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博電子報

052期-鴨賞

文:利澤簡文教促進會/圖:莊雅惠

鴨賞是宜蘭名產,是一種傳統烹調鴨子的古法。
鴨賞是宜蘭名產,是一種傳統烹調鴨子的古法。

除了鴨仔與鴨肉,另一類極重要的鴨產業是鴨賞。約在昭和16年(1941),下福張阿樹將鹽醃過的鴨子撐開放在大灶上,利用白甘蔗的甜來煙燻鴨肉,以保存鴨肉不要變壞。後來為了多放幾隻鴨子,節省柴火及時間,就用竹編做架子,架子大小剛好是大鼎的大小,把鹽醃過的鴨子,放在竹架上,1次約10隻左右,用炭火再放甘蔗皮把鴨子燻乾以利保存,原以自家食用為主,當時做出來的鴨賞賣相並不好,產量也少。

 

直到民國60年左右,下福林讚添先生訂製的第一個煙燻木櫥完成。在櫥內是從鴨嘴串繩把鴨子整齊的吊掛在木櫥內,不但產量變多,烘乾煙燻成品的顏色均勻,市場反應很好。(註1)

使用後之甘蔗
使用後之甘蔗
煙燻鴨賞的木櫥
煙燻鴨賞的木櫥
阿萬之家
阿萬之家

 

據目前仍在下福經營「阿萬之家」的賴勝安先生回憶,過去的鴨賞製作,是每個家戶在靠近年節時,避開農忙才會有的活動,他說:

 

父親賴貴和有三兄弟,自我有記憶時,四個兄弟就一起種水田,土地有自己的,也有跟人佃租來耕作的。父親四兄弟也一起養鴨,養得的收益就一起分。

 

父親叔伯一起養鴨子的時候,是養生蛋用的菜鴨,一次大概養數百隻。農閒時由一兩個大人搭配幾個少年趕鴨子到水田裡坐鴨母船「逃冬」,我十幾歲的時候就開始幫忙逃冬;等鴨子長到一個程度以後,才在家前面圈養,鴨子要到一個年紀以後才夠成熟會生蛋。

 

當時鴨蛋的收購方式是先把蛋都給孵鴨場孵,有形受精的蛋才會被收購,沒形(沒有受精)的蛋就是要自己收回來。沒形的蛋被孵過之後,蛋黃也會散掉,不新鮮了,但當時仍有民家會來買這樣子的鴨蛋,數元一斤的購買。

 

父親平常的工作是擔豬仔到九份去賣,靠近尾牙、農曆年約一個月前,才開始在家裡自己製作鴨賞,到羅東等處的市場去販賣。在鴨賞的市場更大以後,下福村裡也有家戶是會合夥一起做鴨賞,最後再分收益。自家當時一個年尾可以作數百隻,一隻鴨賞可以賣百餘元,總收益數千元到一兩萬元之間,作過年花用。當時農業社會,鴨賞是很珍貴的食品,在農家裡是在播種請幫忙的師傅吃完飯之後會收起來的食品,就算偶爾會吃,也都是切得很細很少的拿來下飯吃。(註2)

左圖:阿萬之家是1950年創立全國唯一堅持傳統古法炭烤蔗燻 / 右圖:生蛋用的菜鴨
左圖:阿萬之家是1950年創立全國唯一堅持傳統古法炭烤蔗燻 / 右圖:生蛋用的菜鴨

目前鴨賞的消費市場已經不是家戶生產所能供給,因此,無論是運用傳統方法或是運用現代機械設備生產鴨賞的商家,都已經發展出固定的鴨源,以工廠的形式僱工,穩定通路銷售的經營方式。其中重要的變化是發生在可量產鴨賞的燻蒸工具發明以及原料處理的方法改進。

 

現今鴨賞的原料鴨子全由南部的屠宰工廠宰殺完成後,才送到下福的工廠加工。以前鴨子的宰殺全賴手工去毛,一個人1天殺個10來隻就很了不起,就因為除毛的困難度很高,因此,除了接近過年那2、3個月製作鴨賞的戶數較多之外,平時產量並不多。林讚添先生在民國60年時引進黑膠(松脂),讓鴨子去毛的速度大大提升,因此鴨賞產量得以快速增加。(註3)

 

當原料處理的技術進步後,木櫥煙燻的鴨賞製造速度顯然太慢,林讚添先生便於民國86年添購、利用鍋爐及烘乾機來烘乾、煙燻、蒸熟鴨賞,比較起使用木櫥時的鴨賞產量,增加的倍數不可同日而語。(註4)

 

目前的利澤村下福有元隆、正和2家以機械燻蒸鴨賞的工廠,以及新世紀、福能、阿萬3家仍使用木櫥燻蒸的工廠。其產品的銷售除了經由宜蘭的市場通路,也在全台的市場與加工肉品或宜蘭名產並列鋪售。

左圖:真空包裝之炭烤蔗燻切片鴨賞 / 右圖:正和以機械燻蒸鴨賞
左圖:真空包裝之炭烤蔗燻切片鴨賞 / 右圖:正和以機械燻蒸鴨賞

備註

  • 註1 以上參見利澤簡文教促進會編印,《咱的故鄉咱ㄟ夢》,2008年,頁80。
  • 註2 賴勝安先生,1934年,2008年12月11日訪談。
  • 註3 參見利澤簡文教促進會編印,《咱的故鄉咱ㄟ夢》,2008年,頁81。
  • 註4 參見利澤簡文教促進會編印,《咱的故鄉咱ㄟ夢》,2008年,頁81。