斑,唇鱗後縁黑色。日行性、無毒。生氣時,頸部變扁,且發出嘶嘶氣聲。白天常於近水處活動,好至住家附近捕食鼠類及小雞,因此有「家蛇」之稱。

圖12 躲在枯枝堆內,只露出後半段曬著太陽的南蛇
圖12 躲在枯枝堆內,只露出後半段曬著太陽的南蛇

多采多姿的昆蟲

圖13 網絲蛺蝶吸食紅楠花蜜
圖13 網絲蛺蝶吸食紅楠花蜜

疏林分布在蘭博及烏石礁濕地周邊,在這個區域有很多果樹及蜜源植物,因此吸引很多昆蟲至此覓食與棲息。如琉璃蛺蝶會停棲於枝椏間吸食樹液,翅背紋路、顏色就如樹皮,台灣三線蝶(細帶環蛺蝶)停棲於樹葉上休息,而網絲蛺蝶(石墻蝶,圖13)忙著吸食紅楠的花蜜。橙斑蜻蜓、大華蜻蜓(圖14)、粗鈎春蜓在水邊活動後,會停棲在木樁或樹梢上,而七月間,彩裳蜻蜓群聚在樹林上空,甚是特殊。多種果樹如蓮霧、楊桃、龍眼的花或熟果均可吸引數種蜂、虻、蠅、甲蟲或其他昆蟲來覓食。七、八月間是蟬的活動高峰,這裡至少有三種蟬(薄翅蟬(圖15)、熊蟬與小蟪蛄)分布,至於其他各式各樣的昆蟲就有待有興趣者來尋訪囉。

左:圖14 大華蜻蜓 / 右:圖15 薄翅蟬(橙色型)
左:圖14 大華蜻蜓 / 右:圖15 薄翅蟬(橙色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